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对党的报刊功用有了基本认识和原则性规定:“一切杂志、日刊、书籍和小册子须有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无论中央或地方的出版物均应由党员直接经办和编辑”“任何中央地方的出版物,不能刊载违背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1980a:1);“新闻报刊理当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政党手中,用以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有力的工具”(红旗日报,1930)。一言以蔽之,党的报刊必须在政治上彻底服从党的管理,在内容上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即党报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另外,中国共产党深受马列主义的影响,马列学说中对报刊的认知经验也影响了中国共产党。
尤为重要的是,伴随列宁报刊思想的引介,中国共产党通过新闻实践活动,得以在不断重复中加强和贯彻对党报的原则性规定。列宁的“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说法被普遍接受,“几乎成为关于党报性质、地位及功能的标准解释”(黄旦,2008:252)。
具体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早在1920年代就认识到党报宣传的功能。毛泽东深谙马列主义理论,他对列宁报刊思想及无产阶级办报思想有着深刻理解,再参考延安整风运动时期《解放日报》的改版,毛泽东认可党报的标准应该是:办报思想上,党报是“党组织的喉舌”;实际操作上,强调党性、阶级性和政治性,把“全党办报”的原则具体制度化,使报纸的报道与党组织联成一起,不许党报表现独立性(李金铨,2013:16)。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大型日报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是“中国革命的‘火星’”(韩辛茹,1990:40)。李金铨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系统存在着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为标准的两种范式:“《解放日报》是红区的农村派,反对自由主义,确立党报喉舌的原则;《新华日报》在白区,代表都市派,高举自由主义的旗帜,以作为对抗国民党的策略”(李金铨,2013:16)。《新华日报》受城市办报环境的影响,在周恩来、潘梓年、章汉夫等报社领导者指导下,办报原则、刊载内容、办报队伍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和灵活性。但是武汉初创时期《新华日报》的一些错误表现,是党中央所不认可的(齐辉、王雪驹,2017),虽经周恩来等人的纠正,但迁至重庆后《新华日报》的“独立性”也时有流露。
《新华日报》在新闻报道中流露出独立性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报社处理紧急事务时和党中央沟通不及时,自作主张;为维护统一战线,夸大了国民党的作用和形象。1939年5月3日、4日,日机轰炸重庆,新华日报馆遭到破坏,损失虽不大,“工作还是受到影响”(韩辛茹1990:40)。国民党中宣部用蒋介石直接干预的名义,以疏散各家报馆到市郊重建房屋为由,下令各报停刊,共同出一张《联合版》的报纸。1939年5月17日,《新华日报》因配合联合出版而停刊。党中央认为《新华日报》停刊“对我们党的政治宣传和政治影响,是一个大的打击”,继而在来电中批评南方局“你们未征求中央书记处意见即同意停版,实属政治上一大疏忽”,因“新华日报是代表共产党的言论机关,与其他报纸不同,坚持新华日报继续单独出版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1980a:89),须尽快恢复出版。此外,党中央还指示《新华日报》应在新闻业务上有所改观,要“充实和扩大群众的内容”。具体做法有“不仅将过去新华专论一类的论文登载,且须有系统的刊载我党及八路军新四军各边区情形的通讯和消息,同时,尽量翻印和发行新中华报(从本期起寄新中华报纸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1980a:89)。党中央对《新华日报》采取何种方式在国统区宣传边区新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已开始重视研究,并对其表现出的一些宣传错误倾向表示了不满。
其实,中国共产党内部对《新华日报》城市办报范式和具体表现,也存在着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曾任陕甘宁边区《边区群众报》主编的胡绩伟回忆,他在《边区群众报》写时事述评中,称呼蒋介石为“中华民国的元首”“中国人民的领袖”,被时任西北局书记的高岗责骂,后者骂蒋“什么狗屁领袖”,是“反动头子!”。胡绩伟顿觉委屈,翻出几期《新华日报》,上面写有“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元首”“中国人民伟大领袖”“蒋委员长万岁”等一些对蒋介石的称呼。胡带着这几期报纸,找到西北局宣传部部长李卓然评理。胡绩伟回忆道,“他(李卓然)没有正面说高岗批评的不对,只是很委婉地说:‘现在是国共合作时期,我们对蒋介石的态度是又团结又斗争,一般称呼也还是很客气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当然对蒋介石那样称呼。你刚从国民党统治区来,这样称呼惯了,不能怪你。’他又说:‘《边区群众报》是在延安出版,我们可以注意少用这样的称呼就是了’”(胡绩伟,1998:193)。由此可见,《新华日报》所处的城市环境和国共合作政治背景,使得报纸呈现偏向国民党的倾向,为许多在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不满。
《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党报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为毛泽东所密切注意,并着手解决,改造党报率先从延安《解放日报》开始。1942年3月16日中宣部的文件《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为建设什么样的党报界定下五条标准:“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必须加强编辑的工作”“要有适当的自我批评”“文字应力求通俗简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1980a:126-127)。延安《解放日报》于1942年4月1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正式改版。报纸从版面安排和内容都进行了改革,并紧密配合整风运动,为改造党而进行鼓动宣传,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延安范式,即:“以组织喉舌为性质,以党的一元化领导为体制,以四性统一(党性、群众性、战斗性、指导性,统一性在党性之下)为理论框架”(黄旦,2008:279)。
从新华日报社组织结构上来说,武汉初创时期的《新华日报》虽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日报,但更多地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江局的机关报而存在。1937年12月23日,在成立长江局的会议上,王明任书记,会上决定成立党报委员会,王明任主席;《新华日报》创刊后,王明、博古、吴玉章、董必武、凯丰、邓颖超组成董事会,王明为董事长。报社还参照苏联办报模式,建立了编辑委员会,由编辑部人员组成,负责报纸的日常编辑采访等新闻业务活动。报社的日常工作,主要由编辑委员会处理,党报委员会的作用并未凸显,这并不符合党报延安范式的要求。这一切表明,城市办报的范式或传统所表现的探索实践活动,不被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所彻底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