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0
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前几天,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朋友Richard打电话给我:
“小黑(荷字的美国发音),为什么这里的中餐和在美国吃的那么不一样?
”
这位面对川普和灭霸的狂乱都镇定自若的美国大叔,貌似被真正的中餐惊呆了,说都不会话了,每天都在update: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餐?
Richard说他要来中国的时候,我就脑补过他面对鱼头、鸡头、毛血旺和脑花的崩溃。
为了让他有个惊喜,我什么预防针都没给他打。
我有一个坏坏的想法:
当初你们美国“中餐”给过我的那些惊吓,先试着还一部分给你们吧……
1
Orange chicken(橙皮鸡),几乎是所有美国人以为的“中餐”,维基百科的解密揭露了它的出身:
“发源自美国的中餐”。
其实不用知道Orange chicken是什么鬼,在美国中餐菜单top排行榜上,无论是宫保鸡丁、西兰花牛肉还是蒙古牛肉,在视觉效果上几乎没什么差别,都是浇上勾了浓芡的棕色酱汁,配菜则是万能的西兰花,看上去全都黏黏糊糊、暧昧不清。
油管上有个对比中英美文化的节目《MYBY孟言布语》,里面一个美国小哥和英国小哥,都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
在肯塔基州长大的美国小哥说,第一次来中国时,“
以为遍地都应该是橙子鸡、西兰花牛肉,当我来到这儿以后,包子?
这是啥玩意儿?
!
”
图源:
MYBY孟言布语《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菜VS正宗中国菜
》
两位小哥说法一致,在国外(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他们吃到的中餐,基本就是统一的“酸甜”口味。
同样是在油管,一个请来各路歪果仁尝试地道中国菜(四川菜)的视频:
刚上第一道夫妻肺片,一半的人听说是下水,就拒绝了,剩下的人刚放进嘴里就吐出来了:
“我吃的是火吗?
”
大概,吃惯了一种口味的他们,如果只能接受臆想中的中餐,来包邮区比较合适吧。
B站上有个中国通美国人的节目《我是郭杰瑞》,在节目里测试美国的中国菜,点了几个菜以后,小郭也说:
“这几个菜的味道吃上去都一样,就是甜。
”
图源:
我是郭
杰瑞《吐槽美式中餐,怎么每个菜都一个味道!
》
所以各位可以想象,当年跟随NBA各球队征战美国大小城市时,作为四川人的我,要多崩溃有多崩溃。
在美国,最普遍的中餐馆是一家叫做panda express的连锁饭店,我刚才查到当地的新闻说,老板不打算开到中国来……
曾经无数次在机场、沙漠outlet和其他偏僻的地方遇到那个熟悉的熊猫Logo,一想起那大块头的牛肉或鸡肉,又干又硬炒得毫无感情色彩的饭,我心头涌起的亲切感迅速就被淡淡的忧伤所替代,一次次默默地忍住肚鸣。
饿死事小,让人知道我是被这么难吃的“中餐”喂胖的,那可真是失节事大。
2
讨论选题的时候,编辑小窗也好奇,为什么那边的中餐这么难吃,是食材还是技术的原因?
食材肯定是原因之一,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
对习惯将牛排、肉类和蔬菜严格分开烹饪的西方人来说,中国式的“炒”是他们理解不了的,所以,你几乎甭想在英美的中餐馆吃到炒菜。
前段时间有本颇受欢迎的书《鱼翅与花椒》,外国人写中国菜的,作者扶霞说过,中餐的口感要比西餐丰富得多。
这或许能部分解释为什么被西方接受的中餐都经过重大的改良和简化。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中餐馆,最后一道上的都是一种叫做fortune cookie的食物——其实就是脆脆的小饼干,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你当天的运势和应该买六合彩的幸运数字。
于是,很多美国人想当然地放弃米饭而选择了cookie。
还有美剧里面耳熟能详的那句:
“不如我们吃中餐外卖吧?
”然后当~当~当~当,主角取出来一个个白色的小纸盒,上面永远印着天坛之类的logo。
当然,判断中餐更简单的方法,是根据餐厅的名字,据说美国有四万多家中餐馆,百分之九十,都采用了“中国”、“长城”、“皇宫”、“熊猫”、“龙”、“花园”这样的关键词。
于是,
视频里那位善心大发的美国小哥帮还想开中餐馆的老板设计了一个过耳难忘的中餐馆名称:
金色幸运熊猫在花园自助餐快餐店大战竹子龙。
这个迷之名字也让我想起了大多数中餐馆的装修风格,最近这两年才发现有了些许变化,在此之前,我去过的大多数中餐馆颇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装修风格,大多配上八仙桌或圆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黏糊的气息。
还有相当多的饭店,喜欢挂上灯笼。
图源:
我是郭杰瑞《
吐槽美式中餐,怎么每个菜都一个味道!
》
第一次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我连着吃了一周的叶子菜。
美国的中餐馆,默认的蔬菜就是西兰花……嗯,就是那种水煮一下,没有任何调料的西兰花,你吃个一年试试?
去美国餐厅,经常会被细心的服务员问:
您是素食主义者吗?
有意思的是,他们似乎默认,除了肉之外都是蔬菜,比如土豆。
所以,关于中文里面的蔬菜=空心菜、芥蓝、豌豆尖、小白菜、卷心菜……这些?
不存在的!
3
对包子感到惊讶的,不仅我前面说到的那位美国人,最近这些年我发现,中国的“包子”成了国外的稀罕物:
英语单词里面的dumpling,指一切带馅儿的食物,但大多数外国人都知道jiaozi(饺子),却不知道包子。
在日本,我见过几个包子店,都贵得离谱,还人满为患,任何时候都需要排长队;
在伦敦,最贵的中餐馆就是包子店,也是英国时尚潮人的打卡地点。
伦敦街头装修精致的包子店 图源:
HealthyJon
Bun House Soho
不过也得说,随着物流的发达和交通的便利,再加上中国移民的增多,这几年去美国,感觉大城市的中餐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华人超市里的调料更是应有尽有。
但是,就像前段时间米其林的评级在国内引起的争议一样,相当多人都理解不了那些被评级的饭店的口味。
知乎里一位署名刘浩睿的专栏作者说:
“同世界普遍接受的烹饪来说,中国菜是不合群的,这体现在原料口味做法等诸多烹饪的基本领域,彻底将中国菜独立于世界烹饪圈之外,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但是中国厨师因为菜式的‘中国特色’而走在这个体系之外,各玩各的。我们不拥抱世界,世界也不拥抱我们。这是必然的结果。”
他还说,《舌尖上的中国》在油管上的点击量并不高(我查了一下,截止今天,第一季第一集的播放量是64万次,李子柒随便一集的播放量是1000万左右),我们“想象中的垂涎欲滴、组团围观、五体投地并没有出现”。
国内媒体总结最受外国人喜爱的中国菜,前三名是糖醋里脊、宫爆鸡丁、烤鸭,而在外国人习惯的料理中,甜品、酱、西式汤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是,中国厨师并不擅长这些菜品的烹饪,所以,外国人更接受把某一道中国菜当作不错的席间配菜,而不是完全拜倒在中式料理面前。
我被这些阐述震惊。
即使是我这样口味非常open的人,最喜欢的还是中餐,也只有米饭才能最后填饱我的胃。
我们一直以为,“全世界公认最幸福的生活方式是:
住美国房子,娶日本妻子,吃中国菜”,莫非只是我们自己的YY?
就像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全世界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是因为中国人比较注重“养生”。
于是我又去看了看《舌尖上的中国》后面的评论,发现居然还有个歪果仁说,看了这个纪录片,更没欲望吃中国的食物了。
这评论让我想起专门写过文章黑中国菜的王小山,在他眼里,中国菜就是各种不怎么讲究。
但在转发他写的《
中国菜为什么那么难吃
》之后,陈晓卿特别指出:
对于王小山来说,好吃不好吃的,他也吃不出来。
摈弃极端的例子,中国菜肯定是很了不起,但它不是世界唯一好吃和伟大的菜。
《舌尖上的中国》也说了,每个人都有舌尖上的故乡,它代表的就是文化,你小时候走过的路、闻到过的味道、听过的传说、内心最深处的那种记忆,都会像烙印一般跟随你一辈子。
因此,我们要自信一点。
我们美好的,不一定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同;
同样,他们觉得好的,我们不懂欣赏的话,也不代表就是不好的。
永远爱中餐,永远热泪盈眶吧。
一群外
国人吃中国菜,一人一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