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州晚报
哇!你真的很有眼光,能找到如此有格调的德州晚报公众号!这里有最权威的发布、最有趣的新闻和最犀利的吐槽~欢迎报料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  深化“四港联动”,青岛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 ·  11 小时前  
文旅山东  ·  全面提振文旅消费,山东这样做 ·  16 小时前  
文旅山东  ·  全面提振文旅消费,山东这样做 ·  16 小时前  
鲁中晨报  ·  导演饺子,有喜讯! ·  21 小时前  
德州晚报  ·  今起,暂停开放!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州晚报

致敬!德州88岁的他走了,继续做“老师”……

德州晚报  · 公众号  · 山东  · 2025-02-13 10:4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德州市多位人士选择以遗体捐献的方式延续生命价值的故事。其中,荆旭东老教师、刘业芝老人等以无私的奉献为人间留下最后的“礼物”,德州市已实现遗体捐献38例,角膜捐献59例。这些故事展现了生命的消逝并不是真正的结束,有些人以另一种方式让生命重启,将大爱与奉献留在人间。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荆旭东老教师选择遗体捐献

荆旭东老教师以大爱精神选择捐献遗体,成为“大体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他的儿子荆兵回忆了父亲的教育事业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荆老自学法律帮助群众的事迹。

关键观点2: 刘业芝老人的决定和夫妻同心

荆旭东的伴侣刘业芝老人也是一名教师,两人一起决定捐献遗体器官。这个决定是他们对医学科学研究的支持,也是他们让生命价值延续的方式。

关键观点3: 德州市的遗体捐献和角膜捐献情况

截至目前,德州市已实现遗体捐献38例,角膜捐献59例。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生命,他们选择以这种方式回报社会,支持医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观点4: 其他人士的遗体捐献故事

文章还提到了其他人士如耿瑞华老人、宗景君老人和一名新生儿父母的遗体捐献故事,展现了无私奉献和大爱精神。


正文




生命的消逝是一种结束,但有些人却用另一种方式让生命重启。1月26日, 德州市德城区88岁老教师荆旭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选择用遗体(角膜)捐献这种安静而特别的方式谢幕。生前教书育人,逝后做“大体老师”(解剖医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荆老以生命接力生命,将大爱与奉献留在人间。

与荆老一样,今年春节期间,还有3名捐献者完成了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他们以无私的奉献为人间留下最后的“礼物”,为“有德之州”增添了一抹鲜艳的大爱色彩。






三尺讲台 一腔挚爱



回忆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荆老的儿子荆兵时而嘴角上扬,时而眼噙泪水。他说,父亲一生热爱学习,终生教书育人,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荆老生于1936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安稳的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他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倍加珍惜。上世纪50年代,荆老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济南的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先后在齐河县、平原县三唐乡、德州市第十二中学任教中学语文老师,三尺讲台,一腔挚爱,勤恳耕耘是荆老从教40余年的真实写照。

“读书是父亲的唯一嗜好,购书是父亲生活的最大支出。”荆兵向记者描述起父亲的卧室,“每当走进父亲的房间,都能闻见一股浓浓的油墨味,数不清的书溢出书柜摞在地上,书堆摞得比人还高,父亲凡是看过的纸质 物,不论是书籍、报刊还是杂志,一份都不会丢掉,书刊也就越堆越多,甚至还能找出一本上世纪60年代的旧书,那些泛黄的纸张,能直观感受出岁月的厚重。”

“要么说实话,要么不说话。”在子女眼中,荆老的正义感十分强烈,是他们的“精神领袖”。“父亲读过的书几乎都能看到批注和读后感,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十分佩服父亲的自律。”荆兵说。





终身学习 发挥余热



“父亲对知识的追求,深深影响着全家,也激励我们常学常思。”荆老在校任教时,班级升学率始终是毕业班中最高的。荆兵回忆道:“父亲的班级常常被‘塞’得很满,从讲台望去,学生坐得满满当当,当时学校毕业生家长几乎都想把孩子送到父亲的班级里。”

“莫问前程,但问耕耘”“活到老,学到老”……荆老还将教育理念带到家中。“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才慢慢懂得这句话的分量,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可能会难过,但学过的知识和走过的路,总会在生命里留下些什么。”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年龄的增长,荆老距离退休也越来越近,为了退休以后有事情做,继续发挥余热,怀着对法律职业的憧憬和兴趣爱好,他开始自学法律,阅读法律书籍和报刊,久而久之,他成为了那个年代平原三唐乡的“法律明白人”。当时光的篆刀将一面刻上了“老年人”的烙印时,却将另一面打磨得焕然一新。

“那个年代,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懂法律,往往吃了亏也不知道怎么维权,父亲看在眼里,总想着为其做点什么。”荆兵说,“每当有人上门求助时,父亲总是耐心倾听诉求,了解原因,父亲还当过代理人,在法庭上据理力争,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收取过任何费用。”

此后,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自学法律,名气也渐渐传开。上世纪90年代从教育系统退休后,乐于助人的性格让他更忙了,一门心思扑在法律服务上,帮助群众解决烦恼事。





夫妻同心 大爱永存



“‘宁愿医学生在我身上千刀万剐,不愿医生在病人身上开错一刀’,这是父亲当时说给我的话,我深深地记在心中。”荆兵说。

说起遗体捐献的决定,还是荆老的老伴刘业芝老人首先萌发的想法。

与荆老一样,今年84岁的刘业芝老人也是一名人民教师,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前段时间又突发脑梗,说话时口齿不清,但记忆依然清晰。刘业芝老人回忆道:“遗体捐献这件事,是七八年前在医院了解到的,为了医学科学研究,为了让医学生更好地实践学习,这样做值得。回到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老荆,他立即表示同意,并要跟我一起去红十字会签署协议。”

2022年的某天,他们一直以来记挂的大事实现了——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荆兵的见证下,他们郑重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书,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了另一种光荣的谢幕方式。

“最开始,听到父母有这种想法的时候还是很震惊的,但作为子女,我们尊重父母的选择,并感到骄傲和自豪。”荆兵说,“既然人去世后都会化作一抔泥土,那还不如发挥最后一点余热,用另一种形式在世界上继续‘活’下去,让生命价值延续和升华,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父母一样这样做。”

1月26日晚,荆老与世长辞,根据老人的遗愿,家属拨通了红十字会的电话,老人遗体捐献给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角膜捐献给山东省眼科医院。





生命之火 生生不息



这个春节,荆老并不孤单。

1月18日,德城区居民耿瑞华不幸病逝,享年80岁。耿瑞华老人的女儿遵照她的遗愿,捐献了角膜。“去年生病化疗的时候,她就咨询了医生,如果有一天她离开了,要把有用的器官捐献出去。即便在弥留之际,她也反复嘱托家人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在谈及母亲时,女儿耿飞满眼泪花。

1月27日,庆云尚县堂镇东宗村孤寡老人宗景君因病去世,享年60岁。根据老人生前夙愿,捐献其眼角膜,为患者送去光明与希望。老人唯一亲属、侄子宗书森表示:“五六年前,俺叔就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帮他办理这件事,‘自己享受了多年的国家政策,也没有什么能够回报社会的,如果器官还能帮助他人重获新生,也算是一种贡献。’这几乎成了老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更让人动容的是,2月3日,在德城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一名出生仅40余天的婴儿因病不幸离世,他的父母决定捐献孩子的遗体,为医学研究作出贡献,将“生命礼物”留在人间。在“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的封面上,父亲宋泽国颤抖着写下儿子宋士焱的名字,“我和爱人做出这个决定是想让孩子的生命更有价值。”宋泽国眼含热泪道。

截至目前,我市已实现遗体捐献38例,角膜捐献59例,这些数据代表着一个个高贵而热诚的生命,他们无惧传统观念的束缚,以血肉之躯支持医学教育的发展。






往期 内容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