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突发!大S去世,年仅48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35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0-29 11:00

正文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1)


若论这些相承论释,最重要的当然是《观经疏》,其次就是《往生论注》。这两本书对净土宗教理建设的意义特别重大,即使别的书没读,这两本书也要好好读。


读书主要是要把书读通,而不是认识字。字典大家都会查,句子都知道,但这不代表能读懂。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但贯通是必须的。


就像中医所讲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身体是这样,哪里痛哪里就堵住了,通了就不痛。人心也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有烦恼,有结,想不通,“他怎么对我这样!我对他那么好”,这样就会痛苦。心里的结一打开,心结没有了,心畅通了,就不痛苦了,就喜悦了。


学习法义也是一样的。当然,有的人可能感觉不到,“读不通就读不通,算了吧”,那是因为没有好学之心。不然,读不通这本书就过不去,这个地方就堵住了;一旦读通了,就全部都打开了,正所谓百脉舒张。


当初读《往生论注》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疑问在哪里呢?在于《往生论注》与《往生论》之间的关系,总会质疑:“昙鸾大师所解释的,是不是天亲菩萨的意思呢?天亲菩萨的《往生论》的‘他力色彩并不是那么明显。”   


当然,不敢说祖师的解释是不是超越了《往生论》,但这是必须要融通的,不然读起来不亲切。


所以,《往生论注》的教理和昙鸾大师本身的思想,必须要能贯穿。同时,要感受到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和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之间是很贴切的。这时候,内心就完全打开了。


另外,读书要抓住根本。比如说,少数几个字不认识,或者一两句话还不清楚,或者一两个典故还没查明白,那都无所谓,这些就像枝叶。就像画国画,几笔就把整棵树的主干画出来了,至于是不是把每片叶子都画上来,那不一定,少几片也无所谓,一幅画不就完成了吗?但是如果把叶子画得非常像真的,每片叶子上多少脉络都很清楚,但是没有主干,那就不像树了。 


所以,主要看是否抓住了根本的精神,根本的精神、主要线索、根本核心与所有的文句是一体的。《往生论注》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这句话散布在《往生论注》的每一章节、每一段、每个文句里,这就是根本的精神。


比如,你认识一个人,并不是他手指头多长、手纹怎么样、头发有多少根你都说得清楚;你知道他的精神、他的灵魂,就算认识他了,这是核心、根本。


《往生论注》这样一本书,就像人的生命、精神、灵魂会遍布在六根甚至全身每个毛孔,了解了它的精神,就能看出每个文句里都能显示出它的精神、灵魂,这样读书就不会在一个具体的文句下费周折。


(2)


《论注》结构严谨,完美无瑕。大分为三:先判论玄宗,次释论名目,再解论文句。而其整体,则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以弥陀本愿力为主旋律贯穿首尾;其间节奏之缓促得宜,高潮之迭起有序,续演如天衣无缝,行运似水流无滞;乃至开章之自然安和,遐思辽阔,结章之戛然而止,余味悠长,无不令人陶醉不已。


一部严肃的教义著作,竟如天乐之美,我不知道昙鸾大师是否对音乐有研究,然而如果大师研究音乐必是超一流的音乐大师。尤其此《论注》并非独立之作,乃是依附于《往生论》、为注解《往生论》之作品,如此浑然一体,若《论》若《注》无有间然,解义之水乳交融,手法之炉火纯青,不得不令人佩服到极点。


我把《往生论注》比喻为一首乐曲。当然我对音乐是外行,不过我还是联想到了美妙的音乐,因为《往生论注》本身的体裁表达和音乐非常贴切。音乐有起伏,有节奏,有缓有促。


《往生论注》有个主旋律,这个主旋律是什么呢?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昙鸾大师以这个主旋律贯穿整部《往生论注》的思想。


在节奏上有缓有促,缓促得宜,让人读起来张弛有度,不会在一处讲一大堆,另外一处很薄弱;整个节奏拿捏得非常好,读起来顺着它的节奏就不会感觉累,非常清晰。这要大家读的时候自己去感受。


“高潮之迭起有序”,这是什么意思呢?《往生论注》有四个高潮的地方:


第一个是难易二道判,在上卷一开篇,开篇就是要义,是最重要的地方。


第二个重点,就是上卷结尾的八番问答。


第三个重点,就是下卷开头,就是讲“二身”——“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以及“三信”这一段,来解释“称名”“如实修行相应”。


最后一个重点就是“核求其本释”,是在下卷结尾的地方。


这四点是四个大的亮点。同时,在整个《往生论注》中,有很多小高潮、小亮点。这样组成整个篇章,非常好。


所以这里说“续演如天衣无缝”。首先,昙鸾大师本身的解释是互相衔接的,没有缝隙,非常流畅,不会让人感觉到有人为造作。


同时,《往生论注》和《往生论》之间也是没有缝隙的,读起来感觉不像是两部著作,两者完全融为一体。“行运似水流无滞”,没有任何让人感到有所滞碍的地方。对于这些,我们读的时候慢慢去感受。


“乃至开章之自然安和,遐思辽阔”,《往生论注》一开始的时候,就非常自然地引用道: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昙鸾大师以这样的开端来解释《往生论》,思路是多么的开阔,好像一下子引到非常远、非常开阔的地方。这其实是定了一个调子,后面所有的文句都会围绕这个调子。调定下来了,然后来解释它。


“结章之戛然而止,余味悠长”,结章也很优美。结章就是: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在“三愿的证”之后、结章之前,又举了一个自力、他力的比喻: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自力”像一个人跨驴不上,“他力”如乘转轮王行。接下来就作了这个感叹,讲到这里就停止了,令人觉得这句话特别有味道,显示出昙鸾大师对众生有无尽的悲悯和劝喻。


《往生论注》是一部严肃的教义著作,昙鸾大师能写得这样优美,实在难得。我们读书也能体会到昙鸾大师的心。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昙鸾大师相貌的想象,我读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一种感受。读书如同读人,昙鸾大师是什么样子的,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