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文化
界面文化频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苏州终于要有机场了!2026年底建成投运 ·  昨天  
阑夕  ·  运动科技公司Keep成了DeepSeek带火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文化

喜剧的背后是巨大的悲伤和痛苦 | 一周荐书

界面文化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0-21 09:4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七本书的概述及其核心内容。这些书籍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包括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观察、诗歌创作、女性独行经历、文学发明的科学证明、历史时期的开放与封闭、技术与虚无主义的关系以及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指南等。文章还提到了每本书作者及其背景,以及书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牧马清水河》通过杨占武的散文来探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历史、经济、语言、文化等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书中通过贯穿古今清水河流域的“牧马”来阐释生态变迁的过程,并讨论马政的衰落对生产方式的改变。

关键观点2: 《我就是创造与毁灭女神》是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最新诗集,内容包含抒情诗,她通过诗歌笑对衰老、死亡和教条。

希斯内罗丝表示写诗是因为必须将真理从子宫中挤出来,这是她唯一能超越最严厉的审查者的方法。

关键观点3: 《陌生的阿富汗》是单身女性背包客班卓的独行经历,她讲述了在贫困和饥荒中,阿富汗人民如何热爱生活。

班卓在书中没有花费太多笔墨讲述阿富汗的国家灾难,而是关注人们的生活态度。

关键观点4: 《文学发明》探讨了文学为什么被发明以及文学能做什么,作者认为文学是一种结合叙事和情感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面对心理挑战。

文学借助强大的叙事和情感力量回应有关存在的怀疑,为彷徨的灵魂灌注友爱和勇气。

关键观点5: 《失去的三百年》探讨了从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间中国的开放与封闭,作者郭建龙希望读者看到大航海时代中国曾经生机勃勃的机会。

他探讨了为何在国家层面当时的中国仍显得无知,并指出“闭关锁国”是一个制度性的自主选择。

关键观点6: 《虚无主义与技术》探讨了技术带来的威胁不仅仅是剥削,更是尼采预见的危险:虚无主义。

作者呈现了各种技术的案例研究以及技术与虚无主义的关系如何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观点7: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源于韩国女性劳动者会策划的女性主义播客中的热门内容。

书中关注了韩国综艺节目中的性别问题,以及被商品化的女孩、女团制造工业、色情产业等议题。

关键观点8: 《鹅肝》探讨了鹅肝作为美味佳肴的地位,以及鹅肝制作过程中的道德争议。

书中介绍了鹅肝在政治、文化、商业等方面的众口难调,以及不同立场的人对这一食品的看法。


正文


撰文 | 潘文捷

编辑 | 姜妍


《牧马清水河》


杨占武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7


“我写作最原初的动力是青少年时期储存的情感。我的老师,我上学时走过的路,寻草、捞浪茅的经历,住窑洞、喝窖水的生活,那一方地域风土,清水河、折死沟、预旺川……在某些时刻,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萦绕,挥之不去,而且愈到后来愈发酵涌动,不写不安,不吐不快。”杨占武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在外地求学之后,又回到这片土地工作。汲取生态的教训,是他写作中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

这本散文集共分为四辑,从历史、经济、语言、文化等多角度对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展开观察和思考。《牧马清水河》通过贯穿古今清水河流域的“牧马”,来阐释生态变迁的过程。马政的衰落是清水河流域生态恶化的一个标志,马政衰落之后,清水河流域的生产方式也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原来的平耕陡牧、以牧为主变为耕牧兼营、以耕为主,然而这种转变是以滥开滥垦为标志的。


《我就是创造与毁灭女神》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著 海桑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9


本书是《芒果街上的小屋》作者希斯内罗丝的最新诗集,内容由50多首相对较短的抒情诗组成,分为四辑:“没有羞耻的女人”“没有帽子的天空”“唱歌和哭声”和“未经审查的希斯内罗斯”。希斯内罗丝表示,自己写诗“是因为我必须将真理从我的子宫中挤出来”。她说,“写诗时必须以我这一生都无法发表它为前提。这是我唯一能超越最严厉的审查者——我自己——的方法。”

她在这本书中笑对衰老、死亡和教条。她写道,她宁愿不穿内衣,也不愿穿上为某个年龄段的女人制作的丑衣服。没有人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设计内衣吗?所以她自己用诗歌和想象进行了设计。在这本书中,尽管希斯内罗丝在自己、爱人、家人以及一切事物中都能找到滑稽的笑料,令作品充满了俏皮的感觉,但在这些诗中,她也对每个人都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因为喜剧的背后是巨大的悲伤和痛苦。


《陌生的阿富汗: 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班卓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9


“面对来自远方的陌生人,常常会误以为陌生人具有一种能将自己的生活改头换面的新鲜而刺激的力量,可是,力量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自己没有力量的话,别人也无法给你。”单身女性背包客班卓写下了自己2003年夏天开始的独行经历。有人问她收入有多少,她说很少,一个月150美金左右。问,那你怎么能走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班卓说,想来我就能来。很多人没能去到别的地方,常常不是因为没钱。

本书旧版于2005年问世,在2024年重新制作出版,增加了许多照片和内容。在大多数人印象里,阿富汗是新闻里与战争、贫困、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异国他乡。在本书中,班卓反而没有花费太多笔墨讲述阿富汗这个国家经历的灾难,而是去讲述哪怕是在贫困和饥荒之中,那里生活的人们是如何热爱生活、认真活着的。


《文学发明:人类需要文学的25个“科学证明”》


[美] 安格斯·弗莱彻 著 郭澍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4-5

本书作者、神经科学和文学双学位的耶鲁大学博士安格斯·弗莱彻看到,科学技术看似纷繁多样,但其多种多样的表征下隐藏着一个共同的本质:改造我们的星球。我们通过火、刀、哨子这些工具使外部环境顺应我们的意志。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我们大多数先进工程的奋斗目标。无人机、计算程序、虚拟现实、智能家居……但生命还提出了一个更关键的挑战,即“何为人类”的问题。生而为人,意味着会有各种不理智的欲望、不可控的情感,还有令我们痛不欲生的悲伤。大脑会产生大量它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那么艰深、那么杂乱无章、那么难以捉摸,似乎任何技术都无法掌控它。然而,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强大的叙事力量,对有关存在的怀疑做出回应;文学也有强大的情感力量,为彷徨的灵魂灌注友爱和勇气。


关于文学为什么被发明,以及文学能做什么,作者认为,文学是一种结合叙事和情感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的祖先面对由人类的生理特点引发的心理挑战。这项发明之所以被创造,就是为了克服生而为人的各种疑惑和痛苦。


《失去的三百年:

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


郭建龙 著
之江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10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1840年之前的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社会,整个国家都处于极端的信息匮乏之中。但是事实上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为了不让从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淹没在一句“闭关锁国”之下,本书作者郭建龙希望读者看到,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中国有机会去学习西方、向世界开放,中国甚至已经存在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群体,海外的华人、国内与海外有联系的沿海居民、国内沿海地区的官员和商人,他们都拥有丰富的西洋信息。

在此基础上,他更进一步去探讨为何在国家层面上,当时的中国仍显得如此无知。在他笔下,“闭关锁国”其实是一个制度性的自主选择。由于集权式制度对开放性的天然恐惧,皇帝更倾向于禁止百姓接触海外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利用制度和舆论的力量,将百姓闭锁在信息大坝之内,最终产生对世界的厌恶和轻视。

《虚无主义与技术》


[荷兰] 诺伦·格尔茨 著  张红军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6


在哲学上,对技术的恐惧源远流长。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赫伯特·马尔库塞和雅克·埃吕尔都是其中代表人物,但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与技术紧密相连,因此,即使我们认为技术是剥削性的,它也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格尔茨来说,技术带来的威胁不仅仅是剥削,而更是尼采预见的危险:虚无主义。

本书呈现了对各种技术的案例研究,以及技术与虚无主义的关系是如何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比如令人上瘾的平台Tinder——我们在这个平台上用拇指左滑右滑决定他人的命运时得到的快乐,远远超过了我们在面对面交流中获得的快乐。又比如Facebook,它已经成为人们可以讨厌但无法离开的平台,因为其他人也都在这里,离开这里就是切断自己与所有人的联系。脸书让用户加入到侵犯他人隐私的快乐中来,以至于它侵犯用户的隐私越多,用户就越敢侵犯彼此的隐私。格尔茨看到,技术试图调解我们生存的痛苦,但却将我们困在恶性循环中。读完这本书后,读者会洞察当前的社会现实,意识到并抵制晚期资本主义的抚慰人心又麻木不仁的技术虚无主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