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魔方君 来源:医药魔方数据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国家整顿医药行业的一项战略,也是医药行业内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或将导致行业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这场由国务院发文,CFDA主导的医药行业“整风运动”波及范围有多广?持续时间会多久?背后存在怎样的机会?今天,我们再从数据的角度解读一下。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办发【2016】8号),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池子为:
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2016年3月4日发布)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凡未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原则审批的,均需开展一致性评价
。
我们先从国家现有药品基础数据(国产药品)的角度对一致性评价的“工程量”到底有一个宏观认识。见下方统计数字。
化药:
5743
个
化药+非基药:
5419
个
化药+基药:
572
个
化药+基药 +口服固体:
301
个
化药+ 基药 +非口服固体:
271
个
-
同一品种的不同规格会在不同类别下重复统计。
-
官方首批一致性评价品种289个,但据魔方统计应为301个,有哪12个品种侥幸逃脱了?
见:
一致性评价 | 这些品种,竟然逃过了2018生死大考?
我国现有的化药品种5743个,而首批限期完成评价的289个品种仅占很小的一个比例,也就是
5
%
!
我们姑且认为首批289个品种能够在2018年大限前完成评价,也就是用3年时间完成化学仿制药当前“总存量”的5%。那么,
现存5743个品种全部完成评价则需耗时
60年
。
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算,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一致性评价需要非常长的周期,时间代价至少在10年以上。
毫无疑问,对于化药仿制药产业,未来10年的工作主流都是一致性评价。但是,从机会视角来看,并不会有那么长的时间窗,未来5年最为关键。
谁能在未来5年内抓住一致性评价的机会,谁就能在10年后胜出
。
随着药品审评提速和一致性评价工作的理顺,行业竞争速度会越来越快,确立先发优势才能奠定市场基础,否则将很难再有机会参与其中,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淘汰赛”。
众所周知,化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升级换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按照5700多个品种全部进行一致性评价需要60年计算,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品种在此期间被淘汰或者经历多次升级换代了。
因为有些品种的衰老速度大于一致性评价推进的速度,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保持向前看的视野,看得更远,对一些老品种的研究和评价要慎重考虑与抉择。
之前的药品审评速度比较慢,企业在市场上会有很多年的独享,特别是在达到一定水平的市场垄断之后,后面的玩家很难进入。但随着审评提速和一致性评价“双管齐下”,整个仿制药行业、
化药行业
将会真正进入到一个“以百米冲刺跑马拉松比赛”的时代。
这就是说,如果企业不能快速地进行市场导入,品种的先发优势很快就会消失掉,或许荡然无存,是不是首仿也就没有意义了。
在行业整体发展提速的情况下, 药企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关口。
制剂关:
关键是看谁能够先在制剂上做到比较高的水平,做到和原研药比较高一致度。如果体外溶出度跟不上,BE的通过率就会比较低。这方面就会与竞争对手之间产生一个最大的时间差。
BE关:
是对企业产品的工艺、技术与时间、资金等方面都是一个严格的考验和检验。
市场关:
关键在于企业产品能否实现快速市场导入,并成为“市场选择”——即赢得“竞赛”。
截至1月4日,在所有已申请备案的参比制剂中,属于“289品种”的参比制剂条数占备案总量的54%。
从品种上看,仍有超过1/3的289品种没有企业问津,从药学评价和BE评价需要的时间成本推算一下,
289个品种里边这1/3未备案的品种可能无法按时完成一致性评价,从市场上消失。与此相反,有46%的参比制剂信息涉及289之外的品种,是企业追捧和积极备案的品种。
以上数据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