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庆之声
听新闻,就听FM968重庆之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日报  ·  贵州“新春第一会”:主攻现代化产业体系 ·  2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蚂蚁集团,重要人事变动 ·  3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9万亿元!湖北新目标 ·  3 天前  
百姓关注  ·  刚刚!小S发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庆之声

关注 | 教育部: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

重庆之声  · 公众号  ·  · 2025-01-22 16:5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的主要内容,该指南聚焦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点工作,包括完善科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针对不同主体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学类课程教师,明确了工作内容。同时,强调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的措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的发布背景和目标

为了完善科学教育体系、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该指南旨在提供具体实施路径,提出明确意见建议,以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突破和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关键观点2: 指南的主要工作内容

包括完善科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等。同时,针对不同主体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学类课程教师,明确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措施。

关键观点3: 加强科学教育师资建设的措施

包括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共享中心、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科学家和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等,以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关键观点4: 推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协同育人的方式

结合学校和所在地区特点,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形成跨学科学习项目,支持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鼓励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强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关键观点5: 提升科学类课后服务比例的措施

通过开展自然观测、科学探究、工程实践等活动,提升科学类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依托校内外科学教育师资,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专业指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长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和项目专题研究。


正文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聚焦不断完善科学类课程体系建设,改进和创新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实施条件,整合校内外各类实践场所和资源,推动“大中小纵向衔接”“校家社横向联动”等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点工作,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提出了明确意见建议。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学类课程教师等不同主体,分别明确了工作内容。


《指南》提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统筹教师配备、资源整合、评价改革、智慧赋能等方面工作, 通过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配强科学副校长、 做好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培训、探索建设区域科学教育中心、加强科学教育资源对接转化、实施科学素养动态调查、将实验等探究实践纳入评价体系、创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等具体措施,引领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取得突破。


《指南》强调,学校主要聚焦加强科学教育课程实施、深化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改进科学教育评价方式、强化科学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用好科学教育优质资源等,通过在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中强化科学教育,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同育人,提高科学类课后服务比例,加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紧扣探究实践强化实验教学,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评价,统筹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等具体措施,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落地执行。


《指南》要求,科学类课程教师主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下一步,教育部将强化部署、调度、培训及专家调研指导,督促各地抓好《指南》贯彻落实工作,推动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主要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



0 1
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


  • 根据教学需要配齐配足小学科学教师,确保科学教师具有科学类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 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背景的硕士学位科学教师。

  • 配齐初中、高中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教师。

  • 优化科学类课程教师管理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制定促进专业成长的激励性政策,切实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 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共享中心,多元拓展师资共享渠道,鼓励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进行支教。


0 2
配强科学副校长


  • 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力量,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

  • 明确科学副校长工作职责,用好资源和专业优势,探索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结对科学类课程教师、参与建设科学类课程、指导学生项目等务实举措,发挥引领作用。

  • 搭建科学副校长培训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工作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用好评价结果。


0 3
做好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培训


  • 推动高水平师范大学开设科学教育专业,优化师范类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鼓励通过提高跨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比例,培养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在公费师范生项目中提高科学教育学生培养比例,支持综合性大学培养科学类课程教师。


  • 将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育纳入省市教师培训和“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等力量,系统规划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重点提升科学素养和跨学科教学、实验设计与操作、活动设计与实施等教学实践能力。


  • 对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科学副校长等,按照群体特点和发展目标进行分类,建立多类型、多样态的研修共同体,加强与教研部门联动,推动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在交互式团队架构中学习和实践。


0 4
探索建设区域科学教育中心


  • 推动区域科学教育中心建设,整合区域内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科学教研员作用,开发高质量的科学课程资源,支持中心在课后、节假日向中小学生开放,引导学生进项目、进实验室参与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

  • 依托专家力量,选择特定领域、特色主题,小切口、深挖掘、成体系,强化实验和实践探究,打造一批好课程、好活动、好项目、好课题,为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科学活动提供支持,探索形成“启蒙教育—兴趣引导—探究实践—创新研究”等进阶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0 5
加强科学教育资源对接转化


  • 开展研究资源建设,协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科学教育相关部门力量,充分发挥教科研等部门作用,开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并支持中小学教师针对科学教育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建设科研项目成果与科学教育实践的对接试点机制,推动科研资源在基础教育领域顺利转化。


  • 开展社会资源建设,全面统筹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自然场域、科技企业等,为学生构建多类型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区域内学校定期开展校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 开展实践资源建设,探索在区域内中小学建设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为高校科学教育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0 6
实施科学素养调查


  • 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动态开展学生科学素养调查。不断提升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工具的有效性,调查工作既要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情况和动态趋势,也要关注影响科学素养发展的相关因素。


  • 加强调查结果运用,将其作为区域科学教育政策制定和学校科学教育工作改进的重要依据。


0 7
将实验等探究实践纳入评价体系


  • 将学生平时实验操作和参加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 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纳入理化生等实验操作。


  • 实验操作任务的设计,要侧重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机融入对实验原理理解、探究方案设计、科学论证、结论构建等方面的评价。


  • 将数字技术等智能化手段引入实验操作考试,提高实验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0 8
数字化赋能科学教育


  • 指导学校创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科学教学,加强科学教学优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有效供给,组织教师利用平台“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资源开展课前备课、课中教学和课后教研,探索基于平台的点播教学、直播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


  • 利用智能装备为科学教学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借助自适应学习引擎实现学习路径的个性化定制与学习资源的适配推送。探索虚拟仿真和计算机建模等科学教学新模式,开拓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新场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提升教学评价的精准化水平。



学校



0 9
在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中强化科学教育
  • 深入学习贯彻国家政策精神,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重点任务,根据办学目标和工作基础,分析资源条件,因校制宜制定科学类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

  • 课程实施方案要明确科学教育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学段衔接、教师发展、资源建设、条件保障、校内外统筹、评价改革等方面内容。

02
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同育人
  • 结合学校和所在地区特点,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聚焦思维发展、科学探究、工程实践、科技人文等主题,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体育相融合,形成跨学科学习项目,支持学生每学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鼓励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强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 探索校际课程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一校一特色”“一地多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利用模式。


03
提高科学类课后服务比例


  • 提升科学教育在课后服务中的比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知识经验、思维水平、兴趣特点,进阶式、一体化开展科学类课后服务。通过开展自然观测、科学探究、工程实践、创客活动、项目研究等,提升科学类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 依托校内外科学教育师资,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专业指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长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和项目专题研究。


  • 打造“公益+市场”课后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社会资源购买和管理机制,将经实践检验和有关部门认可评定的,由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和校外机构等开发的精品资源纳入课后服务,完善校外资源供给方“白名单”制度。


0 4
加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


  • 系统挖掘校内及周边河流、池塘、农田、树林等自然资源,通过标牌设置、标本展示、科普海报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将上述资源优势和文化元素同步融入特色化课程资源建设。


  • 提高科学类图书比例,遴选适应不同年龄、覆盖不同学科、反映时代特征的科普图书。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科学阅读和写作,通过科幻画、科普海报、科学小课堂、科普科幻作文等科学创作形式,促进学生“读科学”“写科学”“谈科学”。


  • 利用校园橱窗、宣传栏等,讲好科学家故事、展示国家科技成就。邀请科学家、工程师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讲述奋斗历程、展示科研成果、分享科研心得,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科学实践的具体情境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上海证券报  ·  蚂蚁集团,重要人事变动
3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9万亿元!湖北新目标
3 天前
百姓关注  ·  刚刚!小S发声
3 天前
书法在线  ·  厚道是装不出来的(深度好文)
8 年前
大爱猫咪控  ·  你家猫咪喜欢自拍吗?
8 年前
全球健身指导  ·  男友当面说别的女人身材好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