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这是贵州“新春第一会”。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
会议旨在进一步树立发挥比较优势做强产业鲜明导向,动员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抓好已有产业焕新,推进未来产业启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远谋近施只争朝夕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也是“新年第一课”,省委主要领导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内涵、探索产业发展的“贵州战法”等进行了全面深入阐释,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构成,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必须全力做好的“必答题”。
这还是“新年第一工”,新年复工谋产业,要求各级党委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压实“抓”的责任,提高“抓”的能力,激发“抓”的干劲,迅速行动起来、抓紧干起来,不负春光起好步、乘势而上开新局,久久为功,持续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项目建设之“进”、招商引资之“效”汇聚产业发展之“势”。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抓产业始终是头等大事。去年2月19日,贵州“新春第一会”,聚焦“富矿精开”。今年1月2日,全省“新年第一会”,把目标对准产业,聚焦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时隔一个月,“新春第一会”把焦点对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鲜明树立大抓产业的导向。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即将起步的关键时刻,贵州举全省之力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是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十分关键的动力底座。“东数西算”工程夯实贵州数字经济底座,全省在建及投运重点数据中心48个,算力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是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24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1月,网络空间安全智算中心和分散式风电、光伏及储能项目智算中心开工仪式举行。这束蕴含追赶跨越力量、极具吸引力的蓝色高光,光源正是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这张实干答卷。春节期间,作为贵州首批“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之一、全省首个深度合作的煤电联营项目,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建设现场火热。按计划,项目将于今年6月30日第一台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移交生产,8月30日第二台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移交生产。这是贵州把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经济工作“头号工程”的一个有力注脚,是贵州锻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的一个重要项目“火力点”。2025年1月6日,贵州投资最大的项目——贵州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开工仪式举行。江婷婷 摄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持续推进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打造“3533”重点产业集群,贵州开足马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量质齐升。贵州产业发展的优势在矿产,特色也在矿产,“富矿精开”是贵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招。2024年,黔中地区深部全隐伏铝土矿找矿取得30年来的重大突破,相关普查项目提交铝土矿总资源量5000多万吨。在贵州磷化集团开阳马路坪矿区,数控系统对采矿实时监控、实时联系、实时操控,有力提高生产安全水平与开采效能。在贵州大龙经开区,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磷酸锰铁锂锰基材料实现了规模化投产。技术突破,产业“加锰”,带动以锰为基础原料的电池用硫酸锰产业快速发展,汇成新材料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池用硫酸锰、电池用四氧化三锰、球形锰酸锂等原料制造商。“富矿精开”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推进优势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全力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推动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深度耦合,化工、有色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30%。“六大产业基地”进一步筑牢贵州工业根基——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延链强链、耦合发展,推进现代能源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材料、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抢抓人工智能机遇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发展,白酒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去年12月,安顺市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光伏场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这是目前贵州省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总投资超48亿元,规划装机容量133万千瓦,设计年平均发电量13.28亿千瓦时。作为贵州航空产业城“一核一带、两极多点”总体布局中重要的航空配套制造产业基地,安顺航空配套制造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目前,项目已签约上海先越热表处理、风雷高低压氧舱、速威高温合金二期等项目入驻协议。这是一组刷新贵州产业史的数据: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产值达3300亿元,电力装机容量突破92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0万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白酒产业完成产值1600亿元……“六大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82.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6个百分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一个产业聚集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领军型企业,一条完整产业链”,这是黔西南高新区的产业规划图,其重点是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基础材料、特色轻工三大主导产业,新材料产业产值预计到2027年可突破500亿元。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这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着力点。近几年,贵州把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工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势头良好,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越来越坚实。在黔南瓮安经开区,江山-瓮福化学产业园于去年3月全面展开场平工作,产业园中的6.6万吨黄磷项目提前48天完成了3栋主厂房封顶。目前,贵州江山-瓮福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项目将通过技术耦合,正加速推进磷系新能源电池等磷深加工及耦合的延链补链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富矿精开”,加快建设“电动贵州”,推动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工业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工业投资占比达到34.1%,为近10年最高水平。在黔东南州剑河县南明大坝高标准水稻示范田里,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驾驶系统,通过智能设备操控,收割机就可在标准格田中,根据规划好的作业路径实现收割、卸粮,1小时可以收割六七亩地。在遵义市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的高粱基地,土地宜机化率已近九成,通过技术改进,高粱专用收割机的收割损失率大幅降低,高粱育苗播种机的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贵州省农科院专研种业“芯片”,“T香优557”等水稻品种已大规模推广,选育出自交系“QD001”等一大批优良玉米杂交种。目前,全省已建设包含蔬菜、肉牛、中药材、水稻、茶叶、高原特色蔬菜等15个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和“接二连三”提升附加值,力推贵州农业实现现代化。数字应用推动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以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牵引推动旅游产业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齐发力,“黄小西,吃晚饭”格调品位不断提升,“支支串飞”“小车小团”精品线路产品备受欢迎。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等红色展演让人流连忘返,“科技+文旅”引人入胜。安顺匠庐·阅山精品民宿、贵阳青云夜市、遵义市茅台酒镇景区等一批文旅融合、酒旅融合景点景区引来四方游客,开发新场景、打造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激发消费力,旅游产业体系特色鲜明。数字科技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为贵州最大的快递物流园区,黔南州龙里县的贵州快递物流集聚区日均快递分拨量占全省分拨量90%以上。依托智能化装备,这里已实现分大小、分区域、分流向处理,包裹能够快速、准确地“由集到散、由散到集”,为群众生活、企业生产提供了高效物流服务。2025年1月15日,贵州首条“低空+物流”无人机药物配送应用场景航线首飞。1月15日上午10点,一声响亮的指令后,一架载着5公斤中药的无人机,从贵阳市修文县龙场街道贵州同济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院子里腾空而起,以每秒12米的速度,向3公里外的贵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修文澳林商贸城营业店飞驰而去,5分钟后精准降落,贵州首条“低空+物流”无人机药物配送应用场景航线完成首次飞行。作为未来产业,低空经济在贵州已经起步。目前,贵州有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航空航天类专业。目前省内聚集了100多家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整的航空配套产业链,仅安顺市直接从事航空产业的人员就达1万余人,低空经济有较为得力的人才支撑。“博士工程师”,是贵州大学推动产教融合的一张名片。由贵州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大斌带领“博士工程师”负责完成的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成果,在贵州安吉华元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应用,有效推动了航空叶片加工生产线的升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是从科研到产业的重要结合点。由贵州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生态渔业产业队在罗甸开展“淡水之王”——斑鳠人工繁殖研究工作,将斑鳠繁殖受精率从30%提高到60%,孵化率达到75%以上。“绿色化工”博士工程师致力攻坚新型微化工技术,助力贵州现代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贵州民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富矿精开资源利用实验室”,青年科研工作者张道海博士与团队,经常会针对企业“痛点”与市场需求,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攻关,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他们的相关技术产品已在部分一线汽车品牌厂商得到量产使用。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学院多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贵州20多家煤矿企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到了“生产线”。从“共建”到“省管”,全省9所市(州)省属高校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贵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是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的企业之一。深碳公司通过对碳捕集技术成果进行转化,研发的碳捕集材料性能和碳捕集工艺在捕集成本、捕集能耗、吸附容量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科技入黔”的成果之一。2024年11月20日,中央组织部高层次专家组一行在安顺市乾辰谷材科技有限公司考察。“科技入黔”,柔性引智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把脉献策。2024年11月,中央组织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贵州行”寻矿探矿组专家现场“问诊”,走进企业解难题、谈对接,为推进贵州“富矿精开”贡献智慧力量。去年底,“生猪产业贵州省院士工作站”建立,这是贵州省在畜牧业领域建立的首个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及其团队,将以工作站为平台,为贵州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助力。2024年8月29日,工作人员从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门口经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资料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贵州重塑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航空动力领域国家实验室贵州创新中心设立运行,启动建设电子元器件、生物制造、能源智能开发与高效利用3个省实验室,批复建设22个全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贵州首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024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首次突破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