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郎眼Daily
郎咸平独家网络发声地,中产者自我增值平台,关注财经郎眼Daily,品财经,聚观点,助你财经力Day day up!电视版广东卫视每周一21:10分播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预测破150亿!股价狂飙! ·  13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阿里、苹果,突传大消息! ·  16 小时前  
数据宝  ·  连续4涨停,比亚迪智驾概念股爆发! ·  昨天  
爱平度  ·  3月1日起,开始退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郎眼Daily

2018,中国经济将有怎样的可能?

财经郎眼Daily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12-11 09:10

正文


距2017“更好的明年”年终盛典 仅剩9天!

4000席现场门票售卖现已开放,

欢迎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扫码抢票!

12月20日,让我们一起

携手顶级财经大咖,

回首2017,盘点重大经济事件;

展望2018,把脉未来商业趋势。


文|貌貌狼  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ID:cjlydaily)


国学大师梁漱溟在晚年曾经接受过采访,采访内容被整理成书,编辑取了一个名字: “这个世界会好吗?”


1918年梁漱溟的父亲梁济选择投湖自杀。临终前三天,已经打定了主意的梁济问了儿子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会好吗?” 当时梁漱溟正在北京大学做哲学讲师,他望着父亲回答说: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会往好里去的。” 梁济听完长叹一口气: “能好就好啊!” 说完就离开了家,这是他留给儿子的最后一句话。


梁济对国家始终有一种期望,在遗书中,他说自己希望以死唤醒世人。尽管梁济当时面对的那个群狼四顾、充满了饥饿与疲敝的中国,已不能和如今的中国同日而语了,但这句饱含哲学意味的遗言仍然值得深思。 时至今日,我们见证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也仍然对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充满了焦虑。这个世界真的会好吗?


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但1978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9.6%, 疲敝与饥饿已经离我们远去。 在人类经济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经济增长速度如此高、持续时间如此长而且人口如此之多的国家,并且这一切都是在如此贫穷和保守的基础上实现的。 站在现在,回望40年的崎岖坎坷,遥想当时人们的质疑,也许一切真的像梁漱溟所说的在“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但现实的问题总给我们平添一分焦虑。 随着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不同程度的减速,中国实际GDP增速由2011年9.5%渐次下滑到2016年的6.7%。


今年,经济学界开展了 “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 的大讨论。从2017年中国经济企稳的情况来看,出口对GDP同比增速的影响从2016年-0.5%,转为2017年前三季度的0.2%,同时投资拉动进一步收缩了0.5%。 可以看出,出口超预期强劲、房地产投资超预期平稳是中国经济企稳的重要原因。研究中国经济短期趋势,依然需要关注房地产周期、基建力度、出口状况和货币政策等因素。 这些因素在国民的心目中,都有着沉重的份量。



把“改革”放在当下的语境,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转型的加速期,这无疑带来了新的亮点, 但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仍然处于转型的上半场。

从公开的数据来看,名义GDP中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实际上,这种变化受到了工业品价格水平、后发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银行测算数据显示, 从1996年以来,中国实际GDP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始终保持相对稳定,除第一产业持续下降外,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讨论“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时,人们经常习惯性地将GDP重回高增长视为新周期的标志。他们经常忘记一个基本事实: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服务业占比将会超过制造业,这一过程中GDP增速普遍处于放缓期。这一规律被称作:“库兹涅茨效应”。 在财政和货币领域的扩张政策,短期内可以提振经济增长率,但最终还是会迎来价值回归。 因此,看中国经济的形势,还是要立足于一个“远”的视角。


过去的中国困于饥饿,总想着如何填饱肚子,凡是能够发展经济的手段,就果断采用,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就是很典型的看法。 这种尝试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事到如今,仅仅专注于“近”的利益,而选择对那些“远”烦恼视而不见的想法是很危险的。 刚刚召开的十九大对当前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判断——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新的时代更需要新的理论,来统筹中国经济“远”与“近”的关系。这也对那些改革中的思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