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抨击差评洗稿还被腾讯投资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一开始我不知道那么多人愤怒什么,后来则不知道那么多人高兴什么。就在马化腾做出了对差评投资的评论之后,腾讯发布了一则声明说要协商收回投资,大家弹冠相庆的等待差评回应,在想象中,这个回应应该是差评跪地涕零承认自己错了,但差评推送之后,大家沮丧的发现,差评并没有什么回应,而是又洗了一篇。
马老师的朋友圈评论如上,很大可能是真实的而不是P的。而差评今天发的内容则是,疑似洗稿如旁边这张图。
目前看,你们骂就是了,反正差评也不在乎。就算腾讯不投资了,差评就活不下去了么?我估计也不是的。值得一提的是,差评似乎还是苹果在中国大陆地区唯二邀请的两家参加美国发布会的媒体之一,谷歌发布会似乎也是。所以我窃以为,这也是引发众怒的原因之一,洗稿的人为什么还能混的这么好?于是大家也就突然关心起了腾讯的价值观。其实如果想要批评腾讯的价值观,我估计你写到100篇文章,可能还没骂到投资差评这件事上,这也是我奇怪的原因之一。当然,上达天听告御状这个事情固然也是好的,但确实对秩序不是那么有帮助,如果大家都忙着去拦轿告状,我想微信的公关可就有的忙了。
因为法学专业的职业病,我还和几个朋友讨论了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之间的关系,而东山会的王如晨老师则表示,“媒体正义和媒体暴利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在中国。”很多人不太理解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差别,也不太明白舆论监督的意义,我跟他说,程序正义就是首先要保证程序的合法和合理,然后再讨论事情的对错。而舆论监督的应该是事实而不是结论,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应该是,腾讯为什么要投资差评这样的洗稿自媒体?而不是,腾讯投资了差评这个洗稿媒体,所以腾讯就是狗。我不知道什么叫三观正,这个大家看法各自有别,但我大概知道什么叫法制精神。
回到洗稿这个问题上来,其实我也说了这个问题只要是大号基本都有,一个人的维度有限,靠原创做成大号的可能基本没有,基本都是要靠文摘转载或者洗稿,基本上每个叫的上来大号都有洗稿的案底。就算是六神磊磊,也不过是在重构金庸的故事和IP。这件事情腾讯张军说的也对,此事不违法,微信该不该管,应该怎么管,其实也很为难。这个解释我是接受的,但也认为微信不该管,也没有资格管。很多人觉得你这么说不对啊,难道洗稿就无罪了么?让我们重新回到程序正义的讨论,那么问题就来了。
1什么叫洗稿?2判断洗稿的标准是什么?3谁来判断?4如何惩罚?
这个和抄袭不一样,抄袭是完全可以看出抄袭的文字和剧情的,洗稿严格来说是两篇几乎完全不一样的文章。如果微信来管理洗稿这件事情,两篇描写同样事情但文字完全不同的稿件,如何判断是不是洗稿呢?如果微信有了这个判断和惩罚的权利,那么这个权利监督和边界又在哪里呢?如果两个人都写了世界杯开幕式,一个人主张另一个人洗稿,然后微信又把这个人删除甚至封号了,这个人如何申诉呢?或者说你如何证明你没洗呢?严格的说,这会使得微信具有无限裁判权,只要同题材的内容,都可以行使惩罚洗稿的权利,你无可辩驳,因为这两篇稿子本来就不一样。而逻辑和立意的相似,还是很难有确定的判断标准的,我个人并不主张赋予微信这个近乎无限的权力。
所以总体说来,洗稿这个事情只有道德谴责,还是无法上升到程序法制的层面。这一点我知道大家很愤怒,但确实没有什么很好的解决方案。这里我还想起个有趣的事情,之前李叫兽写了一篇《7页PPT教你秒懂互联网文案》,没什么人看,后来被人改成了《月薪三千与月薪三万人的区别》一下子就爆火。人世间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此,你教人家写文案的被改了文案才火。其实这还不是洗稿,这就是抄袭。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最近两次接连发生挑战腾讯的事情,会对微信造成一个莫大的挑战。如果在微信骂腾讯变成了一种英雄主义,还能收获很多流量,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和大量的微博维权没有什么不同。看样子似乎主持了实体正义,实际上破坏了程序正义,就好像大家不太相信法院,更相信微博控诉。而这样的事情多了,微信的公关会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