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史
读史(ID:dushi918):上下五千年,立史明智,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循迹晓讲  ·  知识专辑 | 钱文忠:玄奘大师的身世之谜 ·  5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俄国为何难进欧洲朋友圈 ·  5 天前  
六神磊磊读金庸  ·  宋青书:有时候越努力就输得越多 ·  1 周前  
史事挖掘机  ·  慈禧年轻时唯一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史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

读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3-21 18:09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读史"免费关注。博闻通识,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中国古代的皇后为什么都自称“哀家”?


哀家一词应该是太后用的,而且是皇帝已死情况下,其皇后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后用的,意思是未亡人,哀痛先皇。


皇后自称哀家应该是个笑话,否则岂不是诅咒皇帝?那可是死罪。


“哀”隐含先帝去世之意,称“哀家”的只能是太后、太妃,电视里的玩意儿不能够当真的。


2皇帝称谓的由来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


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


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悦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


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3皇帝为何自称“朕”?


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个普通的字,谁都可以用的,并非国君专有。


此前国君专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


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


孤归了王爷以下的贵族,例如侯爵,孙权致书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当时他只是吴侯。寡人就没人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谦虚了。



4皇帝为何自称“寡人”?


寡人,寡德之人。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的。


《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


5“陛下”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


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


“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


“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


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


“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6“太上皇”的由来


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


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


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


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


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


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这一叫法历代沿袭下来。


7鲁智深为何自称“洒家”?


《辞海》修订本说:“洒”是“宋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犹咱”。


“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


《辞源》修订本则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陆澹安的影响,陆著《小说词语汇释》说:“关西人自称为‘洒家’。‘洒’即‘咱’之转音。”



8古代官服颜色的由来


我国古代官服的颜色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区别:三品以上为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为绯袍,佩银龟袋;六品以下为绿袍,佩五鱼袋。


如果官吏职务高而品级低,仍按照品级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


州的长官刺史,则不拘品级,都穿绯袍。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清朝的官服上绣有各种鸟兽图案,代表了官阶的高低。


文官官服上绣鸟类:一品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鸿鹄,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鹊。


武官官服上绣兽类: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和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作者不详,如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