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浙江省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指引》明确,不利用“网红儿童”营销牟利,不含有影响树立正确认知和行为规范、诱导模仿与其能力不相符行为等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营销内容。
图1 相关政策截图
浙江并非第一个剑指未成年人直播引流带货等乱象的地方。
近年来,国家对未成年群体参与网络直播的乱象高度重视,多部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致力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2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明确了,网络直播平台应当严禁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为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
图2 相关政策截图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仍存在极少数未成年利用家长身份认证偷偷参与直播。相较于直播的严格限制,短视频形式目前成为不少未成年人及其父母运营账号的首选。
01
常见参与途径
为了绕过监管部门和平台规则,常见以下途径:
一是未成年子女利用家长身份认证规避网络直播审查。
受限于实名认证制度,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在家长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家长的账号进行实名认证,从而规避年龄限制。直播内容多以娱乐为主,直播时间多选择在晚上或假期,以适应未成年人的作息时间。
二是以未成年子女短视频账号吸粉,间接为家长直播引流。
在未成年直播带货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一些家长采取了间接的方式进行商业变现。他们首先利用未成年子女的吸引力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内容,一旦粉丝群体形成,部分家长会转而使用自己的账号开展直播带货。这种方式下,未成年子女不直接参与直播,但家长作为主播,借助孩子之前在粉丝心中形成的形象和影响力来实现销售目的。
此外,还有母婴、亲子类博主围绕未成年子女发布视频内容,打着“记录日常生活”的名义在运营未成年IP。
尽管未触及直播引流等监管规定,但通过孩子的可爱形象进行产品推广和品牌合作,增加内容的商业价值;甚至带着孩子一同跨界参与影视剧或综艺节目,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增加收入。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韩阳
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随着关注和流量增多,家长拍摄短视频的目的可能会发生异化。”
02
主要影响分析
一是“梦想成为网红”,价值观、社会认知出现偏差。
在追求流量和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家长为了将孩子打造成网红,忽视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未成年人可能会形成错误的成功观,认为成为网红、赚取快钱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如近日“十点人物志”一篇名为《小学生扎堆做博主:梦想月入10万,成为网红》的文章就获得了较高关注,在微信、微博等平台被多家媒体转载,阅读量超过20万。
二是过早接触成人化内容,干扰健康成长秩序。
过早地参与直播、短视频拍摄、商业活动等,以金钱衡量人生、谩骂穷人等成年社会的负面信息进入儿童世界,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
曾在采访中提到,未成年短视频为快速获取流量,愈发呈现剧情脚本化、表演职业化等特点,有些情节更像是家长有意设计,通过儿童表现与其身份不匹配的言行,营造反差萌,吸引粉丝。
三是泄露隐私安全,对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父母在网络上分享子女的照片、视频和育儿信息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诱发诈骗、敲诈甚至更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的隐私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在网络上暴露过多个人信息,成为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的受害者。
03
小结
虽然分析了诸多未成年人参与直播引流存在的危害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