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很久,还是想要聊一部“烂片”。
世界级名导,构思了40年,靠着变卖酒庄和重剪老片,才筹得1.2亿美元拍摄了影片。
可结果呢?
豆瓣4.9,全球票房仅收获1370万美元,口碑和票房双失利。
但。
相比于这惊天巨制的惊天巨扑,Sir其实更想聊一下这个导演——
科波拉,到底怎么了?
大都会
Megalopolis
01
还是先要交代一下这部叫做《大都会》的电影。
其实是一部科幻片。
但有意思的是,故事的发生地有一个极为复古的名字——
新罗马。
非但地名有着“复古”的气息。
男主角的名字也是罗马味十足,他和罗马最著名的凯撒皇帝同名(亚当·德赖弗 饰),但身份,却是一名建筑师。
他有一个特异功能:叫停时间。
作为建筑师的他可谓是基建狂魔。
他的最终理想是拆除整座城市,再用他发明的建筑材料“巨龙”,重新盖一座属于他梦想中的城市。
很理想主义吧?
可你知道,理想主义在现实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在新罗马市,有不少人都想阻止他的计划。
比如,市长。
保守的市长西塞罗(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 饰)和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同名,他认为凯撒谈论的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构想,在他看来就业和卫生问题才是急需解决的现实。
或者,前任。
凯撒的旧情人金发姐哇·白金(奥布瑞·普拉扎 饰),起初是支持凯撒建设未来城。
但在她提出和凯撒结婚不成后,那就嫁给凯撒的舅舅,当他的舅妈。
然后她再勾引凯撒的表弟(克罗地亚),助长他煽动贫民起义的颠覆计划,因为许多贫民是反对凯撒这项计划的。
那么这位表弟呢?
童年时的克罗地亚就爱欺负表哥,成年后的他恨凯撒到必须让其死的地步。
所以他买通一个12岁的儿童拿着建筑书去向凯撒要签名,趁其不备再对凯撒开枪。
当然。
凯撒并不是一人对抗全世界,他也有支持者。
首先是他的舅舅克拉苏。
历史里的凯撒和克拉苏(古罗马前三巨头之一)是好朋友,电影里的克拉苏也是愿意倾尽财力,对凯撒的梦想给予支持。
其次,是市长的女儿,即女主朱莉亚。
她的名字没有什么罗马味,但她和片中很多女性一样,常穿着古罗马的服饰。
她一亮相就是在参加群p派对,穿着古罗马的服饰,一层若隐若现的薄纱,和另一个女人相拥舌吻。
当她亲眼看见凯撒能叫停时间后,便立刻对自己父亲的宿敌报以好感。
夜店不泡了、时装秀也不看了。
她不仅和凯撒成为开发未来城的同事,还与凯撒成为了情侣。
关于这部电影的罗马味,科波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解释了:
自电影发明以来,他们每年都在拍罗马史诗,所以我一直觉得罗马史诗很有趣,然后我就产生一个非常离奇的想法,“那美国呢?”美国就是罗马,美国通过模仿罗马来形成自己,因为我们不想要国王,而罗马没有国王,罗马有元老院,罗马发明了共和国,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看起来像它。
很多人说:「你为什么要拍一部关于罗马的电影?这有什么意义?」今天,美国正在经历罗马如何失去共和的过程。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可能最终会迎来独裁者或皇帝,你知道......这正是我们所逃避的。
于是你可以看到。
片中最重要的一场戏,在精神上也十分贴近古罗马——
哇·白金和克拉苏的婚礼现场。
要知道,古罗马是一个道德还没有完全建立,淫风浩荡的前文明时代,连兄妹通婚都能得到众人的祝福,如埃及艳后。
而在片中呢?
婚礼的高潮是拍卖16岁处女维斯塔的初夜权,有人愿意为这一夜出一亿高价。
可是,凯撒的表弟克罗地亚却把一场淫荡的婚礼变成了暴乱的现场。
为什么?
理由只有一个——
他要让凯撒成为大众暴乱的靶子。
所以。
当克罗地亚把凯撒和维斯塔上床的视频公之于众时,果然磕嗨了的凯撒被众人一顿好揍。
连叫停时间的超能力也失灵了。
02
是不是觉得有些无趣?
其实,诸如“古罗马”“时间停止”这些关键词结合起来,我们也的确能看到科波拉的野心。
他并不想拍一部常规的故事片。
他要“打通时间”。
怎么说?
科波拉在一次采访中,回答过他对“时间”迷恋的话题。
他说——
因为我们完全受时间支配。我们的大脑被时间所掌控,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因果关系来思考——这件事发生了,然后这件事发生了,然后这件事发生了。但物理学告诉我们,这可能不是世界真实存在的方式。如果你了解梵文神话,就会发现它的视角非常不同,因为二元性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创造之神与毁灭之神是同一个。
我的直觉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你我所处的现实,与我们的大脑对现实的解读方式截然不同。
或许正是如此。
凯撒设想的未来城也与时间有关,比如从A点到达B点宛若孙悟空翻筋斗云般,横跨地域,这样一来,自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要知道,节省时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动力,例如小到洗衣机电饭锅,大到汽车飞机轮船。
但不知你们是否和Sir同感,我们千般算计如何节省时间,怎么还是有做不完的事情等着我们。
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相比,现代人拥有了速度却没剩下多少时间。
片中有一个与时间相关的重要场景出现过两次,凯撒和朱莉亚乘坐电梯到达之处,是一座巨大的表盘 。
从画面来看,他们二人俨然是将时间踩在脚下。
很大程度上来说,谁能决定谁的时间,谁就是权力的拥有者。
比如八小时工作制,还有可恶的节假日调休。
但这个电影的奇妙之处,凯撒拥有了控制时间的权力后,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完全没有交代。
因为紧接着,故事就转向了科波拉的舒适区——
权谋。
前面提到了克罗地亚买通了一个小孩,暗杀表哥凯撒。
这一幕像极了传奇电影《教父》里的最为关键的段落,也就是马龙·白兰度饰演的老教父在买橘子的时候被暗杀。
老教父一遭到刺杀后,纽约的黑帮自然要开始重新洗牌。
那么《大都会》呢?
凯撒一中弹,纽约的政局似乎也发生震荡。
于是。
市长西塞罗带着妻子女儿在保镖的包围中,打算避走他方。
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政客也被克罗地亚暗杀。
克罗地亚不仅对表哥凯撒痛下杀手,甚至对父亲克拉苏也是毫不客气,他和继母哇·白金密谋一番后,从父亲克拉苏手中夺过权力。
看上去又是一场《教父》的重演。
可是呢。
你只能说,对于《大都会》这部情节混乱,人物苍白,主题貌似宏大实际空洞的电影来说,稍稍具有观赏性的,是后半段的权谋。
但现在的科波拉远不如壮年时那般,能够精密、高效、优雅的去谋篇布局了。
比如一个情节——
片中克拉苏一直对克罗地亚是很不满意,不过当克罗地亚一剪掉自己的长发后,克拉苏对他的态度就有了180度的转变。
够儿戏吧。
没错,这就是科波拉的晚期自由风格,想到哪就拍到哪。
03
所以为什么科波拉会变成这样?
在Sir看来,科波拉其实是一个古典气质浓郁的导演,因此他可以把带有莎士比亚和希腊悲剧的《教父》系列拍成经典。
那《现代启示录》呢。
其实也有文学名著的打底——康拉德《黑暗之心》和荷马的《奥德赛》。
但其他电影就不好说了。
比如《棉花俱乐部》《造雨人》《惊情四百年》这些80年代以后的电影,反响就普遍都不太好。
电影行业向来就是最现实的地方,如果电影不卖座,那电影公司则会削减导演拍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