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做为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中国聚合物网www.polymer.cn”的新锐媒体,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唐本忠院士、丘子杰教授和林荣业教授ACS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中国青年学者领衔!《自然·通讯》:​增塑剂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讣告:沉痛悼念博士生杜梅同学,年仅30岁! ·  2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北大彭练矛院士、吴朋研究员/MIT姜建峰博士 ... ·  3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苏州纳米所苏文明团队《自然·通讯》:一种高透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技

郑大刘春太/王震团队 Macromolecules:热诱导取向态PA11结构演变- Brill转变温度以上氢键层保留的直接证据

高分子科技  · 公众号  · 化学  · 2025-01-05 07:5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尼龙材料在加热过程中常发生从三斜/单斜相到伪六方相的结构转变,称为Brill转变,该现象最早发现于1946年。Brill转变随温度变化是可逆的,其发生伴随着材料性能的显著改变,因此在尼龙的实际工业加工中具有重要影响,并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Brill转变的微观物理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Brill转变温度之上氢键层是否保留的问题上,特别是核磁共振谱、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均支持氢键层的保留,但这始终缺乏X射线衍射等直接的实验证据。此外,现有关于尼龙热诱导结构转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非取向样品,而工业加工过程中分子链常处于一定的取向状态。因此,进一步探究链伸展状态下热诱导的尼龙结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郑州大学刘春太教授和王震副教授团队基于PA11扭曲片晶形态对流场敏感的特性,采用熔体拉伸制备了具有不同链取向状态的样品,结合原位同步辐射WAX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系统研究了加热/冷却过程中晶相转变和分子链构象变化,获得了Brill转变温度以上PA11体系中氢键层保留的直接实验证据,由此进一步探讨了Brill转变的分子机制,这为理解尼龙材料在加工外场下的结构和性能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1月2日,研究成果以题为“Thermal-Induce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Melt-Stretched PA11: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ydrogen-Bonded Sheets Above the Brill Transition Temperature”发表于国际期刊《Macromolecules》上。文章第一作者为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瑞雪博士,通讯作者为刘艳萍副教授和王震副教授。


研究团队发现静态PA11熔体固化时,会形成明显的扭曲片晶形态(图1),而对其施加熔体拉伸外场(180℃)时,改变拉伸比可以有效调控片晶的扭曲程度。WAXD测试显示,在分子链弱取向状态下获得的扭曲片晶中,氢键层(200)和非氢键层(010)衍射信号会出现在不同的方位角位置,这为单独跟踪整个升/降温过程中氢键层演化创造了条件,而静态和强取向样品中,二者在高温时难以有效区分。


图1 流场对PA11扭曲片晶形态的调控作用


通过原位跟踪样品升/降温过程中结构演化,首次观察到了(200)和(210/010)晶面衍射发生位置交叉的现象(图2),而非传统认为的高温下二者位置重合。采用精细的晶面积分和分峰处理,计算了晶面间距d200和d210/010的变化。以升温过程为例,发现在低温区,d200减小,d210/010增加,而进入高温区后,d200和d210/010同时增加,但斜率不同。由此,定义了高、低温区的临界温度为TB,而d200和d210/010交叉点温度为TC,TC高于TB


图2 随温度变化的晶面衍射和晶面间距(以升温过程为例)


进一步比较升温和降温结果(图3),发现TB具有明显的升温滞后性,而TC则没有,尽管它们均随拉伸比增加而增加(源于片晶增厚)。这一结果支持了TB作为Brill相转变(α'→δ)温度的合理性,而TC则是热膨胀所引起。通过计算热膨胀系数,发现TB以上,(210/010)面的热膨胀系数是(200)面的约三倍,从而支持了氢键主要分布于(010)面内,导致其面间相互作用以范德华力为主,而(200)面则通过氢键互连,相互作用更强。由此,证实了Brill转变温度以上氢键分布的各向异性。


图3 结构转变的升降温过程依赖性、线性热膨胀系数及α'相-三斜晶胞示意图


此外,原位FTIR数据表明(图4),TB以下会发生明显的分子链构象无序(升温)或有序(降温),而TC附近无明显构象转变。进一步支持了,尽管在TC附近PA11形成了完美的伪六方相,即d200与d210/010相等,但该温度不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Brill转变温度,而Brill转变温度由晶面间距的变化趋势来定义更为合理。


图4 升温过程中原位FTIR实验谱图和对应的普带强度变化


最后,作者构建了热诱导PA11结构转变的分子示意图(图5):随着温度升高,晶体内部烷烃链段先发生分子链构象无序,原子位置的调整会改变链段的"范德华半径",从而减小链间相互作用力的各项异性,引起氢键层和非氢键层的面间距互相靠近;达到Brill转变温度时,链构象高度无序,此时进入伪六方相(按传统定义)状态,Brill转变完成;在高于Brill转变温度时,热膨胀开始主导,进一步的构象无序较弱,此时氢键层的存在导致不同晶面方向热膨胀系数不同,因此晶面间距在高温时发生翻转,直至样品熔融。


图5 热诱导PA11结构转变的分子示意图


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macromol.4c02485


相关进展

郑州大学刘春太教授/冯跃战副教授团队 Small:室温干燥法快速制备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和保温性能的柔性芳纶纳米气凝胶纤维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 AFM:解耦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辅助的人机交互应用

郑大刘春太教授/冯跃战副教授团队 AFM:基于溶胶-凝胶渗透自组装的相变层状薄膜用于高效热管理与光/热驱动

郑大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与合作者 Nat. Commun.:节能聚乙烯复合透明薄膜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 Macromolecules:具有规整定向孔结构的高性能多孔聚乳酸薄膜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Adv. Sci.》:表面改性的超枝化二氧化硅用于制备低迟滞超快响应的柔性可穿戴应变传感器

北航付博、郑大刘宪虎、深大张晗 ACS Photonics:柔性Ag/MXene宽带非线性调制器在超快光子学中的应用

郑州大学刘春太教授/冯跃战副教授团队 Mater. Horiz.:湿法球磨辅助去质子化策略实现超细芳纶纳米纤维的高效制备

郑大刘春太教授/刘虎副教授、纳米能源所潘曹峰研究员:强健超弹的蜘蛛网状聚酰亚胺纤维基导电复合气凝胶用于极端温度下的线性压力传感器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 AFM:具有光热转换和抗菌性的两性离子功能化PAM/PAA/GO水凝胶用于海水中高效提取铀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 AFM:超疏水立构复合聚乳酸多孔材料构筑及其辐射制冷应用研究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 ES&T:光热海绵构筑与太阳能蒸发器

郑大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刘宪虎课题组Nano-Micro Lett.:用于能量收集的柔性多层复合薄膜

郑大刘春太教授/冯跃战副教授团队 CEJ :基于循环刮涂铸造工艺制备兼具柔性、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的环氧树脂基导热复合膜

郑大刘春太教授团队《ACS AMI》: 可拉伸多功能MXene褶皱涂层织物用于电磁干扰屏蔽和电/光热转换应用

郑大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米皓阳教授课题组《Nano Energy》:超临界CO2发泡助力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绿色制造

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团队《Nano Energy》: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scCO2)技术制备高性能摩擦纳米发电机方面取得进展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ACS Nano:多功能磁性MXene/石墨烯气凝胶用于高性能电磁波吸收

河科大赫玉欣副教授与郑大刘春太教授团队《ACS AMI》:具有高灵敏度、宽检测范围的柔性多孔可穿戴应变传感器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用于高效电磁屏蔽、电热性能和应变传感器的多功能水性聚氨酯/Ag复合薄膜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CSTE: 通过构建三维混合填料网络提升复合材料的热导率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AFM:用于压力传感和油水分离的多功能聚酰亚胺纳米纤维/MXene导电复合气凝胶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在柔性多功能透明电磁屏蔽材料方面取得进展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水辅助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合物疏水微球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MME: 熔融共混MXene/TPU复合材料力学和流变性能研究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刘春太教授团队:聚合物油水分离材料制备研究进展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高性能聚酰亚胺基可穿戴压力传感器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具有防腐/自清洁的超疏水纸基应变传感器

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团队:皮层剥离方法制备纤维束用于油水分离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