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越来越多的00后喜欢拿父母的手机或平板玩游戏,对家长来说,如何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已然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
近日,腾讯在微信推出“成长守护平台”,通过绑定孩子的游戏账号,家长就可以实时“监控”孩子的游戏时间以及消费记录,还有逆天的“一键禁玩”等功能。
怎么通过微信监管孩子玩游戏呢?首先,父母需要关联孩子的微信/QQ账号。
考虑到国家二孩政策的出台,平台实名认证并绑定未成年人游戏账号增加到两个。
在完成绑定后,当这些帐号登录游戏和发生消费时,家长可以通过注册的手机接收到短信提醒,游戏平台每周还会推送孩子游戏时长、消费报告等。
家长也可以自主设置游戏时段、消费金额等。
如果熊孩子不听劝阻毫无节制,家长还有终极大招“一键禁玩”。
当孩子们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想必内心是崩溃的。
很多网友表示腾讯这招丧(gan)心(de)病(piao)狂(liang),完全是不给小学生活路的节奏!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个监控方法的前提在于:必须孩子配合交出游戏帐号与密码。
而且就算孩子交了账号跟密码,也有注册小号、多个账号切换等对策逃避“监管”。
所以事实上,这是一个需要在父母与孩子相互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运作的平台。腾讯游戏官方也表示,推出这个平台的目的不是让家长不给孩子玩游戏,而是引导和管理孩子的上网游戏行为。
马化腾早在今年两会记者见面会上就表示过,平台的整体设计也会站在保护孩子隐私的角度,他认为,约束不是一刀切,希望通过平台,帮助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让家长可以跟孩子很好地沟通”。
小孩沉迷游戏刷掉父母几万巨款的新闻
层出不穷
另外,“成长守护平台”对于未成年人游戏消费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除了消费提醒,对于一定额度的疑似未成年人消费,亦会发起主动关怀和确认,帮助不知情的家长,及时了解子女游戏消费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更多的低龄儿童加入到网络大军。
今年1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即19岁以下的网民已经达到了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据调查,北京、浙江等一些地区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经由15岁降到了10岁,占46.8%。最低触网年龄3岁以下的也占1.1%。
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也一直有监管,2007年7月起,各大网络游戏运营商按照国家要求,投入使用防沉迷系统:网络游戏用户需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未满18岁的用户累计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游戏收益(经验,金钱)减半;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游戏收益为0。
然而,由于网络运营商与系统存在利益矛盾,这套“防沉迷系统”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网友表示,未成年人只要借用家长的身份证号码,就可以轻松避开实名验证这一环节——系统无法验证注册信息者是否本人。甚至还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利,提供给未成年人已经绑定了身份证号的游戏账号。
去年文化部发布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通知,其中涉及了“提倡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设置未成年用户消费限额及游戏时间”等规定;今年年初,更是有一份“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0点到8点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的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稿。
然而,宵禁的规定落实起来并不容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在处理孩子上网的问题上堵不如疏,家长越不支持的,或者家长跟孩子亲子活动越少的,孩子网络成瘾的比例越高。孙宏艳表示,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相互尊重,共同成长,能够更好地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游戏。
2010年2月,在文化部指导下,完美时空、腾讯、盛大游戏、网易、搜狐畅游、巨人网络6家网络游戏企业共同发起并参与实施了“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玩游戏过于沉迷的时候,由家长提供合法的监护人资质证明、游戏名称账号以及家长对于限制强度的愿望等信息,可对处于孩子游戏沉迷状态的账号采取几种限制措施。这次腾讯的“成长守护平台”就是其中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位80后妈妈表示,她认为在处理孩子与游戏之间的关系上应该站在更加符合孩子利益的角度,“不仅仅是一味地禁止孩子去玩游戏,而是让孩子明白要健康、合理、科学地上网,让孩子享受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并且有所收获”。
她也希望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保护青少年健康上网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编辑:付慧敏
微信编辑:周文超
资料来源:腾讯游戏微信号、虎嗅网、观察者网、搜狐、微信公众号GJgamer、人民网、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