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顶刊收割机
什么都有,汇集全网精华学习资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全网快资讯  ·  元宵节的20句祝福语,句句暖心! ·  昨天  
读财报说新股  ·  逆势爆发的总龙头,就它了! ·  昨天  
读财报说新股  ·  逆势爆发的总龙头,就它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顶刊收割机

上硅所「国家杰青」黄富强/严雅,新发Nature子刊!

顶刊收割机  · 公众号  ·  · 2024-09-11 08:30

正文

【高端测试 找华算】 专注测试分析服务、自有球差电镜机时、全球同步辐射资源,20000+单位服务案例!
经费预存选华算,高至16%预存增值!
成果简介
在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 2 RR)制取高价值乙烯(C 2 H 4 )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碳产物选择性差和收率低的限制。基于此,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严雅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黄富强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苏亚琼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人 报道了一种分离的金属Cu原子共轭Cu 2 NCN骨架(以Cu δ+ NCN形式),通过CuNCN的结构裂解,利用逐步还原策略触发相变,作为稳定铜氧化态的稳健催化模型,具有高CO 2 RR活性和对C 2 H 4 的选择性。具体而言,像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AC-TEM)、基于同步加速器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研究一致证实,Cu δ+ NCN开放骨架中的线性[NCN] 2- 阴离子通过强共价相互作用和快速电子转移性质稳定了Cu 0 -Cu 1+ 系综,使得高活性的Cu δ+ 在CO 2 RR过程中保持了Cu 0 -Cu 1+ 双位点的良好平衡,而不是在CO 2 RR过程中自还原Cu 0 金属的演变。
此外,结合X射线吸收光谱(XAS)、 operando -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ATR-SEIRA)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模拟结果,阐明了孤立Cu 0 位点与带正电荷的Cu 1+ 的协同效应,即Cu 0 位点可以吸附和活化CO 2 ,而邻近的Cu 1+ 位点加速了C-C耦合,实现了CO 2 向C 2 H 4 的高选择性转化。得益于[NCN] 2- 开放骨架稳定的Cu 0 -Cu 1+ 系综,Cu δ+ NCN表现出优异的催化选择性,在电流密度为400 mA cm -2 、15 h恒定的CO 2 RR条件下,C 2 H 4 法拉第效率(FE)高于75%,选择性达到77.7%,并且在基于膜电极组件的电解槽中表现出超过80 h的长期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理设计的活性位点/导电基团协调开放骨架可以为开发高选择性和稳定的CO 2 RR催化剂提供有价值的见解,用于电合成高价值产品。
相关工作以《Stabilized Cu 0 -Cu 1+ dual sites in a cyanamide framework for selective CO 2 electroreduction to ethylene》为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论文。 黄富强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1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严雅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富强研究员课题组成员。
图文解读
首先,作者利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传统的CuNCN。接着,以肼为还原剂对CuNCN进行化学裂解,制备出由软Cu(Cu 1+ )和硬Cu(Cu 0 ) 双位点组成的Cu δ+ NCN结构,并由[NCN] 2- 基团稳定。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制备的Cu δ+ NCN显示出组装纳米片的形态,厚度为14 n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沿[001]区域的高角度环形亮场(HAABF)图像表明,局部原子分布和晶体结构与单斜Cu 2 NCN一致。此外,Cu δ+ NCN的能谱(EDS)显示,Cu、N和C元素在纳米片上均匀分布。
图1.设计方案示意图和结构表征
图2.电子和精细结构表征
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显示,与CuNCN和CuO相比,Cu δ+ NCN具有最低的起始电位和更好的反应动力学,特别是在CO 2 存在条件下。Cu δ+ NCN在-1.0到-1.6 V范围内对C 2 H 4 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FE C2H4 超过50%),在-1.4 V时达到峰值,FE C2H4 为72.6±5.1%,对应于C 2 H 4 j C2H4 )的局部电流密度几乎为-400 mA cm -2 ,而CuNCN和CuO的选择性较差,其CO 2 RR催化产生的C 1 和C 2 产物与FE C2H4 几乎相等,在20-40%的范围内。
基于双膜的膜电极组件(MEA)电解槽预示着电催化效率和减少CO 2 的电流输出的明显增强,在3.6 V的电池电压下达到180 mA cm -2 的显著电流密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构在120 mA cm -2 下电合成乙烯时保持了66.8%的高FE。此外,Cu δ+ NCN催化剂表现出出色的耐久性,可在3.6 V的电池电压下连续工作近80 h,超过了已记录的大多数催化剂的性能指标。
图3. CO 2 电还原性能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了Cu δ+ NCN上CO 2 RR的机理。为简化计算,采用Cu 2 NCN配位Cu 0 -Cu 0 双原子模型来表示催化位点。Cu原子之间的电荷分布是电荷不对称的,与氰酰胺配位的Cu原子的电荷密度低于表面分离的金属Cu原子,证明了[NCN] 2- 引起的电子离域效应。三维电荷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电子从Cu δ+ NCN中的氰酰胺骨架直接转移到表面金属Cu原子上,导致表面Cu 0 位点的电子大量积累,Cu 1+ 位点的电子大量耗尽,对于保持氧化Cu 1+ 的稳定和表面中性Cu 0 至关重要。同时,Cu 1+ 的空位形成能明显高于表面Cu 0 的空位形成能,表明Cu 1+ 的空位形成能比表面Cu 0 更稳定。
当催化剂表面完全由Cu 1+ 组成时,*CO在表面的二聚化需要克服高活化能垒(1.55 eV)才能形成瞬态(TS1)。当催化剂表面完全由Cu 0 组成时,TS1的势垒降至1.12 eV。在Cu δ+ NCN表面(Cu 0 /Cu 1+ 共存)上,TS1的势垒进一步降低至0.86 eV,表明CuNCN维持的Cu 0 /Cu 1+ 环境对于C 2 产品的高效生产的重要性。Cu δ+ NCN的*CO机制优于*OCHO机制,随着C 2 H 4 的形成,CO产物不断生成。*CHCOH → *CHCHOH的势垒为1.07 eV,而*CHCOH → *CHC的势垒仅为0.64 eV,说明通过*CHC中间体生成乙烯比生成乙醇在动力学上更有利。总之,作者提出了Cu δ+ NCN上CO 2 生成C 2 H 4 的反应途径为:CO 2 → *CO → *COCO → *COCHO → *CHCOH → *CHC → C 2 H 4
图4.机理研究
图5. DFT计算
文献信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