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和几个朋友在家里喝酒,找出老片《宿醉2》看,韩裔美国演员
Jamie Chung
一出场,身边两位男性集体发出感叹:
Who is that? She is really damn cute!
那部电影里,
Jamie
的戏份不多,可是她每次出现,我偷瞄旁边两位,都从他们的眼神中找到了一种被点亮的春光。
这篇文章就想跟大家漫聊一下,据我观察,在老外眼里,长的好看的亚洲姑娘是什么样的?而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红毯上的Jamie Chung
迷思
1:
外国人不是瞎子,五官美的世界标准大同小异
我们都或许听到过一类故事,老外朋友领来一位女神,我们一看大惊失色:小个儿、黑黄的皮肤、小眼睛、塌鼻梁、高颧骨。
于是逐渐产生一种迷思,觉得老外找的中国姑娘,都是我们觉得长得有点另类的,或者说,在我们看来算不上漂亮的。
这种观念存在误区,其实大家经常忘了,这些老外自身条件又如何呢?要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找,他们能找到什么样的女性呢?当然了,还有一种可能,外在是会被内在美的光环照亮的,一个女性的自身魅力有可能完全盖过了她的外表,比如说
Mark Zukerberg
的媳妇儿
Priscilla Chen.
而这两种情况,跟我们讨论的跟审美,是没关系的。
Zukerberg夫妇
我记得我拍圆圆姐的时候,男友好奇的
google
了她。我跟他说,高圆圆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就是
“
好看
”
这两个字的极致代表了。男友一边浏览圆圆女神的照片,一边说:
“
确实很美,她的轮廓都很深,像欧美人的长相。这是中国人的审美趋向么?肤白、大眼、高鼻、小脸?
”
是啊,好像不得不承认,
在我们一部分审美里,确实在喜欢着欧美人的长相。
如果有人说
“
她长得像外国人
”
或者
“
她长得像混血
”
,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是一种夸奖。可这是为什么呢?
回看历史,中国人刚接触欧洲人时,并没觉得他们好看,只觉得他们是怪物。
据荷兰人
的
《
东印度航海记
》
,晚明时华南的村民第一次见到西方人,全村两百多人都吓跑了,觉得白人是赤发红皮的野人。
而什么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呢?鸦片战争之后。一向排外的中国人被洋鬼子打的落花流水,不得不放下架子去师夷。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一个美国摄影记者被围观
学过大众传播的同学们应该知道一个词:
culture imperialism(
文化帝国主义)
。说的就是以资本做后盾的经济强国,对经济弱国进行文化价值的扩张。
同理,因为在太长时间里处于经济弱势,对西方人的崇拜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
而反过来看,作为文化强国的欧美人,不会被长的像他们的中国美女打动,反而会去寻求更具东方特色的美。比如说巩俐和章子怡的长相,基本上是百分百西方人眼中的极品东方美女。她们的五官更加具备东方美的柔和,同时又对称和谐。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样的长相也是很美的。
只是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我们,都在寻求更加
“
稀奇
”
的长相而已,这是审美偏好,并不是审美标准的差异。
迷思
2:
东方人的内敛,和西方人奔放的魅力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往往能一眼识别出美国出生的华裔?笑起来一口大白牙啊,面对镜头很灿烂的笑,感染力极强。
而中国古代女子所崇尚的教训是笑不露齿、行不摆裙。
虽然女论语过了那么多年,但是打开中国女明星的活动照看一眼,无论多美,大多数人仍然是笑不露齿。
温柔娴静的刘诗诗
在中国,形容一个美女时,人格魅力这个词被使用的频率并不高,英文是
Charismatic,
用它来夸人标准就很高了。讲起C
harismatic
的女性,我最先想到的是大表姐
Jennifer Lawrence
、安吉丽娜
·
朱莉、查理兹
·
塞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大表姐上
Jimmy Fallon
的访谈,她非常善于自嘲,说话极为幽默,一笑起来跟小猪似的,经常快把自己笑呛着了。她表情丰富,肢体语言夸张,是个特别放得开的人,绝对是魅力爆棚男女通吃的典范。而这种类型的美女,在中国是比较罕见的(当然了我们家韩老头儿绝对是这类型的)。
欧美国家的男人普遍喜欢成熟、大方、性感、自信的女人,比如说朱莉和塞隆同属于性感大女人的范畴。安吉丽娜
·
朱莉的性感是血脉喷张的,是你车胎爆了,她能叼着烟轻而易举的帮你换车轮的那种。查理兹
·
塞隆的美也具备一种侵略性,感觉征服了她就征服了全世界。
我记得看过
Nowness
采访
ASAP Rocky
,问他最喜欢的女明星是谁,他一脸痞子样儿又斩钉截铁地说:查理兹·塞隆是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
ASAP Rocky在采访中大放厥词
即使塞隆结婚了,
他都随时等着她!
而大多数中国男人还是喜欢看起来年龄比较小的,羞涩文雅的女孩子。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性感妖媚的女人,私生活肯定也比较混乱。
而纯洁的外表看起来是性经验比较少的,可能会更加忠贞,或者说,是更好控制的。
多年前看《康熙来了》,一个叫陈为民的台湾艺人说:
“
不找老妹,是因为她什么都见过,我的梗就那么几个,取悦老妹,很累,很难。
”
在这里,虽然我非常想向他竖起中指,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国
“
御姐
”跟“萝莉”
比起来,真的太不吃香了。
回到审美上来,如果你拿着奶茶妹妹的照片给外国人看,他们会吃惊地反问,你们中国人喜欢这么幼齿的长相啊?
在许多外国人看来,小女孩一般的外表是有点
turn off
,甚至有些
”
恋童癖
“
倾向。
有魅力的女性大多是成熟的、独立的、性感的,这点是和中国有很大区别。
迷思
3:
古铜肌
+
挑染头发
=
欧美华裔风格?
在
Instagram
上关注一些华裔博主的朋友应该发现,无论是美国的
Aimee Song
,还是澳洲的
Margaret Zhang
,都有着类似的风格
,那就是有晒得黑黑的皮肤,以及挑染的头发。
我文章最开始提到的
Jamie Chung
,也是这样的类型。
美国时尚博主Aimee Song
我个人认为,
这是一种生长在西方文化中的亚裔,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风格,在审美上,是带有取悦和迎合西方审美的特性的。
不过迎合归迎合,这种类型的亚裔美女在欧美确实越来越受欢迎。
为什么白皮肤的欧美人那么喜欢晒黑这件事儿呢?其实审美都是受时代影响的,欧美人也不是一直如此,我们看西方的油画,很长时间里,女贵族都是雪肤花貌,精致无比。农业时代里,哪儿的农民都黑,贵族都在屋里缩着,较黑的皮肤就代表着较低的社会阶级。
不过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件事,底层人的职业逐渐从农场转向了工厂,
“
工人
”
逐渐代替了农民。《巨人的陨落》里生动的描写了矿工和纺织厂女工这两种工人阶级的生活,他们大多长期呆在地下或室内,整天不见天日,皮肤日渐惨白。而随着航空的发展,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有钱的贵族们会飞去美丽的海岛,然后带着一层漂亮的古铜色皮肤回来。
说到底,肤色的审美永远是跟着阶级不停变化的。
而生活在欧美的亚裔,属于少数族群,自然有向多数族群审美靠拢的趋势。
对此我也非常理解,在去英国读书之前,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北京,夏日的酷暑好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而在下雨的曼城呆上一段时间后,但凡看到阳光,便像饥渴的乞丐一样奔出门外,只想坐在暖洋洋的太阳下面好好烤一下发霉的身体。久而久之,一看到太阳就想外出或运动,皮肤被晒成健康的小麦色,也觉得非常自然。
而小麦色的皮肤,在阳光下虽然很漂亮,不过在光线不足时便显得气色不足,我想这是也许是许多亚裔开始挑染头发的原因。
几年前我拿着
Jamie Chung
的照片走进理发店,第一次做了全头的挑染,顿时觉得头发的层次出来了,而时隐时现的金发,也更衬小麦色的皮肤。突然一下懂了,为什么这会成为欧美亚裔一种独特的风格。
一旦开始了挑染和小麦肌,就真的觉得很难回去了。
就像我之前开玩笑说,美白和美黑的审美体系完全是不一样的,看惯了一边,很难回到另外一边,大家只要互相理解就好了。
只是对我而言,每年都需要全头挑染一到两次,确实很伤头发。
去年秋天开始,我出现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发尾越来越干燥;第二,开始脱发。
那时候我真的有点难过,家里浅色的木地板上到处都是我的头发,洗个澡下水道就堵了。我甚至半开玩笑的问我男友,我秃了你还爱我么?
那时候我尝试百草,甚至跑去巴黎买当地最好用的防脱洗发水,不过效果都一般。一个月前,我终于发现了最适合我的洗发水:植观氨基酸洗发水。最初他们只是给我寄了两瓶试用,我对此半信半疑。现在一个月过去了,当初送来的洗发水基本上已经用了大半,想给大家汇报我的感受。
3月5日收到橙花洗发水、护发素
因为成分天然,
植观洗发水有90天的保鲜期,
我大概在30天内用掉了洗发水的2/3,
护发素都用光啦
-
防脱效果让我惊艳了。这点我真的没有想到,尤其是头顶那块,用手摸都能感觉到厚实了细细一层。
-
发尾顺滑。说真的,第一次用植观我就吓到了,还立刻拍了张照片,因为头发太顺滑了。我还让马女士也用了一下,她也有同样的感受。
-
味道很好闻(据说香氛是与全球顶级香料配方实验室合作调制的)。有一次我洗完头去做按摩,按摩大姐夸了我十次,说妹妹你头发真好闻,在揉我肩膀的时候,差点把脸埋进我头皮。
使用植观三周半后
我是中干性发质,发尾受损,用的是橙花受损发质那款。除了橙花修护,植观还有矢车菊控油系列、樱花柔顺、尤加利去屑止痒,以及专门针对细软塌发的百里香蓬松系列。他们跟我说每一款都特别香,我接下来还蛮想尝试尤加利和百里香,
使用一个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