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票房上,《比利·林恩》远逊于《钢锯岭》,于是有人把这视作很少出错的李安不可思议的一次失败。甚至有人抛出了“李安为什么拍不出《钢锯岭》?”这样的论调。
钢锯岭好看,但不复杂。拿票房来衡量电影优劣,脑袋得是多么缺氧。
如果非要比较两部片子的差别,《钢锯岭》讲的是英雄的个人,《比利·林恩》说的却是平凡的众生。
当我们去细究战争的本质,二战也好,还是被美国老百姓公认为“可以不打但最终代价惨重”的伊拉克战争,抑或是早一些的越战,甚至再追到历史深处,所有战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挑起战争的是人类,塑造英雄的是人类,遗忘英雄的也是人类。
《钢锯岭》中最让人动容的一句台词是: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一点把它拼凑回来,这总归不是什么坏事儿。这背后是宗教力量的指引,道斯把自己所有的勇敢全都归功于上帝。他在战场上的婆妈和悲悯,的确跟耶稣受难有某种类似,所以北美地区的观众对这样的故事趋之若鹜简直再正常不过。
只有意义,看不到人脸
而《比利·林恩》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那句“这感觉其实挺奇怪的,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所有的中场表演都会结束,但战争给予的创痛却恒久绵长。
对被手撕鬼子教育大的中国观众而言,《钢锯岭》最大的贡献是,告诉你战争是残酷的,人会被炸飞,血肉模糊,被扔在战场上喂耗子。上帝他老人家派到战场上一个道斯,但之于裹夹千万人的战争而言,不管多少个道斯都不够用。《比利·林恩》则揭开了所有人的面具,不管是被围观的战士,还是围观着的我们。
道斯和比利·林恩差不多是前世今生的关系,英雄多是围观者的意淫,对亲历的人而言,所有勇敢,都是本能。自己并不是个宗教主义者,人类历史绵延几千年,相互厮杀,相互毁灭,之所以没有灭绝,上帝什么样儿没人见到过,但每每到了深渊边上,这种本能才是唯一不让人绝望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