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扬子晚报
新鲜事、有趣事、不平事、离奇事、为难事,欢迎第一时间微信我们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为人处世,把握好三种思维 ·  3 天前  
新华社  ·  在成都,用一种巴适的方式仰望科学星空 ·  4 天前  
澎湃新闻  ·  国家医保局回应“一盒药结算60次” ·  4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有一种力量,叫坚持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扬子晚报

30岁因“老”裸辞摆地摊卖咖啡,陈柏霖拜他为师,胡同大妈也被圈粉

扬子晚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10 17:22

正文


找到自己,

何其幸运。


韦寒夜


你现在站在一扇,

镶着铜把手的红漆木门前。

这扇门平时总是关着的,

在门的右侧墙上,

有一块黑色的招牌,

上面写着“coffee lounge”,

推开门,跟我进来。



你进来了吗?

坐下休息一下。

这是一座老北京的旧时庭院,

宅宅的门廊,

连通着小小的天井。



这里原是民国时候的一个青楼。与妓院的莺莺燕燕不同,青楼的姑娘们只卖艺不卖身,各凭本事,无关风尘。



柜台后面,

穿着黑色缎料马甲、

白色衬衫的男人,

正专注地冲泡着咖啡。

香气氤氲着他俊朗的侧颜,

优雅而又性感。



他是咖啡店老板韦寒夜。

蓄着小胡子的他,

是个有故事的男人。



从19岁开始,

韦寒夜就在星巴克打工。

十年白驹过隙,

三十岁一朝辞职,

原因竟是:年纪大喽。



习惯是个可怕的东西,

它让你一眼看到老,

让你心甘情愿地,

对生活做出妥协。



韦寒夜并不愿意妥协,他去做海洋馆保安、平面模特,去创立服装品牌,去尝试一切的未知······


直到有一天,骑着自行车远行的他口干舌燥,才发现最为想念的竟还是冰咖啡的味道。



单品耶加雪啡,

有柑橘水果和茉莉花的香气。

用滴漏一滴滴过滤,

然后冻成冰块,

以最大程度保留咖啡本味。



取几块放入摇杯,

再倒入萃取好的咖啡,

像调酒师一样快速上下晃动。

咖啡跟冰块的激烈碰撞,

迸发出浓郁的香味,

和绵密丰富的泡沫。



再搭配一小杯自制的黄糖水,

两者的结合,

提升了各自的味道和口感。

对韦寒夜来说,

咖啡不仅是一杯饮料,

更像是一种记忆符号。



十几年与咖啡的朝夕相处,

早已让他成了资深行家,

也让他对咖啡,

有了自己的感情和理解。



他希望自己的咖啡可以是安静的、专注的,也希望自己的咖啡不是小资“装逼”的论调,而是实实在在深入人们的生活。



北京旧城朱家胡同。

矮矮的平房,

交错的天线,

时而飞过的几只鸽子。

韦寒夜一下子喜欢上这里,

决心在这里建一个,

“咖啡乌托邦”。



不管客人是谁,

只做手冲咖啡,

只做精品咖啡。



“好生豆、好烘焙、好萃取”,从选豆种、种植、加工、烘焙,到制作一杯咖啡,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每一点细微的偏差都会影响口感。



它就像胡同里

不太着急的生活方式,

让人慢下来,

专注地只做一件事。



在开放式的吧台,

看着手冲咖啡的全过程,

近距离感受从焖蒸到萃取,

咖啡豆的不同“呼吸”。



或者窝在沙发上,

打开一首爵士乐,

一杯特调的黑糖玉桂拿铁,

一个心闲岁月长的下午。



各种各样的人,

跑来这里,

用一杯咖啡,

唤醒自己。



“我以前觉得,

人的一生可以做很多事,

但现在觉得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也是件幸福的事儿。”



在韦寒夜的梦想里,咖啡馆应该是一座任意的门。


它不是只存在于高大上的写字楼,或者幽僻的文艺小院,而是应该在最接近人群的地方,不受空间的拘束。造一个移动咖啡装置的念头,随之产生。



“如果,

找到了一生中最爱的一件事,

就一定要想办法去实现它。”

虽然只有5000元预算,

韦寒夜还是把它做出来了。



这是一个灵活的展示空间,可多次使用,可随车而行,组装拆卸,材料轻便,一个人就能轻松搬运。



它可以任意穿梭在大街小巷,

随时为想喝一杯咖啡的人们驻车停留,

无论何时何地,

只要你想停下来。



他还不满足于此,

一想起人们提起咖啡的时候,

还是各种速溶咖啡,

他装上手冲咖啡壶,

骑上二八式自行车,

咖啡呼啸,走巷穿城。



这一下子成了京城一景。

见过走街串巷剃头、采耳、

卖吆喝的,

没见过骑着小车卖咖啡的。



韦寒夜却不介意别人的眼光,他乐此不疲地给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手冲咖啡,给他们讲解各种手冲咖啡的知识。


“很多老百姓他平时不接触这个,这些人因为你的原因,喝到了人生的第一杯咖啡。”



通过一杯咖啡,

他更深入地认识了这座城市,

也让城市深处的人,

更加了解了咖啡。



很多大爷大妈,

甚至城管都成了他的粉丝。

他们愿意跟他聊聊家常,

也愿意停下来,

听听他的故事。

 


“我觉得它回到了,

人跟人之间最本质、

最简单的这种交流。

感觉特别好。”



韦寒夜的手冲咖啡,

越来越火爆。

他在三里屯的硬茧复古空间里,

开了第二家Berry Beans。



各种年代感的装饰



制造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

虽然经过了50多年岁月的洗礼,

依旧完好无损,

还能正常工作的磨豆机。



最顶级的咖啡豆、咖啡机。





除了做做咖啡,

韦寒夜经常在这个舒适的空间里,

举办咖啡课堂,

教大家制作咖啡。


在韦寒夜看来,

匠心不是将99分做到99.9分,

而是将手艺传承给更多人。



很多人跑到韦寒夜的店里,

学习做咖啡,拍摄MV,

你偶尔还能碰到大明星,

你却不一定能碰到韦寒夜。



他又装上手冲咖啡壶,

骑上二八式自行车,

咖啡呼啸,走巷穿城。



最好的生活不要急,

最美的时光不必等。


- END -

(图片源自韦寒夜,

部分动图源自生活美学家视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主人公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