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研究
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研究,用哲学方式引领时代发展,推动中国哲学重建,走向世界学术中心。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2024年第12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哲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5-01-19 14:06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目  录



摘  要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资产阶级知识财产权批判——基于无形物和作者权平等的分析

张文喜


[摘要]现代知识财产权知识体系的原型是资产阶级权利的法律拟制。针对该法律拟制长期以来重物的归属、轻共同权利的安排,重作为自然人的基本作者权、轻创作的来源和过程,重所有权的形式、轻所有权的社会功能,重占有、轻使用的传统,以唯物史观方法对现代知识财产权问题的几个重要方面展开论述,分析有形物的财产权与无形物的财产权的矛盾关系,提出知识财产权是知识所有者对知识所有的社会权利,强调现代个人主义作者概念内含超越个体的主体关系以及对作者权的弱化了的预期和经验。深入辨析现代知识财产权,不仅要重视它与知识公共财产发展的关键矛盾,而且须避免知识财产权运动的不平等倾向。

[关键词]知识;作者;私有财产;独创性;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B0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黑格尔辩证法在《启蒙辩证法》中的三重运用

张严


[摘要]在《启蒙辩证法》中,可以看到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刻烙印。在一定程度上,启蒙辩证法是将黑格尔辩证法运用在启蒙过程上的结果。就全书而言,《启蒙辩证法》三重运用了黑格尔辩证法:在整体、宏观的层次上,运用了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在局部、中观的层次上,运用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启蒙辩证法”;在个别、微观的层次上,运用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主奴辩证法”。通过在这三个层面上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运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启蒙从总体上解读为一种出于必然的自反性的“自我异化”:主体构建的主体性反噬了主体,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理性反噬了理性,人创造出来的人化世界反噬了人。这种“自我异化”在形式上合乎黑格尔辩证法,但在实质上却背离了黑格尔辩证法,并陷入了既要实现和解又要抵制同一性的二难困境。

[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法;启蒙辩证法;异化;主奴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西文化初期的碰撞与交汇——论柏应理等的《论语》翻译与诠释

孙宝山


[摘要]耶稣会士柏应理等于1687年编译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中西文化由接触碰撞进而走向高层次交流汇通的体现。本文基于这一视角从哲学家形象的塑造、最高主宰的翻译与诠释、最根本美德的翻译与诠释等方面对该译本进行探讨。柏应理等通过对《论语》的翻译与诠释将孔子塑造成遵从理性、敬奉上天、追求美德的哲学家,以调和基督教与儒学之间的关系。而贝尔、沃尔夫、伏尔泰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反而以儒学为依据来倡导理性道德、反对主流神学、批判基督教会,黑格尔则仅仅把孔子看作是道德学家而非哲学家。这些时代回响和后续走向都远远超出了译介者当初的预期,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在这里充分展现出来。

[关键词]柏应理;论语;孔子;哲学家

[中图分类号]B249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对人类增强技术的建构主义辩护——以社会平等问题为考察中心

武小西


[摘要]人类增强技术引发了诸多激烈的伦理争论,其中最具普遍性的担忧是增强技术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但根据建构主义生存论-伦理学和技术哲学的相关观点,人的生存本就是自我创造的动态过程,而增强技术是人类使用科技改善自我的进一步体现,且延展心灵命题也解释了“外部自然”与“内在自然”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增强技术不会加剧社会不平等。人的自我建构基于机运与选择的二分,这也是政治哲学建构正义制度的前提框架。增强技术改变了机运与选择原本的边界,造成人在自我理解与社会定位上的不安感,其原因在于新的社会现实超越了政治哲学原本的理论架构,而非增强技术可能导致的阶层固化。事实上,机运与选择的新边界可以为正义制度的建构提供新的启发和可能。

[关键词]人类增强技术;机运与选择;建构主义;延展心灵;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B82-02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自然的非自然化:斯宾诺莎对形式因的瓦解与改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