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肝癌的高发和高死亡率依然是一个严峻挑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并将
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目标的设定将癌症纳入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为肿瘤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然而,如何提高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是医疗界亟待攻克的重要难题。
梁军教授表示,
相较于乳腺癌、肺癌等其他肿瘤,肝癌在治疗和管理方面仍面临较大困难。虽然我国在外科手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距离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尤其是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更加精准和系统的治疗策略。
首先,肝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在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因此加强乙肝患者的筛查和治疗是减少肝癌发生的关键。此外,丙肝、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其他潜在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这就需要通过病因预防(如一级预防)来控制肝癌的发病率,从源头上减少肝癌的发生。此外,血液标志物筛查,尤其是甲胎蛋白(AFP)的检测,依然是当前肝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够更早期发现肝癌,及时的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更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其次,除了加强早期筛查,肝癌治疗过程中的规范化、精准化和个体化同样不可或缺。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肿瘤分期、肝功能状态、体能评分等),并遵循最新的循证医学原则,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推动精准放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多种治疗策略的联合使用,对于提升治疗水平至关重要,这些新技术、新模式不仅在提高疗效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还有效减轻了副作用,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更高的生活质量。此外,采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通过整合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介入科等各学科专家的力量,制定全方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种跨学
科协作将极大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效果,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最后,肝癌治疗的提升不仅依赖于现有技术的应用,还应注重健康教育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习惯,从根本上降低癌症风险因素的暴露。随着新药、新技术和新策略的不断涌现,我们有望在未来实现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这将
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肝癌生存率目标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