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州日报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昨天  
德州日报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昨天  
半月谈  ·  对数字囤积“断舍离” ·  3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这笔钱别忘领!明日起可预约 ·  3 天前  
政事儿  ·  “内鬼”云大飞,官宣落马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习时报

保障权益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基础

学习时报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9-12 06:30

正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强调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此,我们特邀请全国总工会和地方总工会的相关人士、专家等就此话题展开三方会谈。

——编者



学习时报:《改革方案》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当前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王娇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但专门就此进行谋划和部署,制定实施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方案,在历史上却是第一次。我们知道,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产业工人队伍作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有生力量,其根基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不仅关系到产业工人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且关系到能否在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关系到工人阶级领导阶级地位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近年来,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亿产业工人为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技术工人缺乏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乏、技能形成缺少顶层设计、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等等。因此,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十分重要与迫切,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的现实需要,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现实需要。

常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说,制造业仍然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工人是整个工人阶级的一个基本构成,如果没有产业工人队伍,也就谈不上制造业甚至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我们在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却往往忽视其重要性,只是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要素,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其次,从社会角度来说,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工人阶级在整个阶层结构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其影响力与受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再次,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基础仍然是工人阶级,如果阶级基础不稳固,其执政就会失去有力的支撑。

当前,之所以要强调推进这一改革,原因还在于以往我们忽视了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现在就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强调它是我国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并使之落到实处。

丁文清:对于这项改革的推进,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理解。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基本来源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且大部分服务于对技能没有过多要求的低端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等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由增量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变,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时期,特别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对于产业工人在技能上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打造一支具有高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的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就成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键因素。只有制造业企业整体上拥有稳定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真正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学习时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结构、地位、特点等都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工人群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王娇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人阶级队伍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工人队伍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总体可概括为:队伍日益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权益保障得到加强。

截至目前,我国产业工人有2亿左右,从产业分布上看,超过八成集中在第二产业;从行业分布上看,近八成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从地域分布上看,近六成集中在东部地区;从企业规模分布上看,六成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从技术素质看,三成具有技术等级;从来源上看,农民工占六成左右,已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80后、90后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受教育年限长,文化素质较高,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增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常凯:首先,产业工人的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工人群体的数量由改革开放前的1亿人左右发展到了当前的2亿多人,人员组成由以城市工人为主发展到了以城市工人与农民工为主。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产业工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主要指的是劳动力价格低廉,也即产业工人群体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产业工人为中国制造业甚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再次,新生代产业工人,主要是80后、90后,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这一群体与以往的产业工人群体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大多属于二代群体,他们的权利意识、文化程度等相较于父辈都有所提高,比较注重个人追求。而且,他们的诉求也与父辈不一样,主要集中在权利意识、个人价值与发展上。但如果认为他们不能吃苦耐劳就绝对属于偏见了,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已成为中国现代经济最主要的支撑力量。

这些变化的出现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政治上如何吸引他们,思想上如何引导他们,经济上如何保障他们的地位与权益,社会上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

丁文清:福建省是产业工人队伍的摇篮。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福建省产业工人始终坚定地走在时代的前列,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一大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产业工人队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更加浓厚。

但与此同时,发展先进制造业对高端产业工人队伍的迫切需求和高端产业工人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人社部一项统计显示,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具体到福建省来说,产业技术工人总量偏小且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端产业工人明显缺乏。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全省技能劳动者超过5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占技能劳动者的17%,比例偏低。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改革,唯其如此,才能在制造业全面升级中避免遭遇高端产业工人断层的危机。

此外,在改革开放初期,产业工人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谋生,进入企业主要从事简单的工种,技术含量不高,“农民工”的标签揭示了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但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区分越来越明显,并逐步过渡到第二代、第三代。他们的生存压力较之父辈要小得多,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需求已经从单纯地解决温饱问题转向更多元化更高层面的发展。具体地说,一是在物质层面,除了关注工资待遇,更注重新企业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在精神层面,更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在工作之余能更多地享受到丰富多彩、时尚健康的精神生活。三是在发展层面,特别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希望拥有职业成长的平台、获得晋升的机会,寻求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不断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和方式。

学习时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解决一系列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王娇萍:的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体现不够。产业工人经济地位不高,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劳动与资本、管理、技术、土地等要素比价不合理;政治地位体现不够明显,有序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途径单一、比例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缺乏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等。

二是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合理。技术工人总量不足,制造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仅占5%。技术工人队伍中,初级工、中级工占比达到73%,高技能人才比重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水平。此外,74%的农民工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六成以上没有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而在非公有制企业、小微企业中,技术工人更是严重匮乏。

三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缺乏顶层设计,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之间协调衔接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不完善,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等等。

常凯:从社会角度来讲,产业工人群体的地位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挑战,这也是个正常现象。在市场经济中确立产业工人的重要地位本身就是个大的社会问题。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组成要素中,资本与劳动者是一个矛盾体,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市场经济的主导因素是资本,如果资本的地位提升,相对应的就是工人地位的下降,而且资本在相当程度上会压制劳动力,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这样,都存在着这个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保障工人作为劳动者的权利,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法律对工人身份及个人权利的规定,如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还要保障工人集体的权利,如参加和组织工会、集体协商谈判、民主参与甚至罢工的权利等。实现和保障工人的这些权利,是建立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的要求,也是建立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的条件。目前,我们在实现和保障工人权利方面具有非常大的空间,对此,应按照《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切实做好“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这一基本任务。

从组织角度讲,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作为产业工人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还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倾向。如果工会不能真正代表和维护产业工人群体的利益,就会有被这一群体抛弃的危险。如果工会能够有效地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会大量减少工人自发的维权行为。

从经济角度讲,产业工人在社会分配的系统中,尽管这几年其收入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我国产业工人的劳动成本价格低廉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在政治上,产业工人不论是在人大政协中的代表比例,还是在社会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都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对于这些问题,有的需从完善政策上解决,有的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操作上还要有具体的解决方案。

丁文清:从福建省的情况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技术工人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据省总工会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我省技术工人仅占一线职工总数的35%,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38.8%,中级工占45.4%,高级工占14.3%,技师(含高级技师)占1.5%,低技术等级人员偏多,高技术等级人员明显太少,高技能人才比重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水平。

二是新兴产业技术工人缺乏,能力不足。与“机器换工”相适应、熟悉和掌握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的高素质人才明显短缺,不能满足现代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招工难,突出表现为高新企业招收高技术工人难。有的小企业技能人才数量少、层次低,遇到生产、设备、技术等难题时,无力及时解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是受片面人才观的影响,技术工人地位有待提升。“技术工人不算人才”的观念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短期内还难以改变。社会上普遍更看重的是高学历人才,企业更关心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客观上把人们的学习热情引导到追求学历文凭上,一些技术工人也因此缺乏学习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的“工匠精神”。

学习时报: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您认为应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王娇萍:“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本来就是《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从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和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这5个方面提出了25条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都是亟须加以改革创新的领域,也都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问题。

比如,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就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产业工人参政议政的代表比例,同时还要通过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政府与工会联席(联系)会议制度等,组织和代表产业工人参与涉及自身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做到从源头抓起。再如,《改革方案》提出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技能形成体系”的概念。技能形成体系源自经济学的一个学术概念,是指国家协调社会各部门、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以达成社会合作的方式,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技能的系统性制度安排。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相关制度体系,重新建构有利于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的体制环境,其本身就是《改革方案》的一个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总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影响力大,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一起发力。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和力量,更加有力地把《改革方案》落到实处。

常凯:对于这一系统工程,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层面着手。

一是要保障产业工人群体的地位和权利。地位与权利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基础,只有基础得到了保障,才能维护产业工人自身的尊严与自豪感,由此也才能激发其对于自身队伍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要切实落实相关的法律规定,提升产业工人群体的地位,保障其权利。

二是应发挥好工会代表和维护工人阶级权益的作用。《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改革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脱离工人、不能有效代表工人的问题,解决“机关工会行政化,企业工会老板化”的问题。作为我国领导阶级的组织代表,工会需真正承担起我们党所赋予的重大使命。

三是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还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问题。建设好产业工人队伍,必须深入产业工人群体当中去,代表其利益,为其服务,转变过去自上而下的行政推进的方法,自下而上地推进,这也是中央关于工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丁文清:在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各级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权责不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政策协同和统筹协调机制,使得主体责任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为此,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关键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谁来抓、怎么抓”的问题。

一要切实发挥党政主导作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种公共资源的调整分配。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打破部门界限,突破体制瓶颈,统筹协调财政、人社、教育、科技、工会等各个部门,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推进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大力推动职业院校、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学校要主动对接职工和企业的需求,改变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配置不科学、培训方式与现实需求脱节等现状,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深化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协调衔接,培育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