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佛家思想的创始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颂的释迦牟尼,其出家前的名字叫作乔达摩·悉达多。通过对佛陀一生的回顾,我们可以明白:其实很多伟人的成功之路有很多共性,而这种共性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去寻找的,去领悟的。
“白象投胎”之本义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
565
年,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国王净饭的太子,母亲为摩耶,父母亲是表兄妹。净饭王与摩耶结婚
20
年未生子。传说中,悉达多为“白象投胎”而生。在古印度,“白象”代表吉祥、如意。二千五百多年前,人们才逐渐开始认识到“精神之我”的存在。相对于今天而言,当时的语言处于贫乏、简朴的状态,不懂得如何表达何谓吉祥如意。因此就用形态学的概念“白象”来表达,“白象”在古印度文化中那是最吉祥如意的。“白象投胎”就表示有一种幸福与吉祥的思想正在孕育中,即将诞生。
“白象投胎”只因当时语言局限所致,而非悉达多真为“白象”化身。随着社会发展,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会一直在变,我们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不可停滞不前。否则,当我们看到“白象投胎”可能就会将悉达多神化;看到“伊妹儿”以为是可爱漂亮的女孩子;看到“∩
_
∩”以为就是简单的符号——实非智者所为。
心与沉思
按照古印度的习俗,女人临产前须回到娘家,摩耶夫人也不能例外。在回娘家途中,突然临盆,那个地方就是“蓝毗尼花园”。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说悉达多是从摩耶夫人腋下降生。古印度婆罗门教义认为,四种不同等级的人的出生位置各不相同。
最高等级者从口出生,依次分别为手臂、大腿、脚。佛家其实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而我们做的就是用相应的载体来承载它。因此,对于悉达多从“腋下”而出,我们应从精神的概念去理解。“腋下”离我们心脏最为接近。这个“心”指的就是思想,“腋下”所生象征一种能给人间带来幸福吉祥的思想诞生了。
“摩耶”夫人产后七天就谢世,悉达多由姨娘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长大。
悉达多自幼相貌奇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仅师从婆罗门学者学习文学、哲
学、算学,同时也向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位骑射击剑高手,可谓文武双全。因此,父亲净饭王对他寄予厚望,希望悉达多长大后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
“转轮王”。“轮”是当时古印度最先进的一种武器,形状似轮子。谁持有“轮”,
战场上就能所向披靡。因此,成为“转轮王”的意思就是希望悉达多成为统一天下的君主,有点像当时中国的秦始皇。
幼年的悉达多,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都非常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沉思。所谓“沉思”仅用心思考不够,还要将心沉下去,即用心思考且“无心”。因为
“
心”有“主观心”与“客观心”之分。“沉思”就是去除所有感性状态的“波”后的理性思考,从而让事实浮出水面,让规律呈现于眼前,不被表象所迷惑。即透彻地分析问题,把问题的本质、规律揭示出来。只要是现的,那一定只是“象”
而非“是”,“是”永远藏匿于“象”的背后,它不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平时我们所遇见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是一个现象,我们一定要把真正的问题症结找到。否则,浮光掠影,智慧就只能在心中打个“水
漂”,瞬息即无。因此,我们要学会沉思。如果我们能学会沉思,我们就任何时候都在学习,甚至睡觉都能梦出道理。浅思,对人生、对事业意义不大。
饥渴困乏、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农夫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的弱肉强食,衰丑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哭泣送葬中死人的亲朋
⋯⋯
所有这些,都促使悉达多思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苦痛,如何才能帮助他(它)们解脱痛苦?——这
实际上就是悉达多思想产生的基础,他渴望众生都能和谐相处,安宁度日。这里的“众生”不仅指人,而是泛指所有生命,即苍生。悉达多读过《吠陀书》,但悉达多认为那些理论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书中没有明确的答案。悉达多想:虽然自己也学到了许多知识,但这些知识也不能帮他拨开迷障;虽然自己未来可以继承王位,拥有无上的权力,但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否则父王早已解决。怎么办?舍弃王位,出家寻求救度众生的方法——这就是悉达多出家的初念。
佛陀出世与沉思的过程,就是佛启示我们要去做“醒”着的人,做有“悟觉”的人。所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悟空”之意是思考这个世界。如果一个良家妇女在路上走,在唐僧眼中看到的只是施主——众生中的一个,他一视同仁。那么,我们进一步思考:唐僧其实是知道的,唐僧是知道以后所表现出的不知道,也就是“明
明德”。因为佛家强调“普度众生”,妖怪也是众生的一员,现在她想吃“唐僧肉”只是灵魂出了问题,只是需要改造。所以唐僧在“装傻”,实际心里明镜高悬。如果唐僧没有这个水平,他就不能做统领孙行者(悟空)、猪八戒
(悟能)、沙僧(悟净)的“董事长”。在猪八戒的眼中,她就变成了一个美女,因为他只看到了皮囊——妖怪的皮相。沙僧眼中,那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既不知道她是妖怪,
也不知道她是好人,是真的不知。各位,沙悟净的“不知”与唐僧的“不知”是有本质不同的,唐僧是知以后的不知,而沙僧是真的不知。唐僧虽知,但唐僧“装傻”,怎么办?
靠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的眼睛是火眼金睛,好比给妖怪做
CT
或者是
X
光透视!那孙悟空一定是“悟”出来的,否则就变成猪八戒。精神的东西只有用精神才能降。因此,美猴王才被称之为“悟空”。凡事只停留在事物表面,或者凡事想当然,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悟道,也永远看不到真相。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参禅何须向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追求当下活得自在和超越。彻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
禅,只有悟才能得到。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不光是得鱼忘筌、上岸舍筏,更是言语道断、言亡虑绝;既是人牛两忘、物我两空,也是得意忘形、凡情脱落。
没有丝毫自我功德和利益的情绪掺杂,自然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生命的回归。
心
+
吾
=
悟︱思想与精神
佛陀是“腋下”所生,象征能给人间带来幸福吉祥的一种思想诞生了。那么,这种能带来幸福吉祥的思想是佛家。传说中,悉达多降生之时大拇指朝天,小拇指朝地,三只手指指向自己,开口第一句话便是:天地之间,惟吾独尊。有人把这理解为“老子天下第一”是不对的。佛家强调“无我”,怎么可能狂妄到如此这般呢?悉达多认为自己是一个最平和、最普通的人,佛陀出世时“大拇指朝天,小拇指朝地,其他三只手指指向自己”,指向“心”的位置。
众生通常都会指向自己的鼻子或嘴。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看成一个物体、一个肉体,这也是许多人眼中“人”的概念。但细一想,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这跟动物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人们不就常说“人就是高级动物”吗?其实,人和动物之间的最本质区别在于我们人类的灵魂或者说是精神。因此,先人智慧地创造出“吾”字——即精神的“我”。佛家所要表达的观点就是:宇宙间最宝贵、最重要、最关键的唯有精神!
要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精神,很不容易,更何况是在
2500
年前!这确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一个飞跃。其实,人类千百年来,苦苦追寻的不就是在寻找“吾”么?因此,“惟吾独尊”不是“惟我独尊”,一个追求自我精神修炼,一个追求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个把自己变成无我的佛,一个把自己变成自私的魔。
“吾”字为什么要用“五”、“口”来表述?《心经》其中这样道:“
⋯⋯
无眼耳鼻舌身意。”仔细想一想,眼、耳、鼻、舌、身不就是我们每个人联通世界、联通宇宙的五个渠道嘛。眼睛产生视觉,耳朵产生听觉,鼻子产生嗅觉,舌头产生味觉,身体产生触觉。打个比方,脑是眼、耳、鼻、舌、身五觉的“司令部”,眼、耳、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