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讨论了菜市场代炒菜这一新兴餐饮服务模式的流行和面临的问题。该模式受到上班族青睐,但也存在标准化和效率问题。文章指出代炒菜从火爆出圈到健康发展需要提高质量和管理规范,并从消费者、市场经营者、行业监管等角度提出看法和建议。
代炒菜服务为传统菜市场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吸引更多不做饭、不买菜的人走进菜市场,并改变其单一的销售场景,增加新鲜客流和提升市场吸引力。
行业监管和配套服务要及时跟上代炒菜市场的发展,保障市场健康发展。
在菜市场买好菜,只需在“代炒菜”档口付几块到十几块不等的手工费,就可以拎着热乎的现炒饭菜回家,这种餐饮服务新模式受到快节奏生活的上班族青睐,抚慰辘辘饥肠和疲惫的心。然而,“模式和流程不标准”“既没有餐饮挣钱,又没有预制菜效率高”等问题,让餐饮人不得不思考“代炒菜”如何避免“只火一阵子”的结局。从火爆出圈到健康发展,“代炒菜”需要不断提高质量,也需要规范管理。
从下馆子到点外卖,从预制菜到“代炒菜”,餐饮服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一些餐饮机构通过“卷服务”,让顾客获得宾至如归的就餐体验,一些餐饮企业紧跟预制菜发展浪潮,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菜品。当下,“代炒菜”则实现了从“菜篮子”到“菜盘子”的无缝衔接,为餐饮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这一餐饮服务模式既免去了自己做饭的繁琐,又比下馆子更经济实惠。有网友调侃当代年轻人“非必要不切菜、非必要不装盘、非必要不刷锅”,“代炒菜”的出现,更能打动这部分不想做饭、不会做饭而又想好好吃饭的青年客群。
从各地消费者的反馈看,新鲜可口是人们选择这一就餐方式的重要原因。有人把“代炒菜”和预制菜作比较:虽然即烹、即热、即食的预制菜方便快捷且便于运输,但不时曝出的负面新闻导致公众对预制菜食品安全存在担忧;与之相比,“代炒菜”档口明厨亮灶,原材料由顾客在菜市场亲自挑选购买,所见即所得,不仅价格更为亲民,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
不仅如此,预制菜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而口味偏好可以“量身定做”的“代炒菜”属于新鲜烹制,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餐饮需求。对于“想吃口热乎饭”却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代炒菜”档口也可为他们提供社区老年食堂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培育成一种成熟的
餐饮服务新模式
“代炒菜”服务火起来,为传统菜市场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可以预见,“代炒菜”将吸引更多不做饭、不买菜的人走进菜市场,为其注入新鲜客流。它改变了菜市场单一的食材销售场景,转变为集购买、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进一步提升了菜市场的吸引力。
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传统菜市场如何转变经营服务理念,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等智慧化管理手段,使各类摊主和“代炒菜”档口形成有效衔接,是经营者需要思考的新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浙江、江西等地的菜市场已经做出有益探索,给其他想丰富服务业态、提升服务质量的地方提供了样本。
在“代炒菜”行业标准尚未明确之时,一方面,要保证档口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等各类证照齐全,树立健康、安全的良好口碑;另一方面,菜市场要在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加强管理,守护好“代炒菜”档口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行业监管和配套服务也要及时跟上。相关部门应主动作为,既要避免“代炒菜”服务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也要聚焦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推动引导“代炒菜”服务新业态健康发展。菜市场、档口经营者和监管部门协同发力,才能进一步激活“代炒菜”档口的市场潜力,进而将其培育成一种成熟的餐饮服务新模式。
预制菜、餐饮联名、超低价团购、“餐饮+直播”、“拼好饭”……餐饮人为活跃市场新招频出,一批批“跨界选手”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布局餐饮新赛道,新就业机会不断涌现。期待在各方共同推动下,“代炒菜”、菜市场综合服务体在更多城市普及、升级,让餐饮新业态的风吹得更久更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