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胡子阿细
一个跟“阿富汗”和“奸细”都没什么关系的公众号。谎称每天从奇怪的角度分享电影、音乐与书籍。不求有用,但求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雨果网  ·  跨境万人选品盛会!速来2月24日2025CC ... ·  7 小时前  
进出口财税通  ·  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预退税要理清这几个问题! ·  昨天  
Python爱好者社区  ·  DeepSeek 最新中国大学排名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胡子阿细

推荐你去看这部即将上演的剧,会让你想起生命里遇到过的好老师、坏老师

大胡子阿细  · 公众号  ·  · 2024-07-10 14:18

正文

“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
—— 博尔赫斯


I 我遇到过的好老师、坏老师 ‍‍‍‍‍‍‍‍‍‍‍

六年级的时候,我转校去了镇上的小学。

家里人讲,那里的师资力量好一些。

对此我其实没有太多感受。

新学校校园大了点,人也多了些,但每天和我相关的日常几乎不变。

不过,在那期间,我对“老师”的认知开始有了变化。在我心里, 渐渐地, 老师从一个群体的概念,变为了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也不知道这是环境改变的影响,还是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新学校,我遇到了一位至今不知该如何评价的老师——是好老师呢,还是坏老师?

这位老师教语文, 且称呼他D老师吧。

我现在一想到他,就会想起他上课时的样子。

从一般意义上,D老师实在称不上是个好老师。

他的讲课过程几乎可以浓缩为一个gif图——不怎么写板书,而是喜欢在课桌间的过道里踱步,一只手拿着书照着上面念,一只手 在空中 不时挥舞。

那只拿着书的手是这样的,我给你们示意一下。

懂我意思吧?

他会读两句原文,手腕一转,再读两句书后所附的原文理解或评述。语速也很慢,有时候同样的内容还会说两遍。

一节课下来,他也很少跟学生互动,除非有人打呼噜。

所以我其实挺喜欢他的课,可以看闲书。

记得有一次,我在下面看书看得入迷被他发现了。出乎意料的是,他只是拿起我的书看了下封面,就又还给了我。也没说什么,甚至没有眼神交流。就像是在旧货摊上看到了原以为自己会感兴趣的东西,仔细看发现不是,就略了过去。

我看的那本书是《希腊神话》。

现在回想,如果是另一本书,比如漫画《七龙珠》《圣斗士》什么的,D老师也会是一样的反应吗?也许大概率依然如故。毕竟课堂上看闲书的人不止我一个,而我印象里,没见他没收过谁的书。

搞不好我喜欢看书的源头,就是从D老师的课堂开始的。

总之,这位D老师,是我小学时代遇到的一位很特别的老师。

但说小学时代也不准确,因为——

升入初中后,第一节语文课,走进教室的,居然还是D老师。

难道老师也会“小升初”?

包括我在内,课堂里坐着的,有十多位是他 此前 的六年级学生。但D老师也没解释什么,没 什么特别的开场白,依然是和此前一样的作派,放下讲义夹,走到教室的过道里——

慢言慢语, 一手拿书,一手挥舞。

于是我知道——

可以看闲书的好日子又开始了。


II 之所以想到我那位老师,是因为……

接下来有一部即将上演的剧,《一个人的莎士比亚》。

给你们先看一张剧照。


(可以点击一下这张照片,查看大图👆)

我很喜欢这张照片,把它用作了今天图文推送的头图。

它跟那些彰显戏剧冲突的剧照不太一样。那些照片里,演员动作往往幅度比较大,伴以神情夸张——倒也是可以理解的,熟悉舞台剧的观众知道,考虑到观众观感,舞台演员的表演本身就会比日常夸大一些。

而这张照片——

一位老人盘腿坐在舞台上。 不太像是要将自己呈现给观众,而像是刚刚摔了一跤,有点窘迫,但又不想有人上前来问询或可怜他,他更想消退到黑暗之中。

放大照片,看他复杂的面部表情,那里纠缠着落寞、无奈、空洞,还有一丝不甘和愤怒,他扭曲的肢体似乎是个印证,有意无意地,想在虚空中抓住什么。

他的身后,悬挂着一幅莎士比亚的肖像。在那样一个高高的位置,想必这位老人是将莎士比亚奉为神明般的存在。

可他又为何背对莎士比亚呢?是受到了背叛吗?还是因为伤心?

你仔细看的话,莎士比亚的眼睛,是望向观众的——也包括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于是,这就像是一个暗示。

在示意你,去打探下这个老人身上发生了什么。

又或者,莎士比亚的眼神是一个陈述—— 人世悲观,莫不如此,台上的老人,是一个缩影。

总之很不错的一张剧照。

而这部剧,我其实在以往文章里提及过,说它过往已经上演了几百场,很值得看。现在,20周年纪念版来了。


不用管我对那张剧照的描述,光看的剧的名字也知道,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 跟大文豪莎士比亚有关。

同时,它也有关一位老师,在剧中是一个叫瑞维尔的校长。 正是这位校长,让我想到了我自己过往遇到过的那些好老师、坏老师。

相比我那位D老师,《一个人的莎士比亚》里的瑞维尔校长离谱多了。在剧中,他情绪不稳定、夸张、专制,认为莎士比亚之后的任何作家都是在剽窃莎士比亚,并且把这个观点强行灌输给自己的学生……

这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关于剧情,我想点到为止,就不继续说了。但可以透露的是,随着剧情发展,瑞维尔校长这个角色会逐渐丰满起来,以至于你最后对这个人物会有更为复杂的感受。

这有点像我对我那位D老师的感觉。

我可能无法笼统地用好老师或者坏老师来概括他。除了老师的那一面,生活中的D老师有别的面目——我是后来才知道,当时我们小镇上有个歌舞厅每个月举办卡拉OK比赛,D老师曾经连续10个月都是冠军—— 真是想象不出他唱卡拉OK会是什么样。

而说回《一个人的莎士比亚》里的瑞维尔校长,我也许有点能理解瑞维尔为什么说莎士比亚之后的作家都是在剽窃莎士比亚。一方面,莎士比亚想必是他的精神寄托,不可侵犯;另一方面, 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确实写尽了人世悲欢,之后的作家都在重复题材。

几年之前,我曾跟一个朋友有过主题相似的谈话。

那位朋友劝我多写东西,我说我越来越不想写,因为任何一个题材,都已经有珠玉在前,我写不过别人。那个朋友后来说了句点醒我的话,大概意思是, 但那些人不是你啊。

她说得很对—— 内容和题材可能是重复的、相似的,但人是不一样的。

在《一个人的莎士比亚》里,你肯定会从剧中人的经历里看到莎士比亚塑造的经典人物的影子,会看到他们演绎某些经典台词和段落。遇到一些熟悉的,你甚至 可能 会在台下默默跟着念了一遍。

莎士比亚作品及其衍生是常看常新的,会交融于你的个人经验。

我想再分享一幅画, Tate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约翰·艾佛雷特·米莱的名作《奥菲莉亚》。

奥菲莉亚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她受到父亲之死和哈姆雷特变心的刺激而发疯,后来溺亡在了水中。

搁几年之前,对这幅画作我可能会停留在主题和技法的欣赏,以及它的人物故事和莎士比亚作品情节的关联上,但现在,因为对植物感兴趣了,于是又多了个观看的方式。

其实早已有人发现莎士比亚对植物学非常熟悉,他的作品里出现的植物,往往提供了人物命运的线索。

再看这幅《奥菲莉亚》,我看到——

漂浮在右手边的雏菊,代表天真;
脸颊和裙子上的玫瑰,寓意爱情和美丽;
脖子上的紫罗兰花环,是忠诚,又是贞洁;
三色堇、绣线菊、垂柳,则是徒劳的爱和死亡……

如此可见, 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作品的衍生;演员的演绎,以及观众的观看;再到现实生活中的回响,其文化符号的口耳相传——既会汇聚为一个巨大的熔炉,也会因每个人的经验不同焕发新生。
说句老套的话。
每个人都会在人生里 有意无意地 体验莎士比亚的戏剧,有时甚至是亲身的演绎。某种意义上,只要人类尚存,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不会完结。

III 那么,说说这部剧亮点,我为什么推荐你看
这是七幕人生的经典剧目

喜欢音乐剧的对“七幕人生”想必不会陌生。作为出品方,“七幕人生”此前曾不断引进和推出过优秀的剧目,比如《我,堂吉诃德》《Q大道》《音乐之声》《玛蒂尔达》《狮子王》《摇滚莫扎特》,等等。

百老汇老戏骨自编自导自演

约瑟夫·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是美国著名戏剧导演、演员和编剧。他是位莎士比亚剧专家,曾在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担任艺术总监达15年之久,在国内导演戏剧作品也已经有了60余部。包括《我,堂吉诃德》《近乎正常》《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一步登天》《Q大道》等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中文版,《仲夏夜之梦》《暴风雨》等莎士比亚剧作。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是他的原创作品,一部时长约90分钟的自传体英语独角戏。讲述了一段发生在迷茫的六岁男孩儿与苛刻严厉的“莎士比亚”老师之间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即便不了解莎士比亚作品,也没啥关系

莎士比亚是这部剧的一个引子,这部剧其实还关于文学和人生。兴许,这部剧会成为你探索莎士比亚世界的一把钥匙。

考验演技,一人分饰13个角色
从剧照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莎士比亚》舞台简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