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英伦圈
我们邀您,品味在英国; 我们陪您,生活在英国; 我们随您,探索在英国。 在英伦,用爱围成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英伦圈

“别再说樱花是日本的了”

英伦圈  · 公众号  ·  · 2024-04-05 20:27

正文



喜欢赏樱的中国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我家上海的小区里,樱花和玉兰花并排种在一起。


玉兰开放的时候,几乎没见有人对着它们拍照。最近樱花开了,晚上出门丢个垃圾,都能看到好些居民认真拍摄夜樱。


尽管大家和“市花”玉兰认识得更早,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樱花寄予更多关注。

朋友圈自发组织的樱花摄影大赛更能说明问题。


只要一到周末,就能连着刷到好几条樱花九宫格。

亲朋好友不是在赏樱,就是堵在去赏樱的路上。


还有一些可怜儿到了景区发现,根本连停车场都挤不进。


当别人在朋友圈狂炫各种角度的樱花时,看花失败的他们只能无奈地写下三个字:


“太卷了。”

更惨的是那些请了年假去日本的朋友。


由于气候问题,今年日本樱花开得比较晚。准备赏早樱的他们扑了个空,只能到处找樱花拍照。


宛若一群逐樱花而居的难民。



就在“樱花难民”望樱兴叹的时候,国内的樱花林悄悄开爆了。



无锡鼋头渚、南京鸡鸣寺、上海顾村公园、武汉东湖、昆明圆通山、北京玉渊潭这些国内知名的赏樱圣地,每一处都有漫山遍野的樱花。


外加漫山遍野的游客。



网友戏称,只要某个地方种了大片樱花,就有一亿人愿意去那儿拉动GDP。






和这种全民赏樱的盛况一起出现的,是这样一个说法:


“樱花原产于中国。”


2015年,日韩争樱花起源地的时候,我国的一位专家就表达过这个观点:


“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的说法,樱花原产于中国。在唐代的时候,樱花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传入日本。”




后来,不少历史爱好者都采信了这种说法。



最近,还有一位老兄举着牌子向大家“科普”这事,呼吁游客要树立文化自信,“别再说樱花是日本的了”。



事实上,这说法是以讹传讹。


《樱大鉴》原文是这样写的:


“在喜马拉雅山与现在的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构成一连串相邻之地的时候,喜马拉雅山的樱花向东抵达日本,在那里分化出丰富的种类。”

书中并没有讲樱花从中国传入日本,只说樱花起源自喜马拉雅山。


而且,那年代的喜马拉雅山也不算中国的领土。



你看历史学家讲这事的时候,也只会告诉你,我国有悠久的樱花种植史,而不会直接说我国就是樱花的原产国。



我一直觉得,咱们要真想在日韩面前彰显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有很多值得吹的东西,完全不必生造一些难以考证的议题。


我们根本不需要像某些韩国网友那样,没事就给自己抢个“原产国”、“发源地”的标签。



说白了,是发源地,又能怎么样呢?


我们古代的蹴鞠还是现代足球的老祖宗呢。



除了“樱花原产于中国”的说法,还有博主给网友科普了另一种历史知识。


他们说: “赏樱是中国失落的传统文化。”


如今大家赏樱,是在重拾汉唐风骨。



还有人提出,唐朝人咏樱桃花的诗歌,就是在咏樱花。


由此可证,唐人就有赏樱的习俗,日本人是学我们的。


可校勘一番之后,大家发现上述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历史上,中国人并没有对樱花倾注过多喜爱之情。


一来,它“短命”,容易随风飘零,寓意不好。


二来,它不能结果子给人类食用,经济附加值低,不符合我们吃货国的价值追求。




即便少数贵族阶层会在自家庭院里种樱花,普罗大众还是更爱种杏花、桃花、石榴花这类兼具美好寓意和实用价值的花卉。


诗歌和传世文物里,也是那些“多子多福”的花卉比较多见:



可以说,樱花在中国文化里存在感极低。现在很多国人甚至都分不清樱花、桃花、杏花的区别。


隔壁日本的情况就不同了。



由于樱花的零落之姿非常契合扶桑人民的精神状态和美学追求,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人就把这花当成宝。


民间还形成了“花见”的习俗。每逢樱花盛开的时节,老百姓们总要拖家带口去樱花树下野餐、聚会。



值得一提的是,樱花还被日本统治阶层用成了一种 意识形态工具,一种整合国民意志的武器。



平安时代,统治阶层用樱花忽悠武士,告诉他们:


生命像樱花一样短暂,但忠诚与牺牲会让你那短暂的生命拥有意义。

到了近代,军国主义者反复用这花pua老百姓,激励大众为国“玉碎”:


人生如花开花落般无常,唯有为国捐躯,才是最有意义的结局。


直到战后,樱花才褪去了军国主义的意涵,摇身一变成了寓意和平友好的外交之花。


日本政治家出访各国,总会带上樱花作为礼物,搞一搞“樱花外交”。





鉴于中日之间有着复杂的历史纠葛,不少网友看到樱花,总会心生复杂的情绪。


一批“自信”的网友至今坚信樱花产自中国,赏樱是在尊重传统。



而另一批“爱国网友”却无法接受这种说法。


他们一看到这种花就会下意识联想到侵华战争、国仇家恨,还有文创界“以倭代华”的歪风。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 赏樱带有“精日”之嫌。



双方battle最经典的案例是这个:


某位网友在松鹤楼吃饭的时候,发现店里居然使用樱花模具做绿豆糕,愤怒之下立即打12345投诉。


他说:“松鹤楼是中华老字号,应该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樱花是日本的象征,不能代表中国。”



听了这话,松鹤楼答道:


中国古人一直有种植樱赏樱的习惯。


日本的樱花是遣唐使从唐朝带回去的。


所以,用樱花模具做糕点没问题。



我们很难评价双方谁对谁错。


只能说,当上纲上线遇上日本元素,难免碰撞出魔怔的火花。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樱花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始终是那些借它造势的人。




更魔怔的人还把板子打向了种樱花的地方政府。


他们一会儿质问地方绿化部门:“为啥在城市里种那么多樱花?”



“腾龙换鸟,移走本土花卉,引进这种带有屈辱意味的物种,究竟是何居心?”



一会儿又质问文旅局,为啥总是开发樱花IP,搞樱花文创?



我觉得吧,官方推广樱花可能并没有他们脑补的所谓“深意”,更说不上有啥“恶意”。


你想想,现在考公务员那么难,谁会愿意为了几棵树,在意识形态的红线上犯错?


就像上文提到的,自从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日本政经界人士经常来中国搞樱花外交。


收了人家的树,当然要找地方好好种起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可供大家打卡的樱花林。



各地成功引进日资之后,也会在相应的工业园区和日本人聚居地种樱花表示欢迎。


一来二去,城市绿化中的樱花含量肯定就变高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