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夏时报  ·  干货!一图速览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5 天前  
澎湃新闻  ·  官宣!一地取消公摊,按套内面积计价 ·  5 天前  
新华社  ·  将迎来极大!准备观赏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我见,我执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6 18:21

正文


最近,在朋友圈,有一种声音似乎占了上风。他们认为大家对校园欺凌的事关注过了头,说好听的是大惊小怪,说不好听的是上纲上线,文革遗风。我得承认,这种奇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激起了我与人辩论的冲动。




我的第一个疑问是,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立法的原则之一难道不应该是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同时要保护那些哪怕是自身亦有种种问题的弱者吗?即便如此,尚不能完全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何况对其视而不见,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正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佛家亦有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真如一些人所言,是媒体夸大了孩子们玩闹的严重程度吗?以我有限的人生和见闻,事情绝非如此。离开校园二十多年之后,事到如今我依然对校园暴力感同身受,远不是相逢一笑那么简单。我在校园课间曾亲眼见过四五个人围着一个男生痛打,连捅六刀,看得人目瞪口呆,内心充满恐惧。那时候几乎每天放学后都有人打架,那可不是一对一的挑战,经常是十个打一个,打到瘫软为止,如果有人说那是对男孩的锻炼,可以去体验一下,这跟勇气什么的完全无关,我上高中的时候,身边就有人随身带刀带枪,其阵势足以让每一个善良本分的人心生恐惧。




在某种程度上,校园欺凌和青少年犯罪几乎是如影随形,相伴而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行为甚至接近重合。一个法治的文明的社会不应有如此明显的遗漏空间。所以,再别以孩子小不懂事做借囗了,也别用什么亲情呼唤当挡箭牌了。有问题就是有问题,西谚有云,承认问题是变聪明的第一步,忌疾讳医才是症结所在


这几天我发现,有些人太能转换话题了,你跟他说校园暴力,他跟你说男孩勇气,你跟他说欺凌,他跟你说亲情,几乎是本能地忽略所有关键的问题。难道我们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阻止或最大限度地阻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吗?难道我们急待要做的事情不应该是从家庭到校园再到社会尽可能地梳理一遍所有的防范环节吗?


前两年媒体曾热议过一阵中国式过马路的话题,可议论来议论去就变了味。这个说这不光是中国人的毛病,外国人也这样,那个说是我们的信号灯设计存在缺陷,说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绿灯太短,红灯太长,中国人都挺好。简直混帐逻辑!我们这个民族遇事怎么就不能踏踏实实地先承认有问题,然后一起去想办法解决呢?十九世纪美国的排华法案中曾评论中国人天性逆来顺受,但狡诈麻木,不可理喻,这当然是辱人妄言,但有时候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些不中听的话中反省一下自身呢?我就奇怪了,直面问题真的会死吗?您老是像小品里保安那样说我自信我骄傲有意思吗?




什么叫夸大?一块豆腐馊了,不用非得都吃完才有发言权吧?一个苹果有个洞,我说它坏了没问题吧?你非说它大部分都是好的有劲吗?这个社会为什么需要媒体需要观察者,不是因为它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吗?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并不断进步,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经常能居安思危,把不好的事糟糕的事都尽可能地提前设想一遍吗?


弘一大师圆寂前,在泉州写下悲欣交集四字,有人据此认定他并未开悟,因为他心中尚存烦恼,未得清静,要我说,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去理解他倒显得太过浅显,如前所言,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世界有麻烦,并且不断地去想办法解决它比什么都强,一个人也好,一个社会也好,这是我们能变得稍微更聪明一点的第一步。





作者:武俊山

微信编辑:徐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