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夏季奥运会又一次落下了帷幕,
留下了众多精彩让大家津津乐道,也留下一些离奇事件引起诸多议论。
中国队以40枚金牌的数量和美国队并列第一
。如果仔细观察金牌的分布,可以发现更多细节。比如,
田径和游泳类项目一直被美国队霸榜
,本次奥运会拿到了22枚金牌,算上银铜则一共有62枚。我国代表队则只有3枚金牌,算上银铜共有16枚。
然而,越来越多的离奇事件却让美国队的真实实力受到质疑,比如本次美国游泳队的集体“紫脸”事件。本次游泳赛事中,
美国队尤其是女队,在游泳结束出水后,大量运动员脸上呈现了长时间的蓝紫色
,与其他代表队的正常脸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打破了
男子1500m自由泳
尘封12年纪录的
芬克
出水时,即可看到淡淡的蓝紫色。当然这很轻微,而1500m毕竟距离较长,并不算离谱。
女队的蓝紫色则足以用夸张来形容
。
美国队部分运动员出水时脸色示意图与正常情况对比 | 图源网络
赢得了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的四名运动员,一直到登上领奖台仍然保留着清晰的紫色。
要注意,其中不乏亚洲血脉的运动员。
而同样的运动员在上一届奥运会中并没有出现紫脸现象
。
面对这么神奇的事情,我们很难不问一句为什么。背后的真相有待专业机构的调查和确认,这里无法给出定论。但是可以给出一些猜测[1](
敲黑板:注意只是猜测,仅作参考
)。核心的线索为以下事实:
人体内负责运载氧的蛋白质为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后的氧合血红蛋白呈红色,释放氧气后的脱氧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呈蓝紫色
。
(a)蛋白质及(b)血红素结构示意图血红蛋白由四条链组成,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每条有一个包含含有一个亚铁离子的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在肺部与氧气结合,而后随着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为组织提供氧气 | 图自网络
动脉血氧气充足,因而鲜红,静脉血则氧含量低,因而暗红。
有一种病症叫紫绀,指的正是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导致的皮肤呈现蓝紫色的现象
。但是,正如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见到明显的紫色,紫绀也是极难出现的,
这需要还原性血红蛋白含量足够高
,也即血氧饱和度足够低(血氧饱和度即氧含量与氧容量的比值,反映血液中氧的程度)。
以成年男人正常血红蛋白含量14g/dL为例,血氧饱和度正常在95%以上,
而这个值要下降到83%(见下图),才会发生明显的紫绀
。而对成年人来说,低于90%就属于缺氧,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经过剧烈运动后降低到90%左右还有可能,但是83%就过于夸张了。
这些数字假设当动脉血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含量达到2.38g/dL时,就开始出现中央性紫绀。相应的pO2从血红蛋白标准氧解离曲线得到 | 图自[2]
要么,运动员真的强行“突破”了人体极限
,让血氧饱和度降低到了让人惊悚的程度。
要么,正如上图所示,如果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些
,就不需要那么低的血氧饱和度就可以发生紫绀了。如果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到18g/dL,血氧饱和度到87%就会发生紫绀。如果到20g/dL,则88%就会发生紫绀,而这就很可能发生在剧烈运动之后了。特别是,游泳时为了减少阻力,最后的冲刺阶段可能会减少换气。
加上脸部毛细血管比较丰富,便呈现出了身体其他皮肤没有的蓝紫色
。
那就有个问题要问了,人体的血红蛋白含量能不能到这么高呢?可能你会想,毕竟是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高一些也合理吧。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表明[3],专业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并不会比正常人高出太多,平均正在14g/dL左右
。
这么高的血红蛋白浓度对运动表现有没有提高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
更充足的氧供应代表更充足的能量,对于游泳和田径这种比拼速度和耐力的比赛中尤其作用显著
。是有正常手段来提升血红蛋白含量的,比如定期赴高原训练等。但是正常方法不会得到过于夸张的效果。
而如果依靠药物或者其他操作,就可以立竿见影。比如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能够通过促进骨髓内干细胞的分化来提高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如果服用
ITPP(肌醇三焦磷酸酯
)
则可以导致缺氧组织中氧释放增加,可能造成较低的血氧饱和度。此外还有物理办法,比如
体血回输
。
提前一个月将自身的血液抽出一部分进行低温保存,然后等体内血量恢复,再将这些抽出的血液输回体内
……不得不说,这些操作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产生这么明显的紫色,尤其还是这么多人一起,很大可能有猫腻。
大概率是还原性血红蛋白较多造成的,服用EPO、ITPP,血液回输都有可能造成以上效果。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查明,以上仅为猜测
。
除去上述的“紫薯人”事件,还有很多离谱事件让人感到震惊。以上游泳运动员毕竟没被抓到兴奋剂阳性。
那些被测出兴奋剂阳性的,也有各种各样的奇葩理由,下面列举了一些今年发生的事件
。其中出现的药物名称可能比较陌生,没关系,
我们随后还会给出兴奋剂的大致分类
。
美国花样游泳运动员卡莉丝塔
在
赛前两个半月被查出了多佐胺(一种利尿剂)阳性
。这种化学物质可以干扰尿液分析,从而掩盖兴奋剂的使用。她给出的理由是,她每个月会见爸爸一次,躺在床上聊聊天。而她爸爸正在使用含有多佐胺的滴眼液,可能滴到了枕头上。
而她曾不小心把脸埋在了枕头上
。美国反兴奋剂机构认可了这一说法,并允许她继续参加奥运。
今年三月份,
美国田径运动员埃里扬·奈顿被发现身体内有类固醇
。这种类固醇可以促进肌肉生长,提高爆发力。对此,奈顿说是吃了有问题的肉导致的,
他曾在某家餐馆就餐
,那家餐馆的牛肉含有这种类固醇。奈顿也并没有被禁赛,最终仍然参加了巴黎奥运会。
今年 4 月,
美国田径选手阿尔德里奇·拜利呈雄激素受体调节剂奥司他林阳性
。对此,他解释是,
使用的氯丁橡胶大腿压缩袖遭到了污染
,进而通过皮肤渗透到了体内。最终,拜利也没有被禁赛。
怎么样?是不是大开眼界。当然啦,以上内容算是个例,更离谱的在后边。
本次巴黎奥运会美国队630人中,有450人报备了哮喘病
。要注意,哮喘本身为一种呼吸困难的慢性疾病,这些生病的运动员就可以申请“治疗用药豁免”,合法合规地服用一些增强呼吸能力的药物。
巴黎奥运会的百米金牌得主、美国短跑名将诺亚·莱尔斯发推说
,自己患有哮喘、过敏、阅读障碍、注意力缺陷、焦虑症和抑郁症。
美国游泳名将
菲尔普斯
,也有哮喘、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和心脏问题。
如果你搜寻患有哮喘病的顶级运动员,你将得到一个很长的名单
。哮喘病和运动成绩如此强的关联,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的猫腻。
每当遇到奥运会这种国际大赛时,兴奋剂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经常听到兴奋剂这样一个统称,为了更好地
吃瓜
理解这么多的魔幻新闻,
不妨来了解下兴奋剂到底是指哪些东西
。
广义而言凡是能够提高运动成绩但是对人体有害的药物都为兴奋剂
。具体而言,药物不断发展,我们无法事先知道所有药物的效果,兴奋剂主要指《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国际标准禁用清单》所列的禁用药物和禁用方法。相关的禁用药物有几百种,在不同类型的比赛中可能被使用的药物也是有很大区别,可以分为以下几类[4]
2016 版 WADA《禁用清单》的兴奋剂分类与禁用级别和部分常见兴奋剂 | 图自[5]
作用类似雄性激素,有
促进肌肉再生、提升力量、加快训练后恢复等作用
。危害也很多,比如导致高血压、心脏病,造成肌腱失去弹性变脆,使女性出现男性特征,使男性出现女性特征。可能出现在力量和爆发力要求较多的项目中,比如
短跑、举重
等。
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生长、红细胞生成等实现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主要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生长激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如前文所述,可以增加血红蛋白含量
,但是会使血液黏稠血流缓慢,导致血压增高心脏负荷加大,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问题。
可以极大地增强有氧能力,在长跑、长距离游泳、自行车等项目上可能出现
。
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 发挥支气管舒张作用;可提高肌肉力量;可兴奋剂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导致心律紊乱等危害。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
这正是治疗哮喘的药物
。
对神经肌肉起直接的刺激作用
,可以增强活力提高敏捷性,增强供氧能力,同时减轻疲惫感振奋精神。常见的刺激剂有:苯丙胺、士的宁、可卡因、麻黄碱等。这正是最原始版的兴奋剂,
是最早出现的一批,也是最早被禁用的一批
。
用于抑制疼痛感觉的中枢部位,
使痛感减轻或消失
, 进而提升运动中的耐受能力。危害也很大,会造成呼吸抑制、神经错乱,使身体疼痛这一预警功能失效,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用来阻断心肌的β受体,减慢心率,抑制心脏收缩力,减少循环血流量,降低心肌氧耗量;
增加人体平衡, 增强运动耐力,消除紧张心理
,具有稳定体态和镇静的作用。会引起头晕、失眠、心动过缓、低血压、哮喘等疾病,若突然停药,可能诱发心梗导致猝死。
这些主要针对射箭、射击、汽车运动等特殊项目
。
一种特殊的药物,通过促进肾脏的排尿功能,
可以快速减轻体重来达到项目要求。可以稀释尿液来干扰药物检查
。会导致诸多代谢紊乱。
此外还有大麻类、糖皮质激素类、酒精等。除了以上禁用药物,还有禁用方法,比如篡改血液和血液成分,这也在上文中提到过。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万一运动员生病了,真的需要吃药怎么办?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允许运动员在其医生认为必要时服用兴奋剂用于治疗,正是上文提到过的“
治疗用药豁免
”。兴奋剂的治疗涉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DH)、哮喘、鼻塞和鼻窦充血等疾病。有报告显示,美国在给予运动员治疗用药豁免的数量上雄冠全球。这项政策本意是为了保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保障运动员公平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
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可能存在以治疗为名,通过“治疗用药豁免”得到使用禁药的便利的情况
。
面对这么兴奋剂类型,检测成为了一项繁重的工作。兴奋剂检测一般分为
赛内检测和赛外检测
。赛内检测即比赛前后的检查,获奖选手是检测的重点对象。更加让人头疼的是赛外检测,又被称作
飞行药检
,即非比赛期间,
不事先通知的突击兴奋剂检查行动
。对于注册的运动员,要随时随地上报行程、住址,做好接受检查的准备,两次漏检就按照兴奋剂阳性禁赛处理。
然而,正可谓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看似很理想的禁用清单和检测制度,实际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一方面,将药物列入禁用清单的速度可能赶不上新药研发的速度
。如果有新型药物可以产生效果而不会触发目前的检测系统,极强的隐蔽性将带来灾难。
另一方面,检测制度的执行者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