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奄奄一息”的是社会餐饮,“生龙活虎”的,则是酒店餐饮。
五星酒店又开始整花活了:最近,不少五星酒店,推出了“剩菜盲盒”,酒店餐厅将当日没有卖掉且品质完好的食物,用随机打包的形式进行“盲盒”售卖。
比如原价200+的自助餐,只需要79元即可买到盲盒,取餐时间大致在晚间20:30-21:30,且限量发售,数量和餐品取决于当天的用餐顾客的剩余情况。
“少的时候只有2-3个名额,多的时候有10个左右。”深圳某希尔顿酒店相关负责人透露。
内参君在社交平台上搜了搜,这些盲盒券都是以原价1/3甚至1/4购得,同时,也有一些“抄底价”仅售19.9元甚至15.9元。对于酒店来说,因为当日制作的餐品临近保质期,再不出售就只能扔掉,与其如此,不如低价卖出去。
而这种剩菜盲盒,一般可以选择打包回家或就在酒店享用两种方式,如果是后者,顾客甚至可以和其他正价消费者一样,在配置豪华、服务高大上的五星酒店里,聚会、约会甚至洽谈商务。
星级酒店在环境、空间上更有优势,摄图:内参君
试想,忙碌了一天的年轻人,在“打工牛马”任务结束后,走进优雅中弥漫着暗香的五星酒店,看着餐台区域的虾、蟹、贝、螺,甚至铁板上还有滋滋作响的现烤牛排,它们摆放精致,卖相考究,等待着最后一波客人的挑选。
软座沙发包容了一身“班味儿”,光影交错下再无熟悉的领导和同事,年轻人在这个空间下,终于找到了久违的“主宰感”。
小红书上,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购买酒店剩菜盲盒的感受——“19.9元竟然开出了4盒自助餐菜品,值哭了好吗”“幸好我是深漂打工人,太快乐了”“香港酒店剩菜盲盒,份量多到吃不完”“长沙15.9元的自助餐盲盒,拎着感觉有一斤”……
各地五星酒店自助餐剩菜盲盒
前不久,多个城市的星级酒店面向不住酒店的大众,推出价格实惠的“早餐自助”,办起了次卡、周卡、月卡等等套餐活动,最便宜的甚至“卷”到了9块9。
那些原本姿态满满的星级酒店,看上了早餐这门“薄利生意”,归根结底,是酒店生意难做,同时,更有吸引力、更加灵活的餐食板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酒店充分引流。
国家文旅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全国星级旅游饭店营业收入368.70亿元,餐饮收入比重占36.80%。而对于一星、二星、三星级饭店,餐饮收入比重分别为55.19%、36.76%和39.76%。
“通过餐饮,让人们愿意先走进来,然后再成交其它的生意(住宿、会议等)。”酒店对于餐饮吸金引流属性的重视,可见一斑。只不过,前段时间是酒店卖早餐,如今,尝到“甜头”的酒店继续开卷其它时段,卖起了盲盒,或者说,同样的路数,又卖起了晚餐/夜宵。说到剩菜盲盒,这在国内并非完全新鲜的物种。剩菜盲盒最早起源于丹麦,出发点为“减少食物浪费”:商家将临期或当日打烊前未售完的食品,以随机组合搭配成盲盒的形式打折卖给消费者。这种模式,国内是2021年前后开始兴起的,从一开始的烘焙、寿司、卤味、比萨,到后来,就连社区食堂也来“凑热闹”,据说上海某社区食堂推出10元盲盒,限时销售,食堂的顾客数量翻了好几倍。当环保的概念乘上消费降级的东风,这些积极的反馈,让剩菜盲盒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了。如今,终于卷到了星级酒店自助餐。
相比于社区餐饮“大锅饭”式被质疑的“剩菜盲盒”,星级酒店来做这门生意,具备更多先天的优势:
首先,是星级酒店自带的“体面光环”,更容易吸引追求精致的年轻人。
Wendy所在的写字楼附近,有好几家星级酒店陆续推出了剩菜盲盒,在她看来,“今天吃什么”是横在打工人面前的每日难题。“即便下班回家,一个人也懒得做饭,大概率也是点个外卖。但如果周边3公里内能够买到酒店餐饮的自助盲盒,我感觉更有仪式。”环境的舒适、包装的精美、服务的专业,让她有一种“降级不降质”的消费满足感。
“虽然是尾餐,但菜品还是非常丰富,主食、配菜、甜品一应俱全,有时候运气好还有一些剩余的大菜。对于打工人来说,花小钱就能犒劳自己,何乐而不为?”Wendy坦言。
其次,是星级酒店自带信任背书,食品安全的隐患相对更低。
顾客对于剩菜盲盒持有争议的核心点,在于每家店的“剩菜”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店可能物超所值,但有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均无法保障。尤其是快餐、面食等,很容易因储存、包装、标注不当引发食安隐患。
相比起来,星级酒店的管理流程、食材保鲜、烹饪设备等,更为完善,且由于自助餐本来就是大盘菜,让人自己夹取,因此不存在“剩菜”一说。
酒店餐饮,丰富度是一大亮点,摄图:内参君
酒店做剩菜盲盒,原本就有一种反差感。而这种流行的B面,是年轻人反向消费的趋势正兴起。
简单来说,就是以理性消费来摆脱“消费主义奴役”的一种新兴消费实践。人们不再为了虚荣和面子而消费,而是量力而行,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比如年纪轻轻吃上老年食堂、跟着“夕阳红”报名旅游团、节假日去下沉市场“小镇热”等,都是反向消费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博主开始提倡并加入“零浪费生活”的模式,精挑细选、货比三家、注重节俭,甚至让人高呼“比70后还懂得省钱”。
有人总结了反向消费的四种形式:倾向“平价”;青睐“二手”;热衷“共享”;支持“国货”。根据最近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仍然处于调整期。很多企业的招聘需求减少,年轻人就业压力大,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起薪普遍偏低。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据盖洛普的一份调查显示,70%的90后和00后表示,他们更倾向于购买性价比高的商品,而不是追求品牌效应。反向消费的变化背后,本质上是整个社会,从TO B文化向TO C文化的转型过程。前者是乙方文化,“乙方需要证明自己过得成功和精彩”,是悦人;而后者是甲方文化,“消费本身是为了自己生活”,是悦己。一种观点认为,这俩文化并无对错,可能长期并存,只是有一个主流和分支的区别。TO C文化的核心,是性价比。不是不可以让自己高兴,而是要衡量钱包的厚度。
不过,专家也指出,“反向消费”并不代表着彻底的消费萎缩,而是消费结构的调整和重塑。
年轻人从“买贵的”转向“买对的”,这倒逼着各行各业生意,也开始围绕这几个维度努力适应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出更多平价、高性价比的产品,抢占市场。
同时,在商业模式的优化中,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让消费者“理解”其中的性价比 ,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未来,大部分低性价比的产品或服务,都很难长久。
如此看来,五星酒店做剩菜盲盒,确实在先天优势上“吊打”了其它的餐饮品类。
网友晒出的剩菜盲盒
盲盒经济,为什么让年轻人着魔?
经济实惠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探索欲和猎奇心态。所有买盲盒的年轻人不单单是在买一个潮玩或是一份吃的,而是在买一份期待、一个好奇,当包装被拆开的瞬间,这种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
对餐饮品牌们来说,盲盒是一种值得参考的产品形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盲盒推出新的产品,增加吸引力,甚至起到引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得当,确实可以减少损耗,实现顾客和餐厅的双赢。
在交流中,不少餐饮品牌也承认,一开始推行剩菜盲盒,主要考虑的还是营销层面的积极作用。
“第一波尝鲜的顾客消费后,也带来了其它券的销售。这不仅带来了一些额外的客流,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要推出早餐盲盒,逻辑和晚餐盲盒一样,在上午10:00后,给住店顾客提供类似早午餐这样的选择。盲盒模式,确实激发了我们酒店的创新力。”北京一位五星酒店餐饮经理透露。
从一开始的烘焙、寿司,到后续的社区食堂,再到如今,星级酒店也加入了这门生意,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不管是原本就实惠的快餐,还是深谙消费本质、愿意放下身段的星级酒店,一旦看到了商机,实现了增量,剩菜盲盒这种模式,未来很可能会覆盖更广的餐饮品类。盲盒经济在餐饮赛道,也将经历“兴起-内卷-淘汰”的周期。
不过,餐饮的本质终将是“吃好”,无论谁来做剩菜盲盒,无论还要玩出多少花样,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维度都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毕竟,年轻人也越来越挑剔了。他们要的是性价比,不是糊弄。
扫码添加 Cherry 微信,备注“品类趋势”,限时免费领取 Foodaily年度企划特别推出的 《七大品类&新品趋势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