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刚刚!登顶!中国影史票房之王! ·  20 小时前  
央视财经  ·  注意!明起,上调→ ·  2 天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赵初一007 ... ·  3 天前  
计量经济圈  ·  亲测有效, 在公众号菜单栏中输入问题,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刚刚,楼市的“底裤”被人扒了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10-18 17:15

正文

文 | 白羊
近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一个谜一样的二元对立现象: 一边是很多人在哭穷,及与房价不相称的工资; 一边是楼市展现出强大的购买需求,峰值一年高过一年。
那么,哪个才是真相呢? 换句话说,房子到底是哪些人在买? 这种需求及需求刺激出的高房价是可持续的么? 中国家庭的债务杠杆处于什么水平?
一直以来,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 如今,它们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判工具。
不过结论却难言乐观。 甚至说触目惊心。
昨天(10月17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专题——中国居民杠杆率和家庭消费信贷问题研究》报告。
因为该报告是从2011年启动,持续追踪了355个城市、4万户家庭的债务情况,所有,无论是样本范围,还是时间周期上,其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话不多说,下面直接上菜。
其一: 从债务收入比和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两个方面看,我国家庭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数据表明,我国家庭债务占GDP比重为49.2%,远低于美国77.1%的水平; 家庭债务收入比90.2%,低于美国、加拿大、法国和德国,也低于日本和韩国,只与智利、巴西接近。

但, 你若就此得出,中国家庭还有很大加杠杆空间,所以,房价也会杠杆的作用下,继续走高,就太图样图森破了。 就像简单地用城镇化率为高房价背书一样。
但凡在初、高中上过思想课的同学,应该都能明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两个概念,忽略特殊性而只谈普遍性是要犯大错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普遍性上来说,中国经济在增长,中国股市也应该跟着涨。 可现实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
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地用杠杆或城镇化空间,作为房价看涨的重要依据。 当然,上述结论也不是此份报告的重点。
其二,中国家庭债务杠杆最大的问题不是普遍性问题(绝对值问题),而是特殊性问题(结构性问题)。
具体体现,又可分为几个方面
1、中国家庭债务近6成由房贷构成,而且增速过快,不可持续。
如2013-2019年住户部门贷款的增长来源中,家庭住房贷款增长贡献了55.58%,其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速达26%,是GDP增速的近5倍,明显是在揠苗助长、不可持续。
此时,大家可换个思路去想,若住房信贷增长放缓,对当下庞大的楼市和高高在上的房价,意味着什么? 但若不主动放缓,未来的风暴似乎又会更加猛烈!
这是一个两难之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哪一个方式,未来在楼市里,谁激进、谁贪婪,谁就最有可能成为炮灰。
2、房子就是用来炒的,如今买房主力早已不是刚需。
报告称,2013-2019年,首套房房贷增速15.8%,是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增量的15.3%。 相比之下,多套房房贷增速32%,是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增量的60%。
而且多套房的住房贷款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仅2017至2018年,家庭多套房上的住房贷款占比从62.9%上升至65.9%,超过首套房的住房贷款。
换句话说, 现在买房的主力大军,早已不是缺房的刚需,而是已经有多套房“有钱人”。
所以,还是那句话,用城镇化率为楼市和高房价背书,其实是没意义的,因为买不起房的人进了城也买不起,而买得起房的人则一直在买房,而且现在楼市主要有他们在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