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1号
中国传媒业产学研先锋新媒体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1号

1号风向|双女主「长文本」对话死亡,《隔壁房间》不枯燥

传媒1号  · 公众号  ·  · 2024-12-24 22:36

正文


《1号风向》第 1633

我们思考死亡,是为了理解生命的珍贵。


电影中,角色的死亡几乎是司空见惯的,无论是暴力惊悚片还是催泪片,死亡通常从某种宏大的集体意义上进行探讨。然而,西班牙著名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隔壁房间》却用一种抒情而动人的散文式叙事,令观众得以直面死亡,深入探讨其可怕的现实。这种类型的死亡主题电影仍然罕见。


来点背景


《隔壁房间》(The Room Next Door)改编自2020年美国畅销小说《邻人之爱》(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并于今年获得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相当简单,讲述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饰演的玛莎是影片中的女主角,她正面对死亡的时刻。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饰演的英格丽是玛莎年轻时的旧友。


影片的两位女主角。图片来源:豆瓣


影片一开始,角色们便阐述了彼此的身份与过去。玛莎曾是《纽约时报》的全球战地记者,也是单身母亲,女儿米歇尔与她疏远,影片的倒叙设定将这一段痛苦的经历置于美越战争时期,仿佛一部迷你老电影。而英格丽则是现今纽约的作家。多年未见的两位老友,均已年过六十。


当英格丽得知玛莎因癌症在医院治疗时,她决定与玛莎重逢。玛莎的病情已至三期宫颈癌,正在接受高度实验性的免疫疗法,虽然这是一线生机,但机会渺茫。面对如此困境,许多人可能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玛莎却不同。 她知道自己可能会死去,但并没有因此消极度日,而是以一种坦诚和从容的态度面对结局。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玛莎对死亡毫无恐惧。


她知道自己可能会死去,但并没有因此消极度日。图片来源:豆瓣


其实,玛莎已经厌倦了失去对死亡掌控的感觉,她决定亲自决定何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她设计了一个相对简单但需要巨大努力的计划,这个计划需要通过暗网寻找一种药丸,虽然这一设定在影片中引发争议,却成功让观众进入玛莎的内心世界,跟随她经历终结生命的冲动与情感的纠结。


影片中,玛莎与英格丽久别重逢后的感情依然深厚,二人一同搬进纽约州北部的家,为电影增添了一份悬念。英格丽性格热情且富有同情心,她是否会支持玛莎的决定,这一冲突让她陷入精神伦理和法律制裁的挣扎,也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


玛莎与英格丽久别重逢后的感情依然深厚。图片来源:豆瓣



风向影评

这部电影虽然也有其他角色的出现,比如曾与她们交往的男人,但本质上是一部双女主戏,几乎所有的剧情都由两位女性之间的对话推动。 导演有意制作了一部充满长篇对话的室内电影,探讨女性视角对于生命、友情、亲子的深刻见解。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聚焦玛莎与英格丽围绕死亡的对话。


然而,阿莫多瓦并未像往常那样用肥皂剧式的喋喋不休来填充故事,而是通过精细的对话和情感呈现,让这部电影充满了他对深层而细腻情感的热爱。此外,《隔壁房间》的摄影由爱德华·格劳操刀,画面生动,尤其当两位好朋友搬到纽约度假屋共同生活时,影片的视觉效果并非消沉阴郁,反而鲜亮到令人印象深刻。


《隔壁房间》的视觉令人印象深刻。图片来源:豆瓣


《隔壁房间》在选角方面也非常成功,蒂尔达·斯文顿将玛莎这一角色演绎得恰到好处。她的脸总是显得苍白而严肃,几乎看不透她的情感。斯文顿的表演与她深刻的台词一起支撑了整个故事情节。 她成功地将玛莎塑造成一个理性的女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又不得不迈入一个充满未知的命运领域,并对此毫无准备。


《隔壁房间》的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这部电影对死亡的探讨,很可能源于年迈的阿莫多瓦的个人情感。这位74岁的导演并非西班牙的宿命论者,但近年来,他的作品越来越被死亡的主题所困扰。这也使得他的电影喜剧色彩逐渐减退。


这并不意味着他变成了一个悲观的艺术家。他让《隔壁房间》通过斯文顿的表演,展现出了炽热的人性,令人振奋,并给予观众一种情感的宣泄。 整部电影围绕死亡展开,但它以一种毫不掩饰的真诚直面这一主题,并强有力地传递了珍爱生命的讯息。


影有料



译者|熊雨田

编辑|卢枫

原文来源|Variety

原文作者|Owen Gleiberman

原文发表时间|2024年9月2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