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为什么排队,你的队伍总是最慢? ·  19 小时前  
壹心理  ·  为什么你一和父母说话,戾气就很重? ·  21 小时前  
壹心理  ·  真心建议你:永远不要感到尴尬和丢脸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罗翔老师反复推荐的3本“神”书,让你读懂人性、看透人生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10-15 17:58

正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领取 👇


提起罗翔,想必很多网友都早已听闻他“刑法单口相声一级选手”的称号。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刑法学教授,他因在B站讲了一系列让人忍俊不禁的普法课而快速破圈,一跃成为粉丝几千万的“超级网红”。
他制造的很多网络热梗,比如“法外狂徒张三”“粪坑案”“脱口秀不是法外之地”,都让无数网友在捧腹大笑中津津乐道。
他海量的知识储备、各种名言金句信手拈来的随性,其实都源自于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
他曾说,读书有4种境界—— 在书中逃避世界,在书中营造世界,在书中理解世界,在书中超越世界。
那到底有哪一些书籍,对他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
10月15日,罗翔老师将带着他的“人生答案书单”亲临帆书·非凡精读馆, 为我们解读他精挑细选的每一本书的精华。
我们常说:“看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
罗翔的这套 “人生答案书单”,有对道德的探讨、对自由的解读,也有对善恶的洞察;
细品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说透了这3个隐藏的人性真相。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即可限时免费收听!

不久前,杭州地铁上发生了一起让无数人愤怒的奇葩事件。
一个带着很多行李的小伙坐在地铁的“爱心座椅”上,一看就是刚从外地赶来,一路舟车劳顿,正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
这时,一位大妈也上了车,她径直走到小伙身旁,大声呵斥要他让座,还高喊自己是残疾人,必须要坐“爱心座椅”。
可能确实太疲惫,也可能是大妈的态度让人特别反感,小伙并没有起身让座。
大妈突然就开始发飙,一边高声咒骂,一边不停地用雨伞疯狂殴打小伙。
她的野蛮和粗鲁,瞬间点燃了无数网友心中的怒火:
“让座最重要的是自愿,你硬抢座位、暴力打人,还自以为有理?脸都丢光了!”
“自称弱者却戾气十足,暴力强迫他人倒是轻车熟路,这道德绑架也是绝了!”
确实, 当一个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强迫他人,甚至用暴力胁迫他人遵守所谓的道德之时,其实他本身就已经丢失了道德的底线。
就像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对于道德的精辟论述:
“自律性是道德的唯一原则,它使意志能够自我规范,从而做出道德的行为。”
而罗翔对道德的解读则更加直白 :"道德是自律而不是他律,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他人。”
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 👇 👇
即可限时免费领取罗翔书单!

你看 所谓的道德,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自我的约束,而非对别人的胁迫。
就如那句耳熟能详的古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一个人自诩的“道德”脱离了自省与自律,就只剩下对他人的苛求。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曾经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我们对自由的渴望,就如对幸福的追求,从古至今,从来都不曾停下脚步。
但我们所追求的自由,就一定是真正的自由吗?它的尺度和边界又在哪里?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但个体也可以通过放弃一些个人权利来换取社会和法律的保护,以及自由与安全,这就是一种 “社会契约”
而在《论自由》一书中, 穆勒对自由的解读更加简洁明晰:
“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才应当接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对于这些经典论述,罗翔却有着自己更加深入的诠释;
在《法律的悖论》一书中,他用一个案例深入浅出地讨论了 ⌈自由的真正边界⌋:
比如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很热爱学习,他来到纹身店,请求纹身大叔在自己脸上刻上八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纹身大哥特别感动,决定免费帮小孩纹身,但他的行为却构成了犯罪。
因为未成年人并没有纹身的自由,在脸上刻字属于故意伤害。
罗翔通过这个典型案例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其实并不是不危害他人就可以;
当一个心智不健全的成年人或未成年人有自伤自残行为,国家通常也会用公权力予以干预。
比如十四岁以下的幼女,即便自愿与人发生性行为,也会被法律定义为强奸。
法律要通过限制幼女的性自由,来保护她不受伤害。
所以你看, 所谓的自由,其实从来都不是绝对地放任,“带着镣铐跳舞”通常才是自由的真相。
就如罗翔的那句振聋发聩的忠告:
离开了必要的道德约束,自由很容易成为放纵;

人类普遍视为良好的每一种习惯,几乎都需要经过或多或少痛苦而艰辛的努力才能养成。
一个人开始追求绝对的自由,往往就是他无底线放纵的开始;
而当一个人懂得了自由与生俱来的“有限性”,通常就是他成熟的开端。
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 👇 👇
即可限时免费领取罗翔书单!
关于人性的善恶,罗翔曾经借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有过一段精彩论述:
“也许两个美猴王都是真的,只不过一个代表着善良,一个代表着邪恶。
就如我们每个人,有一个阳光的自我,也有一个阴暗的自我;
“如果对阴暗的自我不加以遏制,它就可能吞噬阳光的自我。”
陀翁的小说《白痴》,就深入探讨了一个关于“人性之善”的故事:
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幼年父母双亡,被地主托茨基收养,因此也得到了贵族式的生活和教育。然而,托茨基是个衣冠禽兽,在娜斯塔霞16岁时占有了她,让她成为了自己的情妇。
娜斯塔霞思想高贵,然而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她逐渐癫狂,开始用自我毁灭的方式表达对命运的反抗。
后来,托茨基希望摆脱这位情妇。于是他一番撮合,准备将娜斯塔霞嫁给人品卑劣的加尼亚。
就在娜斯塔霞的生日晚会上,善良到被所有人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向她表白,愿意娶她为妻,挽救娜斯塔霞于罪恶的深渊。
娜斯塔霞会跟他走吗?梅诗金公爵的善让她看到了人性之光,但是也像照镜子,让她发现自己的恶简直不堪忍受。
最终,娜斯塔霞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梅诗金公爵也受到了刺激,癫痫病发作,成为了真正的白痴。
娜斯塔霞与梅诗金的悲剧,让无数人为之叹息,也让我们不禁反思:
善良是否无用?在现实的打击下,我们是否仍然应当坚持人性中的善良?
小说《蝇王》写的则是一个关于“人性之恶”的故事,书中所描绘的世界,非常血腥残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