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有哪些让你目瞪口呆的 Bug ? ·  2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Search me!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徐州一幼儿园发生爆炸事件,如何应对爆炸造成的伤害?保护儿童安全?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7-06-15 20:53

正文


题图: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新闻导读


江苏丰县发生一起爆炸事件


2017年6月15日16时50分,江苏省丰县经济适用房三期西路创新幼儿园附近发生一起爆炸事件,造成街面上数十人受伤。事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救援,第一时间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截至当晚19点45分,事故造成7人死亡(其中2人现场死亡,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66人受伤(其中9人重伤),徐州市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已赶赴现场开展事件处置,事件原因调查及善后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新闻来源:徐州发布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爆炸冲击波导致的二次伤害一般应如何急救和自救? 


知友:Mozzie


爆炸所造成的损伤我们称之为爆震性损伤,我们将爆震性损伤分为四类:


1)初级爆震性损伤
2)二级爆震性损伤
3)三级爆震性损伤
4)混合爆震性损伤


在爆震性损伤中,二级爆震性损伤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但是伤员所受到的多为混合爆震性损伤。

我们来看看题主所提到的冲击波即初级爆震性损伤:
爆炸会产生一种冲击波叫做超压波,它从爆炸中心以超音速向外传送,在传送的过程中,它会不断消耗速度与能量。初级爆震性损伤主要是冲击波直接作用于身体导致的,其大小取决于爆炸强度和爆炸地点环境,强度越大,冲击波越大,损伤越严重。


在密闭空间内,冲击波作用可以增加,由于“反射冲力”现象,即使离爆炸点很远的人可能也会遭受严重损伤。

初级爆震性损伤常见于含气器官比如耳朵、呼吸道和消化道。


大多数肺爆震性损伤会导致立即死亡,死因为严重肺挫伤,而后期死亡也多是由于进行性肺功能不良造成的。

•肺泡与肺静脉气体交换障碍、动脉循环中空气栓塞,是初级爆震性损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脑或冠脉空气栓塞也可造成伤员死亡。对此,一般市民是没有能力自救或帮助他人的。

•内脏损伤在水下爆炸中尤为严重,肠损伤表现为从浆膜到黏膜均有出血,甚至肠完全断裂,结肠是最容易破裂的空腔脏器,但胃损伤通常很少见,且不会太过严重。

对于上述的这些情况,一般市民是无能为力的。

对于遭遇不幸的人,请你们保持乐观心态,在这样的爆炸中,你的身后是无数消防与医疗精英组成的救援力量,他们一定会尽全力拯救你的生命。

当然我们在爆炸发生后也需要采取防范措施来抵御冲击波的损伤:


1)卧倒:背朝冲击波传来的方向迅速卧倒,脸部朝下,头放低,胸腔不要完全趴在地面上,因为沿地面传导的冲击波可能会损伤你的内脏,如果在室内,可就近躲在结实的桌椅下。


2)张口:避免强大的爆炸冲击波击穿耳膜 ,引起永久性耳聋。


初级爆震性损伤通常表现有鼓膜破裂,在足以引起肺和肠损伤的爆震性损伤中,几乎都有鼓膜破裂的表现,但是带护耳器具的人可以免受其害。


3)防烟防毒:爆炸瞬间屏住呼吸,以低姿势逃生,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

同时,在爆炸发生后,众多救援力量需要时间到达现场,在此时间内,现场危险系数非常高,仍有活动能力的人一定要就近救助失去行动能力的人将其带离现场。一般我们选择朝盛行风向相反的方向撤离。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在爆炸中损伤不明显,或者当时没有任何症状的当事者,请在接下来的12-24小时内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有任何异常立刻前往医院做全面体检。

下面补上爆炸性损伤的机制:


初级爆震性损伤:冲击波
二级爆震性损伤:飞行碎片击中受害者
三级爆震性损伤:受害者被撞向静止的固体物,或被挤压。


混合爆震性损伤:烧伤、吸入伤、挤压伤。

爆震性损伤通常伴有烧伤;


按严重程度可分为四类:


  1. Ⅰ°烧伤(部分厚度)仅在烧伤表皮有红斑和轻度疼痛,组织损伤很轻,主要症状为疼痛,48-72小时后即可消失。

  2. Ⅱ°烧伤(部分厚度)影响全部表皮和表皮各层组织。特点为形成水疱。烧伤对皮肤影响越深,疼痛反之越轻。

  3. Ⅲ°烧伤(全层烧伤)影响全部表皮层和真皮层,皮肤无存活细胞用于修复皮肤,由于其伤及神经末端,因此相对疼痛很轻。

  4. Ⅳ°烧伤 破坏了表皮层。真皮层,并使肌腱、肌肉和骨受损。经分诊后必须到医院接受治疗。

治疗烧伤的首要措施:


  • 终止烧伤进程

  • 立即除去患者衣物

  • 在保护幸存者的同时注意自身安全


烧伤的急救一般市民可做的不多;主要有气道管理,即保证气道开放,随后立刻呼叫救援人员。


化学灼伤的救治方法:


  • 救援者必须小心防止自身受到次级化学暴露灼伤

  • 尽快脱去伤员衣物,最大限度减少化学物质吸收导致的损伤

  • 用机械的方法去除粘性液体(如用压舌板或小木条刮去)

  • 弄破水疱终止烧伤进程,因为水疱里通常含有化学物质

  • 用水充分洗涤受影响区域,包括眼睛

  • 对皮肤进行彻底的去污染处理后,用干净床单覆盖烧伤处


以上做法仅针对由化学品导致的灼伤。


回答一下各位的疑问:


1)为什么是张口呢?捂住耳朵不行吗?


答:可以,由于正确卧倒姿势已经起到了保护耳朵的作用(见下文),所以不需要可以用手捂耳朵。
2)是否需要弄破水疱?


答:弄破水疱仅限于化学灼伤时;因为化学灼伤产生的水疱内含有化学烧伤物,应当弄破水疱,冲洗掉内含物,以终止烧伤进程。


3)“2)张口:3)防烟防毒:”这两条不会矛盾吗?
答:不矛盾,超音速冲击波远比有毒物质传播速度快,待冲击波过后再闭口即可。相信我冲击波你一定可以感受到,所以不必担心不知道冲击波过没过去的问题。


4)胸口不靠地是相当于做平板支撑吗


请看正确卧倒姿势:


当得知爆炸物即将爆炸时,正确的卧倒姿势应该为:


1、立即就地卧倒。卧倒方向:应背朝爆炸物方向卧倒(未经过培训的人员,一听有爆炸物要爆炸,往往非常慌乱,倒地的动作、方向五花八门,培训时证明正是这样,需要反复训练几次才行);


2、卧倒时胸部、头部不要贴在地面上,因为爆炸时强烈的冲击波会使地面发生强烈的振动,从而严重伤害心脏,留下内伤,甚至使人立刻丧命。或许弹片等飞来的东西没有打着你,你却被震死了。正确的做法是用肘部接触地面,双手抱头,保持头胸部到地面有一个小小的空隙;


3、双手抱头时,要让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让左手护着右手。因为一般人的右手作用大,尽量不要伤了右手(左撇子可能正相反);


4、双手抱头时,要闭眼、张口、顺带用肘部夹压住耳朵,使耳膜所受的伤害最小;



5)朝盛行风向相反,是指逆风吗?


答:举个例子风向东边吹,你往西边跑。


6)水下爆炸更易受伤吗?


答:水下爆炸会增加冲击波强度,这是因为水是不易被压缩的,冲击波传导越快,能量丢失越慢。因此,水下爆炸的致死半径是空气中的三倍。相同距离下,损伤更加严重。


7)还有如果是爆炸的同时就要趴下避免冲击波的伤害,那么要如何同时做到屏住呼吸呢!?


答:亲你自己在家试一下,完全可以做到。


如何对儿童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 


知友:猪猪-路易妈妈


安全教育是个很沉重的话题。我以前是个很没有安全意识的人,在我老公的帮助下慢慢培养出了安全意识,在孩子的安全教育方面我们也从未松懈,宝宝的安全意识一直比较强。我不是专家,系统更谈不上,仅提供一点个人观点和经验,重点在后面,请大家耐心看。

1. 不仅儿童需要系统的安全教育,成人也需要系统的安全教育。光受教育还不够,更重要是举一反三去实践的过程。

安全一直是我生活的盲区,关注点完全不在这方面,直到遇到我老公。他是个非常有安全意识的人,总在生活中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我各种场景的潜在危险及防范措施。

一开始说实话我并不重视,常常觉得这人是不是有“迫害妄想症”,这样活着累不累呀;慢慢地体会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如同上了保险,是为了保障我们的生活尽量不受意外的侵害;再后来,我自己也有了主动观察的意识,毕竟安全隐患很难被穷举,光记住一些典型场景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举一反三地发现身边的潜在危险。 

当时有一本书对我个人的影响很大,是王大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的一本《给小偷一个不偷你的理由》,刚出版就被我老公发现并买给我看。这本书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偷的心理,怎么选择对谁下手。我意识到,像我这样缺乏安全意识的人,正是犯罪份子的重点目标,发生意外的概率可能远大于一般人群,这给了我改变的动力。

有了孩子以后,看着刚出生那么弱小的宝宝,被盖住口鼻都可能引起窒息,我很庆幸自己提前有了安全意识。懂得保护自己,才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孩子,何况如今有了养育孩子的责任,更不能忽视自己的安全。

2. 儿童的安全教育,首先在于成人学习并给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

在我们家,我们主要参考的是《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第25章“给宝宝安全的居家环境”,这方面类似的资料还有很多,其他答案也有不少可能更好的推荐。

我想强调的是,光看资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照着清单一项项进行排查工作,确保环境的安全。而且,排查工作不只是一次,需要不定期进行,尤其当我们观察到孩子能力增长了,需要重新安排相应的环境。同样,清单不可能穷举所有隐患,举一反三的实践还需要家长站在孩子角度的换位思考。

我们布置这个家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宝宝的需求,这为我们的环境排查降低了不少工作量。比如我们干脆就没有买茶几,也没有买低矮的电视柜,这样在宝宝刚会爬会走的阶段就没有太多需要收起来的杂物。比如我们选择比较低的床,选择没有尖锐边角的桌椅,以减少防护的压力,孩子需要的时候才防护,不需要的时候就不防护,也给孩子学习自我防护的机会。

我产假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带娃,上班后也是我妈白天一个人带娃,不可能一直盯着宝宝,非常需要设置一个宝宝能安全独处的环境。2个月的时候,我们设置了一个游戏床,这样我可以做自己的事不用担心宝宝掉下来,他也可以很自由地练习快速踢腿,看着游戏床上的抓抓乐摆动,每天自己玩3、4个小时。8个多月,宝宝会爬能扶站了,我们又设置了一个围栏,他每天扶着围栏走来走去,我妈就可以安心做饭。 1岁娃会走路了,围栏关不住他,因为我们家客厅和餐厅有两级台阶比较危险,我们就用一个他害怕的瑜伽球把他限制在客厅里。

很快路易学会了爬楼梯,还学会了开屋内的门,开始在家里到处探索,新的危险不断出现。举个例子,他对爬沙发兴致勃勃,可他只会上不会下,爬上沙发后歪歪斜斜地在上面走路,或者靠摩擦力攀爬上沙发靠背,站在靠背最顶端,都是超危险动作啊!我们要是在旁边,就保护他满足他爬沙发的需求,可我们没看着他的时候怎么办呢?娃爸想了个超牛的办法彻底解决了隐患,我们家沙发的坐垫是可以掀起来的,娃爸把里侧挨着靠背的那一边坐垫抬起来,下面放上儿童凳,这样沙发坐垫就成了一个斜坡,路易就爬不上来了。过了不到一个月,路易爬沙发的技能练得炉火纯青,欲望得到了很大满足,也就不那么热衷于此项活动,忙着练别的去了,我们也算松了口气。

为了防止路易睡觉掉下床,我们也做了专门的设置,有段时间我们家的床是这样放置的:大床放在屋子的一角,两面靠墙(其中一面临着点窗户),第三面是床头(和窗户垂直),最后一面放着婴儿床和尿布台。来我们家玩的朋友都会问:“你们是怎么爬上去的?” 没错,我们就是翻过床头上去的。过了几个月,新的危险又来了,这段时间路易学会了扶着窗户把手爬上窗台,还偷偷观察学会了打开窗户,爸爸又得挤破脑袋想办法,把大床小床整个平移,和窗户隔出点距离,并赶紧找人装上了防护栏。

有了安全的环境,可以大大减少对孩子说不的机会,这样那些真正需要你干预的危险场景孩子会更容易顺从,好刀要用在刀刃上。

3. 儿童的安全教育,还在于对其他监护人(比如老人)的安全教育。

我妈和我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可白天需要她带娃,她这个安全漏洞必须及时补上。我们的办法和当年我老公对我的一样,不厌其烦地案例教学,每当从新闻、网络或朋友处得知什么安全事件或各种骗局,我们都作为案例讲给我妈听,或把相关资料拿给她看,并一起讨论可行的防范措施,还包括一些急救的常识。更主动地,我通过询问和观察(周末)了解我妈和宝宝在一起的情况,设身处地地预估可能的危险,然后去网上找相应的案例给我妈打预防针,并常常提醒,比如提醒她在外面眼睛不能离开宝宝,人多的地方要一直拉着宝宝的手。

举个防陌生人闯入的例子,考虑到白天只有一老一小在家,我们都等到快周末才下单网购,并指定周末才送快递。每天上班出门,我们都提醒我妈有来自哪个电商的快递,不同电商我们用的不同名字,偶尔平时有快递来,我妈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不是预期的快递,以辨别真伪。就今天,我们遇到一件奇葩的事,有个冒充净水器厂商的人打电话说给我们家换滤芯,然后约好了今天派师傅来,还推荐我们换一种更便宜的滤芯。幸好我们当初买了一个滤芯套餐还没用完,此人却只字不提,我们觉得奇怪打厂家400电话问,才发现厂商根本没有预约记录,查询这个师傅的手机号也是假的,骗局真是无处不在。我们还设置了一个摄像头对着大门,万一有陌生人恶意闯入起个威慑作用。

这里再推荐一本适合老人看的书,也是王大伟的《幼儿身边的81个危险》,分为家庭篇和户外篇两册,用漫画、童谣、案例的形式介绍生活中的各种危险情况,易读性很强。我们拿着这本书一个个场景跟我妈讨论,加深她的印象。

4. 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几个办法。

讲了这么多,终于到了教育儿童。其实孩子的所有问题,无论是发脾气,还是不良行为,无论是害怕,还是设限,都可以先从环境和家长自身的改变入手,而不是单纯地批评或要求孩子,很多问题改变环境以及家长的认识就解决了一大半。

前几天育儿群里讨论防触电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光靠所谓“有效沟通”没有用,除了打一顿还有什么办法?

其实还是有很多办法的,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好奇心程度相应处理:

a. 有的孩子比较胆小,你说说就真的不会尝试了,比如我就是这样的小孩;

b. 有的孩子胆大一点,光告诉他们危险是阻止不了的,在他们尝试的时候家长自然表现出的惊吓反应,就能让很多孩子明白危险,我娃小时候很多情况是这样,他也因此很知道“危险”这个词的含义;

c. 有的孩子仍然不放弃,或者孩子有一天又兴趣重燃,如果你判断此刻他们正被强烈地好奇心驱使,可以在你的保护下进行适度探索,并强调大人不在的时候不能尝试,也许人家只是想玩玩插座盖子,摸摸插座边缘,或按按插座的开关按钮;

d. 最后实在不行,孩子非要尝试危险,讲又讲不听,还有安全插座嘛,可以把危险环境暂时隔离掉;

e. 同时,家长再不断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通过讲道理、看绘本、重复场景的演练不断强化。

那么,如何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我们家用得比较多的几个办法如下:

1)设限

上面的b、c方案就是设限。给孩子设限,即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养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在我们家,设限的主要使用场景包括:危及安全、妨碍他人、兼顾家庭其他成员的需求等,不能滥用,滥用就无效了。同样,宝宝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的限制也不一样,要根据宝宝的能力和需求量身定制。

正是设限,保证了孩子自由探索的安全空间,也让孩子有能力约束自己,孩子才有了所谓的自由。从孩子的角度,他们也需要设限带来的安全感,不必担心从事被允许的工作会带来危险。

那么怎么设限呢?

(1)家长本能的反应:这招是从西尔斯学来的,尤其适合用于危险场景。

(2)温和而坚定的设限,家长不能带着情绪。

(3)设限规则的制定必须提前,既往不咎。


(4)保持规则的一致性:设限规则的建立、重建都伴随着孩子一次次的试探挑战,这时候规则设立者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规则建立好了,也需要常维护,孩子会偶尔挑战,以确认规则是坚固的,确认自己被持续地保护着。

2)场景重复

上面的e方案就是场景重复。孩子行为模式的习惯养成靠的是不断地重复,这一点在如何教导孩子敢于认错? - 猪猪-路易妈妈的回答里强调过,安全教育也是一样。路易现在快三岁了,最近热衷于自发一字不落背下各种绘本、儿歌、童谣。利用这一点,我们开发了“知识问答”游戏,题目包括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父母手机号等。我们也给孩子讲一些安全绘本、安全常识歌谣,目前引入的不多,一来他安全意识很强,二来我们主要从生活中自己找危险,自编歌谣,比看绘本可能更直接。更大一点,打算针对一些常见的安全场景,给孩子进行演练(类似大人的防火防震演习)。

3)环境防护

上面的d方案就是环境防护。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安全防护产品,我觉得该用也得用,比打一顿强,只要不是不想别的办法全靠它。

4)孩子的自我保护

我们也不需要太过度保护孩子,孩子本身就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有一个我印象很深刻的细节,那时候路易一岁多刚会走路,有一次他钻到饭桌底下,突然猛地一下站起来,他不知道自己的身高已经高于桌子了,结果头被狠狠撞了一下。从那以后我们观察到,只要他再爬到桌子底下去,出来都改成爬行,爬到桌子边缘准备站起来时,他不确定自己是否出了桌子的边界,竟然小心翼翼地用手举在头上防护,一点点慢慢站起来,这样就不会撞到头了。这是孩子自己想出来并尝试的办法,我们没有教他,整个过程我们只是在一旁观察,没有表现出担心、惊讶的情绪,也没有出手干预。

关于设限,我再补充几个例子:

例子1(家长本能的反应):路易第一次知道界限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那时候他8个多月,刚刚会爬,他在客厅的地垫上活动,总想方设法靠近地垫外面的世界。两个枕头已经限制不了他的活动能力,这天就在我们眼皮底下,路易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挑战行为。只见他身手敏捷地翻过了两个枕头,对久违的瓷砖伸出了小手,知道我们在盯着他,他一边看着我们,一边试探性用手碰了碰瓷砖。妈妈心想摸就摸吧,感受下瓷砖的触觉也挺好,就没有做出反应,继续观察路易还能干点什么。


路易见我们默许了他的行为,高兴得开始用手啪啪拍瓷砖,触感又凉又硬,拍着果然带劲。很快,路易开始得寸进尺,几个月大的小宝宝认识事物的方式无非是用手摸摸、用嘴啃啃,只见路易趴在瓷砖上,伸出舌头企图要舔瓷砖。这在我们家可是不被允许的,妈妈本能地大叫一声,路易迅速往后退了两三下,退回到枕头后面,这是他第一次知道了界限。后来路易又多次挑战过舔地行为,都被坚决地制止。

例子2(温和而坚定的设限):路易有回(1岁3个月)爬到他的浴盆里玩,坐在浴盆里像划了个小船,可他的小手却不老实,伸得老远抓东西,失去平衡差点翻船。这回路易又想划船玩,他先指着浴盆“嗯”,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在一米开外的地方回答说:“这是浴盆。” 然后,小路易就抬脚企图跨进浴盆,妈妈本能地叫了一声“哎哎哎”,接着用平静地语气说:“不去,危险。” 妈妈身体保持不动还在原地。


路易停下了动作,思考了下,又重复指着浴盆“嗯”,换成指认麻痹妈妈哈,妈妈回答“浴盆”,然后路易顺势又抬脚,妈妈淡定地重复:“哎,不去,危险”。这样十几次之后,路易不再尝试爬浴盆,玩起了一旁的小收纳箱。妈妈除了最开始本能地叫一声表明立场,之后的语气是越来越平静,越有信心,就越能兼顾温和与坚定,设限效果也越好,良性循环。

例子3:再讲一个负面的例子,话说我一般不会批判别人的做法,因为你不是别人很难了解别人的处境和考虑,但这个例子我觉得很典型,又涉及安全这么重要的方面,才做些分析以提醒大家。 有次在公园,看到一个3、4岁的小女孩追着一个结伴同行的小男孩玩,追得太快以至于小女孩的妈妈有一阵子没能跟上,她妈妈就担心安全问题,想教育她不要离妈妈太远。


然而她妈妈的方式很糟糕,既没有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担心情绪,也没有强调“不能离妈妈太远会危险”,只是拼命地问小女孩:“你为什么非要跟着他跑?” 重复问了很多遍,很凶很不讲理的感觉,最后终于提到一句“危险”,也没说清楚怎样是危险的,听上去倒像是给自己的生气行为找理由。道理其实没讲清楚,小女孩肯定不明白为什么惹妈妈生气了,很委屈地哭了起来。


这时她妈妈像被启动了按钮一样,很不耐烦地说:“又来了。” 然后就打了小女孩,用暴力制止了她的哭声。又过了一会,我们看见那个小男孩和他妈妈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顺便等着小女孩母女俩,小女孩一来就爬上石头坐在小男孩旁边,她妈妈就当着小男孩妈妈的面说:“你干嘛非挨着他坐?” 语气充满厌恶,丝毫不顾及小男孩和他妈妈的感受,事实上小女孩坐在哪里并不影响她妈妈,可见她妈妈在生气小女孩跟小男孩太近,似乎不是真的担心她的安全。讲这个例子我是想强调,很多时候打不打根本不是问题的重点,关键是家长有没有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什么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危险。

我们家孩子非常有安全意识,也许是遗传了娃爸的基因,也许是我们的安全教育多少起了点作用。比如,他在小区里看见汽车开过来,老远就拉着我们跑到一边。比如,阿婆常带路易到小区里杂货店买东西,老板偶尔逗路易:“我给你糖吃,你跟我走吧。我带你去玩,你跟我走吧。” 他都坚决地表示:“不行。” 老板只好退而求其次地问:“那我把你的菜拿走行么?” 路易想了想“不拿点东西打发你不行呀”(我脑补的),于是很大方地说:“拿走吧。” 再比如,他一上车就大声强调:“先别开,宝宝还没先系好安全带。” 他默认的规则是只要车开就必须系安全带,不开的时候可以不系,这时候妈妈才能抱他。

以上就是我们家不系统的安全教育,需要啥就教育啥,大家仅供参考。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知乎原作者 

 未经作者授权同意,禁止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知乎

「徐州幼儿园爆炸事件」话题

查看事件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