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使用闲鱼 App 时遇到一件事,我觉得有必要拿出来跟你们聊聊,因为肯定不止我有类似遭遇。
如果你是产品经理,也可以站在产品视角来思考下如何权衡与决策。
事情是这样的,前些天我在闲鱼卖出了一个东西,发货前拍视频和买家确认货物没有破损,而且在快递打包环节都进行了拍照留证。
几天后买家收到货,告诉我东西破损了,要求退货退款。
站在我的立场上,我肯定是不同意的,因为发出前再三检查且进行了视频和照片确认。同时,在和买家的聊天记录中也明确了发出后不退不换。
按理来说,如果对方没有对这个约定提出异议和反对的话,那就形成了共识。
现在东西出现了破损,客观上只会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快递运输造成,一个是买家开箱后造成。
买家表示打开就破损,但是无法提供开箱视频,我基于前期共识不予退货退款,于是进入闲鱼小法庭。
小法庭是闲鱼针对买卖纠纷推出的一个仲裁功能,双方可以各自举证,然后由评审员进行投票。
在我这个案例中,总共有 17 个评审员参与投票,最终我获得了 7 票,在大众评审这个环节败阵。
如果就此作罢,那接下来我就只能接受退货退款并且还要自己承担退货邮费。
显然,我是不同意的。
于是,我发起了客服介入申请。
最后,客服快速进行了判断和处理,我胜出,不支持退货退款。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会表达不满,凭什么要买家承担损失?
的确,如果这事儿出在淘宝上,那情况可能完全相反。
包括淘宝在内的电商平台都是保护消费者的,也就是更多站在买家一方,甚至还提供仅退款的功能。
闲鱼这个操作,明显得罪了平台买家。
可如果闲鱼采纳了评审员的结论,那肯定又会得罪我。
但是,闲鱼本身的性质和淘宝其实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产品定位、产品规则、交易原则的不同。
注意,我在闲鱼上虽然是卖家身份,但也是一个独立个体,并非一个经营实体,因此我不需要提供无理由退货退款服务。
对于这一点,闲鱼在产品交易须知里是有明确规定的。
按照这个针对买卖方双的规则须知,再结合我这个案例,客服的判决就没有任何毛病。
第一,作为卖家我没有隐藏商品瑕疵,更没有假冒品牌,并且完整展示了商品的每一个细节,照片和视频都有。
第二,在交易达成前,我和买家就商品细节、快递包装细节、发出后的约定达成一致。
第三,商品不存在实质性问题,且买家无法举证快递开箱后商品就破损。
因此,我胜出就顺理成章。
那么,为什么那 17 个大众评审员中 10 个人支持买家,却只有 7 个人支持我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更多出于情。
而支持我的那 7 个评审员和客服,更多是出于理。
大众评审员应该都是闲鱼随机挑选的用户,即便他们了解平台规则,但不免代入个人情感因素去做判断。
比如,评审员觉得是卖家没包装好、会觉得是卖家没和快递员交代清楚、觉得卖家就应该赔偿和退货。
此时,他们站的是买方立场。
立场,是一个人所处位置所代表的利益。
而支持我的那 7 个评审员,会觉得发货前已视频确认、包装已拍照取证、沟通已达成共识。
此时,他们站的是卖方立场。
当然,如果我是买家,事实出现了开箱就破损的情况下,我肯定也不爽。
但是,谁主张,谁举证。
这是一个讲规则的社会,不是比谁嗓门大,也不是比谁更弱势。如果没了法治,那所有的公平性都会失去意义。
在这件事中,如果买家没有隐瞒的话,那问题其实就是出在快递运输环节。
可是,在闲鱼发货时并不能选择这家快递公司的保价服务,而且买家也没有主动要求,这就成了一个漏洞。
所以,建议你们如果是在闲鱼上买贵重或者易碎的东西,开箱时一定要拍视频取证。
如果实在因此而担心,那也可以要求卖家发顺丰并且保价,这样也能有个保险。
对于卖家也是一样,尽可能拍视频和拍照留存,并且把风险提前告知,要与买家达成共识再交易。
成年人都得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不能出现于己不利时就甩锅或耍赖。
好,回到最开始说的,如果你是产品经理会如何进行权衡与决策?
在平台定位上,闲鱼是一款 C2C 交易产品,性质和淘宝的 B2C 有所不同。
但凡交易,就一定会出现纠纷。
对于纠纷,就一定需要平台规则来维护和处理。
再看闲鱼的产品策略,他们用了两层机制来处理交易纠纷,分别是评审员主导的小法庭,以及平台客服主导的终判。
可能有读者会好奇,既然评审员做不到绝对客观,那为什么不让客服直接介入呢?
这里要引出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效率。
闲鱼上每天发生的交易量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每一笔纠纷都让客服介入,那效率和时效性就得不到保障,而且平台成本会变高。
毕竟,对于 C2C 的交易来说,平台是不收取手续费的。
因此,自动化的小法庭机制把纠纷的一级处理权交给了大众评审团,由他们根据规则去判断。
如果买卖双方接受判决结果,那纠纷到此结束。
如果买卖双方不接受一级判决,那产品也留了上诉的功能入口,交给客服处理。
客服是平台工作人员,会完全按照规则去判断,所以作为终审。
这么一来,效率得到了保障,公平也得到了保障。
虽然实现这套功能会带来产研成本的增加,但这是一时的,从平台 ROI 来说,这才是整体最优解。
做产品,远远不止是做功能,还有背后的逻辑。
做产品,也不能怕得罪用户,要维护平台规则。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