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拍卖的还有诚轩,诚轩的封面是这件清雍正粉青釉六方口贯耳弦纹瓶。这件瓶也是传成有序,它是日本山中商会旧藏,在日本古陶瓷古美术展览会展览过,在大阪美术俱乐部也展览过,这是它三十年代的展览和出版。这件尊品相也是很好的,腹部突出两道弦纹,形美色佳,非常典雅。虽然是单色釉,但是它简洁明正,突出了雍正时期高雅的品味,我本人也非常喜欢。当时的成交价差不多在600万的价格吧,我觉得价格也是中规中距的,符合行情。
在这一轮拍卖几件重器总的来说,都是中规中距的成交。它的价格基本符合现在的行情,也没有特别意想不到的高价,在现在的市场中也算是合情合理。
中贸这次的瓷器也有很多亮点,很多件瓷器我非常喜欢,其中个人首推这件唐英制的粉彩壁瓶,非常漂亮。大家看这件壁瓶,它充分表现了乾隆时期瓷器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件仿古铜釉的瓷器,再加上描金模印龙纹,都是很有乾隆时期瓷器特色。我们看它的开光处,开光处有石纹釉仿大理石石纹效果,又有墨书的书法,很有文人气,能代表唐英时期风格的一件作品。开光处书: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落款陶榷唐英的号。唐英的作品是市场中的热门,前些年比较少见,这些年屡有所见,每一次出来都会受到大家的热捧。作为宫廷御制瓷和文人瓷完美的结合,唐英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高度,一方面是工艺技巧上的高度,另一方面是审美是文人趣味在制瓷中体现的高度,墨书书法带入瓷器,就是一个鲜明的特点。在瓷器出现书法,可以追溯到很久,在中国南方唐代的长沙窑瓷器上,有很多书法文字,我们所熟悉的宋金时期,北方瓷枕上也有很多描写诗句诗文的书法。早期的书法入瓷,多半是民窑,做出来的瓷器也比较粗旷。而到了乾隆时期,瓷器发展如此高的工艺水平,这件仿铜釉做的这么精巧,配以诗文,给人的新的审美的感觉,所以我个人对这类瓷器是非常推崇的。
唐英这种仿石纹釉墨彩的瓷器传世也有几件,最有名的是藏于国家文物信息中心的两件,都是唐英的书法。这种墨书的瓷器也有仿品,但是我认为鉴定比较容易,毕竟唐英的水平现在的仿品还很难达到,他的作品有一些特点,简单说几点个人体会。首先我们来看唐英墨书的瓷器,对比其他同期墨书瓷器,颜色要深。常见的乾隆墨书御制诗的壁瓶戓其他瓷器,墨色略淡,有一种赭墨的效果,而唐英为了体现书法的质感,墨比较厚,颜色比较深。
这是壁瓶的细节
照片
,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
用来鉴定唐英瓷器包括乾隆时期的仿古铜描金的瓷器,都是很好的资料。
还有件瓷器是备受关注,但是最后不幸流拍了。其实这是一件不错的瓷器,哥釉蟾砚。这件瓷砚,据说出自民国时期一个旧家大户的收藏。我上手看过,老皮壳老包浆质感非常好,同时还有一个旧配牛毛纹紫檀盒子,盒子上有旧签上书“宋大官蟾砚”。关于这个瓷砚,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明清瓷圈子有明清瓷的看法,老窑圈子有老窑圈的看法。我也请教过过不同圈子里的专家,有一位很有名的老窑圈内的大专家他就觉得这件瓷器的年代明显比较晚,可能最多到嘉庆左右。那么,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乾隆时期所编撰的《西清砚谱》上有一方砚和这方蟾砚形制完全一样,所以这种瓷砚烧造年代不晚于乾隆,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他是明代的作品。过去在民国收藏时期,大家对哥釉比今天更缺乏认识,有很多错误的观点。在清代包括乾隆年间,可能一度认为这类瓷器是宋代制品,一般都把它归为宋代哥窑。我们今天来看这样的哥釉作品,他可能是明代甚至是清早期的作品。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罕见值得收藏的作品。由于它年代上的争议,品相上略有破损加上估价过高,最后还是流标,但是也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作品。
其实我觉得中贸这次拍卖最让我难忘,最漂亮的瓷器就是这件永乐青花卉大盘,这是近几年来市场出现同类瓷器中最漂亮的一件,所以我当时发微信说,它应该是今年市场上永乐青花花卉大盘之王。这件盘上手的感觉非常好,它的重量适中,不轻不重。
青花发色浓艳,画功流畅,捧在手里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真正把永宣青花瓷之美表现到了极致。从这张照片上看出釉非常肥润清亮,眏衬着青花的秀丽,底胎坚质细腻,用永乐青花的标准器来衡量这件器物是豪不过份的。这件东西的传承也非常好,是扬州文物商店的旧藏,早年扬州出版的《扬州古陶瓷》书中,就记录着这件盘子。
这轮秋拍中还有一件东西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在英国的一场小拍中,一件雍正仿成化的斗彩龙纹罐,非常罕见。这件龙纹罐在我印象中五年来除了这只,只拍过一只,就是我在嘉德时征集经手的一只。英国拍卖的这只龙纹罐是原配的盖,品相也非常完好。当时还有一些爱好者问我,雍正仿成化和成化本年怎么区分,这只比较好区分,因为它没有落成化的款,也不是天字款,它落的是大清雍正年制本朝的年款,书法非常工整,一看就是雍正官窑本朝的风格,但其他雍正仿成化的罐子,也有很多落成化款的,早年对雍正仿成化与成化本年的区分,对早期学者来说是比较难区分的。所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朋友应该都参观过台北故宫,包括北京故宫,我认为在台北故宫里有一件标为成化斗彩瓷器,就是类似这样的罐子,它实际上应该是雍正时间的,那在北京故宫曾经也有这种标签浑淆的情况。那么我个人谈一谈我的感受,我认为雍正仿成化和成化本年的,虽然风格气息很相近,其实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给大家看两个细节图。
雍正斗彩设色是非常工整,上面涂彩涂的非常规矩,一定要把彩涂在釉下青花线规定的范围之内,第二张图,口沿部位的莲瓣纹可以看出来。而成化时期它的涂彩是简单的平涂,涂的也比较随意,经常有一些彩溢出青花框线之外,或者彩烧的不好留有空白,这种现象在雍正官窑中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这件瓷器也受到行业内的朋友关注,当时朋友让我估价,我认为在800万之内成交都很合理。最后成交好像中75万英镑折成人民币也差不多800多万,在合理范围之内。
那么说说十一月底香港的拍卖,香港拍卖这一波以佳士得的大拍最为人所关注,其中几件瓷器很好,尤其这件雍正胭脂地珐琅彩的小杯。精巧的是杯子上的两只小蜜蜂,画的非常生动活泼。这件杯子的杯型和款识的特点,我马上就想到曾经经手的今年五月份,我在嘉德拍卖时经手的那件雍正御制珐琅彩诗文花卉小杯,款识风格和这件杯子一模一样,完全可以说是同一人书写,下面图片大家比较一下。
这两只杯子究竟谁优谁劣,哪个更好呢?其实很难比较,这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喜好,有人喜欢这样有人喜欢那样。而我个人呢,更喜欢这个白底御制诗的这件,我觉得它有书法有印章,更能体雍正时期诗书画印四绝。但是可惜,这只小杯子品相的问题,有一个很长的冲线,所以后来的成交价是两千多万人民币,价格不如胭脂地的小杯,如果是完整器的话,我想它的价格肯定会超过很多。当然,这仅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佳士得本场瓷器的标王,也是最受关注的瓷器之一,是这件宣德时期的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最后成交价是六千万港币落槌,非常好的一件宣德时期的御制瓷器,出自美国一个基金会的旧藏,这个基金会近年来出品了很多重量级的瓷器,上次一件雍正墨彩笔筒也是他们委托拍卖的,后来被北京一位专收笔筒的收藏家收藏。
佳士得拍卖还有一件明正德阿拉伯文小盖盒,估价只有30万港币,最后成交了300多万。正德这种阿拉伯纹的官窑瓷器非常罕见,这件盒子品相完美,非常漂亮,所以它是收藏明代官窑瓷器藏家中,必不可少,一直在等待寻找的品种,所以一旦出现会受到藏家们的激烈争抢。当然打枪的人也很多,因为这类瓷器大家见得少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最后的成交价说明它还是得到藏家的认可。
这一季除了香港佳士得拍卖之外呢,我还比较关注香港嘉德的拍卖,香港嘉德推出的瓷器里我比较关注的,是这件成化斗彩绿龙纹的小杯。这件小杯估价是600到800万港币,但后来流拍了比较可惜,那为什么会流拍呢?主要还是品相的问题。
这张照片我们把它放大点开来看,
实际上有很大的修补,龙头上方的一块,颜色有点不一样,原来应该是有破碎掉下来又粘回去进行修补。绿彩上面被侵蚀的痕迹也很明显,所以这原来应该是一件残器,如果真的是完整器的话,这个价格一点也不贵,而且也远远不止这样的价格,不管怎么说,它也是一
个
罕见的品种。
另外一件,是隆庆五彩龙纹的小盒。这件小盒估价蛮高的,好像是三百多万,最后也顺利成交了。可能有外行就不太明白,为什么会卖这么高的价格。
我们知道,隆庆朝只有六年,存世的官窑非常非常罕见,而且隆庆瓷器的实物款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件盒子底部的款识是大明隆庆年造,明朝的瓷器一般
落款
都是
写
“
制
”字
,这件隆庆瓷用
“
造
”字
,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加上存世非常
少
,价格就非常高。看这张局部图,龙纹画的非常粗矿,甚至可以说画的非常卡通,有人说画的很萌很
Q
,总之有点儿童画的感情。这就看你怎么理解,在明中晚期的时候,当时五彩瓷很流行
,
这种强烈奔放的色彩,在窑工的绘画之下画的很生动,也可以说很
质朴
,不管怎么说它是一个时代特色的产物。
提到这个小盒子,不得不提香港匡时首拍,我认为上面这件最有特色的器物,也是最值得收藏的一件,万历时期的五彩群猫纹蟋蟀罐。这件器物非常漂亮,万历五彩素来负有盛名,所以日本人收藏特别喜欢万历五彩瓷器。因为它红绿二彩,对比强烈夺人心魄,色彩艳丽,画工也非常生动。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说明代的罐子类的东西,在传统品评中,是以蟋蟀罐最好,往往是画工最精,尤其是这种官制的蟋蟀罐,它是皇帝自己在游戏中所用,体现了帝王的趣味。清末民清的《陶雅》中《匋雅·卷下十三》赞曰:“万历五彩,草昧初开,往往显其拙相,……皆非寻常匠手所能几及”。这类的罐子是明代罐子中的佳品,所以过去几年成交的几件万历时期的官窑,都卖出了非常高的价格。
同期香港邦翰斯的一件清雍正斗彩莲托八吉祥纹高足碗青花,高足碗可以有些朋友觉得非常常见,但是这件高足碗,画工非常精彩,由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种吉祥物组成,典雅严谨。从官窑的角度来说,是官窑最典型的,非常精致画工,挑不出一点毛病,最后也是三百万成交的。三百万很多朋友可以选择买一件官窑的大立件,觉得高足碗似乎有点普官的嫌疑,但是这件高足碗设色精雅,也是非常难得的。
同场还有这一件乾隆洋彩的花卉碗,黄地洋彩也是非常高级的品种,大清乾隆年制的楷书横款,是乾隆早期的风格,这个碗后来400多万港币成交,也是物有所值,是这些年来乾隆瓷器的精品。
说完了明清,我们也简单说一说老窑,这次香港嘉德推出不少老窑的精品,业内普遍关注的是这件,巩县窑绿釉绞胎镶嵌如意形「杜家花枕」,是一件非常难得的精品,估价只有3到5万,最后70多万落槌。
类似的花枕,还有苏州博物馆的“裴家花枕”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非常难得,它们都是唐代绞胎瓷器的精品。很多瓷器收藏家是冲着香港的老窑去的,有很多老窑瓷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现在藏家对高古瓷,对宋瓷的认识之高确实是出乎我们的想象。比如说这件当阳峪窑黑剔花梅瓶,这件梅瓶的品相是很差的,不妨直说它的修补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是一件残器修补而成的,但是我们都没有想它最后的落槌价高达差不多130万港币左右,很高的价格。这是因为这类梅瓶完整全品相的器物在市场上几乎就没有怎么见过,它也是藏家梦寐以求的一种宋瓷的高级品种,所以它虽然经过大幅修补,还是不影响它取得一个非常不错的价格。
香港瓷器拍卖最高的老窑瓷器呢,就是这对元代龙泉窑飞青蒜头瓶,一千万落槌。当时估出这么高的价格很多藏家不理解,说这样的东西能估出这么高的价格?但是最后还是顺利成交了。其实这对瓷器非常罕见,在日本飞青这个品种很受重视,日本早期的藏家对飞青也足够了解认识。后来买到这一对龙泉瓶,也是我们国内收藏宋瓷几十年的一位藏家。据他说,这对龙泉瓶在80、90年代日本做展览时,日本一位大财团的老板就出过三百万美金的价格想买,现在一千万港币,算下来的话还是捡了一个大漏,这个品种将来的市场潜力也是很大的。
我印象深刻还有这件,唐代早期巩县白瓷带盖的瓶子,非常的秀美。相同的瓶子虽然也能见到,但是带盖的极少,在我的印象中深圳的望野博物馆里有一件。这件瓶子开片也是非常美,后来被国内有名的一位收藏巩县白瓷的新锐藏家,以220万左右港币竞得,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一件非常好的收藏佳品。
讲完了香港拍卖,我们回到北京。现在进行展览的保利和匡时的拍卖,其中保利有几件瓷器,我也非常喜欢。头一件给大家介绍,就是这一对雍正粉彩外面是三多纹暗刻龙纹大碗。这样尺寸的雍正粉彩官窑大碗非常罕见,是官窑中的名品,尤其它的内壁还有暗刻,保利给出的估价是1500到1800万人民币,我觉得价格一点也不贵,因为它太罕见而且也非常漂亮。
仔细看这一对碗,它还是有区别的,左边这只釉色偏白些,右边那只稍稍发暗。
这两只碗的纹饰也不一样,左边这只碗心的纹饰是海水中的法螺,右边这只刻的是几朵祥云。这几张的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釉色和纹色来看应该不是同窑所出的。但是非常难得的能够配在一起,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缘分,在我印象中在这几年的拍卖还没有怎么见过,它比那种单纯的画粉彩九桃更为难得,而且他档次非常高,肯定是宫廷御瓷的上品,所以保利把它作为瓷器专场的封面是非常有道理的,后来也以
2800
万落槌。
另外保利推出了一个特色专场,三叠·五缾—东瀛清赏宋元明清花器专场,里面几件宋瓷也值得关注,这件磁州窑的梅瓶就非常漂亮。器物的尺寸非常大,有49公分,磁州窑的胎质比较疏松,这么大尺寸的梅瓶,能够完整传下来是太罕见了。这些年在市场中见,第一很少有这么大尺寸,第二方法都是破损的,这件这么完整传世的及其少见。盖的风格和梅瓶完全一样的,但是它的颜色稍有差异,盖和梅瓶是分烧饭的,我们也不好确认他是不是原配,但是能配到一起整体效果非常好,也非常的难得。上面的这个菊花画的非常的洒脱流畅,线条修长挺拔,肩部菊花纹还有器身上主纹菊花被几道弦纹分割,分割开黑白相间,枝叶舒展,色调的对比得很强烈,非常的生动。尤其难得的是这件瓷器的著录很多,很可靠,后来九百多万的价格落槌,出版著录可以说加分不少。
说完保利,我们在来看看匡时,个人尤其喜欢这件嘉靖菊花纹的斗彩小杯。外壁饰四组菊花纹饰,这种四面堆画折枝花果纹饰者古有“锦盆堆”、“锦灰堆”之称。此杯上的每个菊花由八片叶子衬托出一朵盛开的花朵,叶片舒张,呈现向上伸展的姿态,与秀巧的杯子相配,恰到好处。菊花则填绘黄色花蕾,而花瓣的颜色每朵不一,以两青花与两红彩相间排列。纹饰以青花勾勒出外轮廓,后填彩,设色明丽淡雅,纹饰生动。菊花为明清宫廷瓷器的常见纹饰,时至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古人认为菊花之所以在干燥的秋季盛开是有它“驱邪”、“解毒”的功效。又菊花是“隐逸君子”,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精神境界,为历代文人仕大夫所追求。清代雍正皇帝在他的《雍正行乐图册》中也有采菊东篱的画像,可见明清时期菊花在宫廷艺术之中颇有一席之地。与本品类似的斗彩菊花杯在北京故宫中有藏,明成化、明嘉靖的皆有,代表明清御窑斗彩瓷器工艺。2016年秋北京故宫的《菊香晚艳:故宫博物院菊花题材文物特展》中展出一只成化的菊花杯,可兹比较。
匡时最重要的一件拍品,应该是这件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也是五供之一。所谓五供,原有花觚一对、烛台一对、香炉一只。腹部开光内有唐英的署款,并有确切的用途、供奉的佛、烧制时间等信息,是研究唐英的重要实物,腹部开光处,书“养心殿总监造 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 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 沈阳唐英敬制 献东坝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 乾隆六年春月谷旦”。
此件花觚的署款与中国博物馆藏的花觚、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所藏的烛台上的铭文一致,且署写的时间都是“沈阳唐英敬制 献东坝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 乾隆六年春月谷旦”。因此此件花觚原来应跟中国博物馆藏的花觚、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的那只烛台同为一套,后因各种原因被拆开各自为地。另外所知的唐英的此类风格的“五供”还可见上海博物馆的、
1986
年香港苏富比所拍卖的,其铭文显示制作于乾隆五年,而从中可知,其创烧时间在乾隆五年、六年。与此拍品风格一样,但所供的佛、烧制的年代不同的,还可见香港苏富比
1989
年 以
330
万港元成交一只,属“养心殿总监造 钦命督理江西陶政兼管江南淮宿海三关暨江西九江关湖口大孤塘等关税课 内务府庆丰司员外郎兼佐领加五级 沈阳唐英敬制 五供全分虔献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西口 地藏王菩萨殿前永远供奉 大清乾隆五年十月朔日”款。另上海博物馆藏收藏有属“养心殿总监造 钦命督理江西陶政兼管江南淮宿海三关暨江西九江关湖口大孤塘等关税课 内务府庆丰司员外郎兼佐领加五级 沈阳唐英敬制 五供全分虔献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四道街东口 天仙圣母殿前永远供奉 大清乾隆五年十月朔日”款作品。
我个人觉得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这些花觚当时的敬奉地点,都指向北京城东边的某一片区域,为何如此?当时似乎没有足够的文献供我们参考,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同场还有一件转心瓶,我个人也非常关注。外瓶为四方“琮式”,哥釉肥润,釉面亮泽。瓶口作喇叭形,口沿描金,外壁胭脂红轧道、粉彩花卉纹、变体莲花纹饰,绘制精美具有乾隆遗风。内胆白地上绘制人物纹饰,随着转动瓶心,从外可窥见内部“动画”般的图案,十分趣致。由于转心瓶工艺复杂,烧造难度极大,不仅要求内外瓶的设计尺寸要适度,同时瓶体各部分若有毫厘之差就会前功尽弃,“转心瓶”的制作充分体现出其精湛的工艺水平。故宫有一件造型相似的器物,是乾隆时期的,但是拍卖的这件它的釉质包括胎质都和乾隆时期有差异,所以他们定在18、19世纪大概清中晚期,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后是一件在整个北京秋拍中最后露面的重器,中汉拍卖推出的雍正乾隆时期珐琅彩人物摇铃尊,可以说这是一件非常罕见,非常高级的御窑器物。关于这件器物,中汉也做了很多图片和资料,尊口微撇,长颈溜肩,直腹浅圈足,形似一只覆置的摇铃而得名,又因造型类似古代双陆棋,也称双陆尊,系康熙朝创设的一种用于插花的陈设器。瓶腹外壁以珐琅彩描绘山石嶙峋,古木参天,傲然挺拔,山花绽放,其间云雾缭绕,老者策杖站于松下,回首遥望,两三童子跟随其后,其乐融融。背面墨彩书:“山僻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萧然门巷无人过,三两孙随白发翁”,后随“竹里”朱印,与法国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清乾隆御题诗西湖图摇铃尊相同款印。全器造型端庄规整,线条流畅,笔触细腻,浓淡有致,层次分明,画意高雅,犹如白纸作画,细腻的表现出了诗中场景及作画者深厚的绘画功力,有南宋青绿山水的遗风和超凡脱俗的灵秀气味。这件器物品相不完整,口有大修,又无款,但依然难以掩盖其尊贵的身份和非凡的艺术价值,最后被一位行家以一千五百万的落槌价格竞得,可以说十分有眼光和魄力。
综上所述只是从个人角度选取了一些很有特色的瓷器在微讲堂和大家分享,它们可能不是专场中最贵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拍卖公司重推的瓷器,但是有一些我觉得有趣味很有研究价值,所以我也贴出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最后我个人来总结一下,这几场拍卖会的特点,我认为有六点:第一,我感觉这次秋拍的瓷器市场叫做既不冷也不热,不是很冷,要说有多少热度,也没有超高的价格,所以叫既不冷也不热。第二,重器合理成交,普品流拍较多,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重器,瓷器的精品都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成交了,但是档次低一点的东西,流拍数量就比较多了。第三,老窑瓷器升温,甚至从宋瓷热又往前推,引发了唐代瓷器热,包括高古玉、青铜器,高古热还在升温。第四,明清官窑瓷器中精品的价格依然坚挺,一旦出现的生货,就必定引发疯抢,就像我前面举例的那件雍正斗彩化成化的龙纹天字罐,它的估价只有几十碗,一下就抢到了七八百万人民币这个高价。生货一旦出现必然会遭到疯抢,而熟货呢,在前几年已经高价成交过的熟货在拿出来卖就比较困难,所以熟货仍需要时间沉淀。第五,我觉得还是现在的市场的更加成熟更加理性,也显现出一种趋势,加快了由行家投资型的市场,向收藏家为实现自我收藏体系而选择性收藏的市场的转型。第六,现在瓷器的市场货源也确实稀缺,而且要收藏精品瓷器它的成本很高,所以你想什么都收几乎是不可能了,新生代瓷器收藏家在逐渐缩小收藏瓷器的品类。
明年的收藏市场会怎样?我看依然很难改变以上的这些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