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出版
我们提供知识 以应对变化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北京居住证续签攻略来啦! ·  3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北京限行规定汇总! ·  2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2月9日 | 京城事儿全知道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出版

豆瓣8.1高赞,写了16年,罗永浩的“防奸商必读”,终于出齐了……

中信出版  · 公众号  ·  · 2024-07-23 17:10

正文

这个世界,越来越颠。


战争、冲突、刺杀、诈骗、阴谋论……越来越多的夸张新闻看得人三观炸裂,分析原因,我们都会把根源指向同一个词——“ 非理性 ”。



但, 非理性,才是人类的本能 。这点,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思想家 贾雷德·戴蒙德 和今年过世的诺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奠基人 丹尼尔·卡尼曼 ,分别在代表作 《第三种黑猩猩》 《思考,快与慢》 中进行了阐释。

不管是宏观的人类文明史,还是微观的个人成长史,都在向我们极力表明,理性带来成功与繁荣,而理性崩溃的那一瞬间,灾难和失败终将不可避免……

大道理都懂,可是究竟要如何克服本能,从实操层面去理性思考、理性决策、理性行动,最好是能手把手教的那种。

这种层面,上面那两位大师就不太管用了,阿信今天要为你推荐的,是另一位已经与我们相伴了16年的老作者—— 丹·艾瑞里。

丹·艾瑞里

早在2008年,我们就翻译引进了他的《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这本书的著名程度,是属于哪怕你没看过,但也一定听说过的那种。

豆瓣上,光是读者们发布的长篇书评和读书笔记就有700多篇,已经到了可以单独拎出来出书的地步……

《怪诞行为学》
可预测的非理性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英文版销量破千万,中文版在国内也早就超过了100万册, 《怪诞行为学》可以说是一本有全球影响力的经典 ,得到诸多诺奖得主和商业大佬的推荐。

可以说,《怪诞行为学》 是一本改变了现实的书,这十多年我们日常接触的著名企业的商业行为背后,都有它的影子。

罗永浩 就曾在自己的发布会上把产品晾在一边,热情推荐了《怪诞行为学》,说它 “比小说还好看…… 如果你是个奸商,看完这本书你创业的时候就爽了;如果你是消费者,看完这本书,你可以躲掉奸商们设置的各种各样的陷阱”。

到2019年,《怪诞行为学》更新到了第6本,形成了一个颇具体量的系列。

《怪诞行为学》
套装6本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时隔5年,《怪诞行为学》系列,迎来了终篇—— 《怪诞行为学7:是什么让理性的人误信了非理性的事?》


《怪诞行为学7》
可预测的非理性 是什么让理性的人误信了非理性的事?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在书名中,阿信将“行为经济学”简略成了“行为学”,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不是哪一个学科的事儿,思考、决策和行动,是根植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你处在哪个年龄段、哪个行业、是何种身份,都摆脱不了这些基本行为。

要想作出正确的决策,获得正面的反馈,那套《怪诞行为学》,你就必须收入囊中,进行深度阅读。

引用十多年前读者写下的辣评——“ 人心如黑洞,不荒谬不愚蠢才是怪诞”, 既然世界本就如此怪诞,那这套《怪诞行为学》,怎么可以不成为你的保命生存手册呢?

《怪诞行为学》来源于一位
全身烧伤面积达70%的怪诞教授
要想知道一本书值不值得读,你得首先把作者吃透。

我们的这位作者,即使不靠《怪诞行为学》这套成名之作,本身也足以成为一位励志的学术偶像。


丹·艾瑞里教授,出生于1967年的以色列,后来奔赴美国求学,但在18岁那年,整个人生因为一场灾难而迎来剧变。

一盏大型镁光灯发生了爆炸,导致他全身70%的皮肤遭受三度烧伤。

事故后,艾瑞里在医院躺了整整三年,浑身裹满绷带,身着特制的合成纤维紧身衣和面罩。

最致命的是,艾瑞里在住院输血时还感染上了肝炎。 这可是1985年的事,针对肝炎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品。 肝炎不仅增加了他手术的风险,耽误了治疗,还让他的身体对很大一部分的移植皮肤产生了排斥反应。

虽然遭遇厄运,但艾瑞里还是喜欢以乐观搞怪的形象示人

在这期间,他还必须在14个城市之间奔波,住在简易旅馆里,参加各个大学的面试,只为找一份助教的工作维持经济来源。

好在,丹·艾瑞里最终还是出色地完成学业,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及商学博士 两个博士学位

他写作《怪诞行为学》的灵感也在这段经历中慢慢生根发芽。

他发现,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不能100%成立,比如,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抵制各种免费的东西的诱惑,“理性”在此时往往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非理性”的动机和决策。

凭借《怪诞行为学》, 丹·艾瑞里 成为了广受尊敬的行为经济学家,但一场新冠疫情却将他置身于网络暴力的中心。

艾瑞里在疫情时利用自己的平台倡导科学防疫措施,包括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来自部分阴谋论者的攻击。

喷子们则恶意剪辑艾瑞里以往的演讲视频,配上杜撰的字幕信息,再加上“邪恶教授”的拙劣特效,指控他和多国政府以及大型科技公司合作,进行着违背人性的“人口清除”项目。

误信谣言的人越来越多,此前不认识艾瑞里的人们在评论中纷纷嘲笑他的伤疤,说他当时就应该被烧死,还有人说他的半边胡须看起来就像魔鬼。

烧伤的疤痕导致艾瑞里右侧面颊上的毛囊坏死,只有一半的胡须正常生长,因此也被称为“半须教授”

谣言的恶劣影响随后扩展到了艾瑞里的现实生活中。 他的社交媒体账号被大量仇恨评论淹没,有人要焚烧他的书籍,有人对他的家人发出死亡威胁。

面对这些无端的攻击,艾瑞里感到无助、愤怒和恐惧,他开始反思这些谣言传播背后的动机,试图理解这些误信者的心理, 甚至和造谣自己的人交朋友,将对方发展成自己的人类研究对象

凭着乐观主义和多年来对人类“非理性”行为的科学研究精神,艾瑞里最终在谩骂不断的疫情期间完成了自己怪诞系列作品的第七部—— 《怪诞行为学7:是什么让理性的人误信了非理性的事?》。

由此,整套《怪诞行为学》也迎来了终章。

《怪诞行为学7》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为啥事情听起来越夸张
就越是有人深信不疑?

《怪诞行为学7》 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几年前,类似于“ 我是秦始皇,打钱 ”之类的诈骗烂梗火遍大江南北,但是,类似原理的诈骗却在之后卷走了无数人的积蓄。

为什么温和明理的长辈,偏信谣言时却那么顽固?

丹·艾瑞里的研究显示,包含情绪、认知、性格与社会环境在内的诸多因素合力造成了 误信 的结果,而误信的过程就像是一个漏斗。

一个理性人在经历了 情感的波涛、认知的陷阱、性格的弱点和社会的压力后,最终在无数个“不经意间”成为谣言和阴谋论的俘虏,成为一个误信者。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就是骗子的筛选机制,艾瑞里则将其总结为“ 误信漏斗 ”。

误信漏斗和它的构成因素(情绪、认知、性格、社会)

我们总会想当然地把那些上当受骗的人称作“他们”,但实际上“他们”与我们并无差别。 我们都会消费信息,试图利用这些信息来理解周围的世界。有时我们会遇到岔路口,无意中走错了道路,迷失了方向。

如果不想让自己、让身边所爱之人遭遇如此多舛的命运,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这样的事情的确会发生,之后要以同理心去理解那条错误的道路,理解误入歧途者的内心世界以及造成误信的四个因素: 情绪、认知、性格和社会。

情绪因素:恐惧和不安

在误信漏斗中,情绪因素围绕着人们所面对的压力,以及为了管理这些压力而采取的行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为其他因素的亮相铺平了道路。

当我们感到负面情绪时,会本能地寻找安全感和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谣言和阴谋论提供了简单且看似合理的解释,让我们在混乱中找到一丝安慰。

罗马帝国的尼禄帝在焚烧罗马后,借助谣言将责任推给基督徒,从而转移了民众对他暴政的不满。通过操纵情绪,他成功地维持了自己的统治,这种策略虽然短期有效,但最终也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败。


认知因素:确认偏误和认知疲劳

人类的大脑具备卓越的推理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总能保持理性。

我们构建出主观上的情节,来印证我们想要的结论。因此,把我们引向漏斗深处的不仅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思考自身思维方式的方式也让我们逐渐远离事实真相,终于迷途难返。

有确认偏误的人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与自己已有信念一致的信息,忽略或排斥相反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一种“回音室效应”,人们只听到和自己观点相符的声音,进一步巩固了错误的认知。

马化腾在应对信息泛滥时,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过滤和鉴别真实信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马化腾强调,技术虽然可以帮助解决部分问题,但最终还是需要提升用户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性格因素:脆弱和敏感

艾瑞里发现, 具有高水平的偏执性、低自尊和高焦虑水平的人更倾向于相信阴谋论。这些性格特征使得他们对外界的威胁更为敏感,更容易感到无助和被控制。

古语云:“多疑必败”,这一点在今天依然适用。

性格上的脆弱和敏感,使人们在面对信息时,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接受那些能够引发强烈情感反应的信息。谣言和阴谋论通常具有极强的情感感染力,这使得性格脆弱和敏感的人更容易成为其受众。

历史上,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法国大革命前夕,关于她奢侈生活和堕落行为的谣言四起,这些谣言助长了民众的愤怒和反感。

尽管许多传闻并不属实,但她被刻画成了“奢靡女王”的形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这些谣言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人们对贵族阶层的不信任。

《怪诞行为学7》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社会因素:信息过载和信任缺失

误信并非诞生于真空,也无法在真空中生存。强大的社会力量牵引着人们改变思想,走上某些特定的道路,让他们与身边的误信者打成一片,甚至把他们的信念快速推向极端。

如果人们感觉被孤立、被主流社会排斥,群体感和归属感自然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当他们遭到从前的家庭和朋友圈子的排斥时——这在误信者群体中非常普遍。

社交网络助长了信息泡沫,而相当于社交货币的点赞和回复能让群体中的成员产生一种价值感和贡献感。

在误信漏斗中,社会因素最终让误信变得根深蒂固,让人们极难逃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