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里研究院
阿里研究院依托阿里巴巴集团海量数据、深耕小企业前沿案例、集结全球商业智慧,以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方式打造具影响力的新商业知识平台。 阿里研究,洞察数据,共创新知! 官方网站http://www.aliresearch.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雷达Finance  ·  海外开疆三年,阿里“太子”蒋凡归来 ·  昨天  
零售商业评论  ·  7500+门店,乐尔乐车海燕:折扣零售为什么 ... ·  3 天前  
电商报Pro  ·  羊毛党、仅退款欺人太甚,商家开始反击 ·  4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11月20日生猪、玉米,豆粕行情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阿里研究院

海峡两岸农创有何差异?这位教授用《神雕峡侣》来解释!

阿里研究院  · 公众号  · 电商  · 2017-06-07 19:21

正文


文 | 张圣琳  “山不枯”茶农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透过分享两个案例,我想提出“e农崛起”這个概念,这概念跟新农人非常类似,但 “e”更清楚地界定了,我观察到的这群入农知青,不同于过去世代农民的四大“互联网+”特色:1、大数据思维技术力,2、关怀土地行动力,3、跨域整合力,4、实作创新力。

1

由神雕峡侣看两岸农创差异


为了让大家了解想了各种方式,我苦思很久,最后尝试用《神雕峡侣》这部小说作为比喻也许比较平易可沟通。


台湾像的古墓派跟中国大陆像的全真教,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实践层面却南辕北辙。



我从法-道-理三个层面解释其同于不同:


第一,法。


从法上来说,大陆整个互联网是外加的公司,是一个结构性,有非常高的科技数据含量。


可在台湾更重要的是品牌经营,品牌经营非常强调的是一种人文的、艺术的、价值观的掌握。


第二,道。


这部分不管是阿里还是京东,大陆电商平台非常大,而且非常有组织,很像全真派、少林派、武当派等。


可台湾都是一些小小的,非常有个人特色的,如艺术家创作一样的组织,比如说赖青松的(稻)谷东俱乐部。


第三,理。


在中国大陆部分,非常强调系统组织,要知道这些电商平台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才有可能变成带头人。


可在台湾完全是个体户,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要有独门绝技,自创自销,比如说黯然销魂掌,或者玉女剑法等,独闯江湖。这些绝技,很难复制。譬如,没有16年的痴情等待后的绝望,周伯通练不成杨过的黯然销魂掌。

2

农业文创一定要知行合一


对我来讲,台湾的农业文创一定要知行合一,台湾有非常多的个案,每个个案都有特色,可对我来说如果当事人不是知行合一的行动,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就是一个茶农教授,我在坪林的“山不枯”茶园,我从这边回去以后差不多要采收茶了。


还有一个坐标的矫正是两岸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两岸在不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有不一样的时代错位。


此刻,主流的中国大陆最常听到的是规模化、复制、提升经济,每次听到大家常谈的几个关键词就是几百万的粉丝,几个亿的销售额或者几十亿的销售。


而当前台湾的食养农创非常不同。台湾主流听到的则是:是不是在做环境友善?土地关怀?帮助了谁?永续什么环境?大家追求的是一种认同,一种环境关怀的价值观。商业模式往往其次。


在文创乡土创研的部分,我觉得台湾时代脉络分两个阶段:20世纪奠定台湾整个文化创意,是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老师。



黄老师的汉声目前在北京。他用深度的采风、细腻的调研,以及精致的美学,奠定整个台湾乡土文创的风格,到现在台湾文创还走这样的美学风格,我定义为“汉声美学”。


21世纪我们强调的是农乡的社会创新,关键是农乡一体的社会企业导向团队,关怀的是什么?农产品怎么被社会信任,偏乡教育怎么办?美丽乡村是否可以持续?我定义这个阶段是“e农世代”。

3

如何做好创新品牌


知行合一为什么重要?知青如何创新品牌?我认为有三个重点:


第一,人文关怀的农产品设计。第二,农创者知青高教的孵化。第三,e农知青或新农民的全球在地培育。一定要有全球的经验和视野,产业才可能继续提升和发展。


讲到农产品的创意,我要介紹一位非常重要的日本设计师,梅原真老师,他所提的概念是一级产业乘以设计等于风景,要把优美的人文风景留在这里,而且是永续地留在这里,一定要非常好地设计农产品。



好的设计有需要有文化深度,并且透过社会性适当的商业平台销售,这两个原则非常重要。梅原真老师的设计有上百件,每一件都可以翻倍地提升农产品的价格。


然而,对我们来讲下一个课题是,当设计美丽的农产品流通于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当农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被大家吃、被大家使用的时候,这到底意味什么?到底谁是主角?农产品的设计吗?农产品吗?农作物吗?农民吗?


还是形成这些农民、农产品与农创的相关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是主角?到底谁是主角?我认为,我们需先回到农民。

4

从传统农民到e农崛起


回到农民,我们通常一想到,不管在哪个社会想到农民,脑中会浮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印象。



但是,现在的农民是怎么回事?


在台湾来讲,从1949(两岸元年)开始,走了半个多世纪,到现在有“e农”诞生。回顾从1970年代的十大建设城市发展,台湾城乡转型大势抵定。


1980年代到1990年代非常关键,农业崩盘,农民运动开始,1990年到2000年台湾开始了进入WTO的行动,这个阶段农业法规条例有了本质的改变,农田、农乡从被保护到可开发,农村成了都市人的田园别墅区。


然而这个阶段,台湾社会也同时经历了1999年的九一二大地震,大批的知青进入乡村协助灾后重建,因此城乡社会关系也在这时候有非常结构性的调整。这对21世纪台湾雨后春笋般的知青入乡,以及我观察到的 “e 农”崛起有很大的引导。


在关键过程里,从1996年到2006年我们农民是减半的,但在关键的这十几年来从量变到质变,2007年到2010年有各种友善环境为知识基础的农夫市集,比如说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们领头的《竹蜻蜓》。


这个阶段,在大学年轻的一代老师和学生开始入乡,因为有这样的过程,我们才开始有了现在谈的e农崛起。


e农对于我来讲,是人类文明中首次出现的以农业为职业的农职人,他们不是在贩卖农产品,而是透过农行动的过程捍卫地球。


互联网+思维的e农们有四个关键能力:1、真诚的行动力;2、享受而且熟练,跟互联网有关所有的技术和互动社群的科技力;3、培养自身和团队跨域结合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整合力;以及4、融合全球在地云端和农知识,以及找到商业模式的创发力。


换言之,行动力、科技力,整合力、创新力使得他们在今天的台湾,以农行动作为捍卫地球环境的武器,成为与过往农民完全不同的社会创新领头人。


接下来讲个案,首先我认为赖青松先生是一个先行者,2004年在整个台湾农业大崩盘、农村大危机的时候,70后的赖桑顶着日本的环境研究硕士的光环,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偏远的宜兰深沟村他岳父的家乡,开始种稻谷。



他的父母很不原谅他的选择,有几年的日子里,不愿接纳赖桑的农夫志业。赖桑根据自己日本的经验引进(稻)谷东俱乐部,把都市人变成是认购他的“谷”东,在未有收成时就预付购买他的稻子。他同时创办了大宅院农夫市集,我们台大很多学生都跑到这里透过摆摊卖菜去学习农乡知识。


其次,我想介绍几位坪林创业『山不枯』茶品牌的年轻人,他们是80后,跟赖青松不一样的是,他们完全是跨领域团队创业,但没有一个人原来跟茶产业有关, 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家里有茶园或者做茶。


他们本科的背景包括:建筑、都市计划、农产行销、经济、室内设计、森林、以及电机。他们的硕士学位则主要是建筑与城乡规划。



因此他们从关心美丽乡村的角度开始了坪林的茶创业,我待会儿会介绍坪林的个案。山不枯团队刚刚入选2016年的“未来大人物”的评选。他们是开始做茶才学茶,2016年台湾金马奖影展选择了“山不枯”的老手路包种作为台湾环境的代言茶礼品。说明了他们如梁春晓老师说的,因为做茶,才开始懂茶。

4

在这个时代什么是农产品?


接下来我们要问的是,在这个时代什么是农产品?我们是卖水蜜桃或蜂蜜吗?买稻米或茶吗?我们到底是卖什么?


对于赖青松来讲或者对于台湾的e农来讲,我们不是在卖农产品的实体,我们卖的是什么?宜兰米不是米,它是台湾子孙世世代代的土地与家园。美丽乡村如何美丽?在《国土法》通过实施的时刻,在宜兰种田的知青e农,关心这些政府的政策、关心社会的未来,关心土地和环境,他们办论坛、组读书会,讨论政策对于他们农田农耕的冲击,台湾现在这一批农乡参与者大多会这样做。


再比如说,对于“山不枯”团队来说,看起来是卖茶,实际上不是,而且一开始团队也并不是要卖茶,那是因为新乡村的农行动,希望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能够持续生生不息的美丽乡村,大家才进入到坪林里去。


在新农民或e农进入这些地方的时候,需要辛苦深耕,成果不是一蹴可及的。培育团队需要多方努力,我在台大开实习课,尝试做不同的品牌,结合跟茶有关的专家,音乐有关的老师,跟社企有关的专家,从2012年做到现在。


为了培育团队,基本上透过跨境实习,我们去日本的丰冈(Toyooka)綾部(Ayabe)等地进行研究,我们参加韩国首尔农业的博览会,这些经验都会保持团队有全球的视野,可以在地方扎根。


不是卖茶那卖啥?我用坪林这个个案给大家解释,“山不枯”让“自然安心,你更安心”,以及“你的口味,我的家乡”到底是什么意思?每个人喝茶的时候要讲究茶的味道,如果没有讲究茶味道的时候,就会影响茶农怎么样做茶和怎么样种茶,因为城市人口味的偏好,现在坪林的茶树过度修剪嫩採,茶树生命周期从20多年减少到8年左右。



这对于茶树生态,山坡地水土保持影响甚大。所以你的口味改变了他们的家园风景,但通常城市人喝茶的时候,并不理解茶是怎么种的,怎么采摘制作的。不管是新农民或者台湾的e农,都应该要把这样的教育透过自己的产品传达给消费者、使用的人。


坪林的故事更进一步说,它离台北市中心非常近,开车半个小时就可以到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可以去坪林种茶的原因。1979年的时候因为翡翠水库兴建,坪林变成了大台北六百多万人饮用水的水源地保护区。坪林全区限制发展,只能种茶。


在这个阶段,因为从台北一定要经过坪林才能到东台湾,所以坪林在这过程里是奉茶休息的地方。坪林的茶销路不愁。很可怕的事情是在2006年,大概11年前国道五快速道路及雪山隧道开通后,再也没有客旅在坪林停留,所以经济衰退到原来的20-30%。


我的团队大概是在2011年冬天的时候进入,我们发现是一个生态护育完好的地方,山清水秀,美丽极了。然而它只能生产茶,但没有足够的商旅消费者来到这里,通路打不开,茶卖不出去。更重要的是,农药化肥为主的农耕方式,使得原来希望被保护的水源受到威胁。


所以,我们决定尝试发展生态和生产、共生的一种茶来试试看能不能透过一杯一杯的茶,重新链结城乡的生产与消费。南北势溪结合的新店溪上游的翡翠水库,限制了坪林的发展。台北市民能否以购买坪林环境友善的茶,让坪林农民可以有合理的生活品质?市民与农民能否共创山不枯-人长青的城乡和谐关系?    

6

什么是农乡:城乡连接的共享支持


城与乡,一水相连,如何才能君心似我心?如何形成社会关系平衡的城与乡?到底什么是农乡?


我认为21世纪的农乡,是一个城乡连接的关系,不是一个固定的空间,而是流动的知识。例如,赖青松股东俱乐部,应该是RB2C(rural business to communities),农乡的生产、生态与生活,包含了非常多的在地智慧与地方知识。


农乡在人类文明中,一直生产接地气的原创性知识DNA,因为这些生存的知识必须从当地的风土环境中提炼萃取出来。都市不同,千百个都市可以用类似的交通系统、住宅系统、食物供销系统。


但在农乡,不一样的经纬度有不一样的生态动植物栖息地,养殖方法。没有一个农乡是完全一样的。这些接地气的原创知识DNA可以透过互联网传播到天涯海角。


更重要的是,城市人如果想要有身体介入的体验,必须来到农乡,方能亲身体会。城乡之间,不再是乡村提供食物给城市。乡村成了生产储存原创知识的DNA库。城市人需要了解多元的乡村智慧,方能了解属于人类自己的生命知识。


在坪林的个案中,我们理解了坪林在地茶知识的核心价值,我们决定以台湾大学支持坪林社区的概念,全力投入坪林的城乡平衡链结,我们跟所谓“食养农创-台湾大学跨领域课程”结合,过去六个学期,我们带进8门台大跨领域课程(类比于北大在坪林偏乡开了8门课),200多位台大的学生,16位台大的老师,以及培养出的创业团队,全方位在坪林扎根,包括yi音乐艺术、气候变迁、文史记录,影像创作等等,各层面的课程多元富达。


我们希望让青年学子在求学的时候,就能够与乡村结缘,其中有心者可能成为e农潜力股。从台湾的农创经验里,我期待“e 农”崛起,这些农职人一生悬命投入农乡。他们不再以传统思维地“扎根”农乡,而是在“互联网+”的时代穿梭于城乡之间,全球在地之间,从耕耘到耕云。



从耕“耘”到耕“云”,从在地到云端,从一粒米、一杯茶,翻转城乡,捍卫大地。

       

(注:本文根据张圣琳在第二届中国农产品电商峰会上的演讲整理。)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名:阿里研究院

微信ID:aliresearch

官方网站  DT时代 共创新知
www.aliresearch.com

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阿里研究院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阿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