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时报
做报纸,也懂互联网,这里是《IT时报》(IT Times)微信版。作为上海一份IT类周报的新媒体产品,这里汇聚了关注全球IT业的魔都资深IT记者。我们追求原创独家新锐,以及读视听多种表达方式。ps. 使用IT产品有问题?留言与编辑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3月15日】田俊国老师线下公开课《教学引导 ... ·  22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22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昨天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2 天前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2 天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时报

DeepSeek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

IT时报  · 公众号  ·  · 2025-02-18 18:18

正文

照出我国科研生态的隐忧与希望

作者/ IT时报记者  林斐

编辑/  王昕

DeepSeek横空出世所引发的涟漪远不止于技术突破本身,而是更深刻触及创新生态的核心架构——对外,开放并参与全球化;对内,破除功利,重视基础性研究,是我国业界科技创新急需的催化剂。


DeepSeek的成功绝不是自己闷头在屋里鼓捣出来的。知识与技术的跨国交流,向来都是创新的“营养剂”。 DeepSeek团队成员主要毕业于本土高校,却并未局限于本土视野,而是站在了全球科技积累的肩膀之上,比如先进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人工智能前沿知识的汲取。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我国的“两弹一星” 工程,在那个年代,其背后许多科研带头人都具有留学背景,他们将知识带回国内,有力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


如今,在民用科技领域,全球化已成为创新的关键,科技产品在全球舞台上时刻面临全球用户最挑剔的目光。只有在效率与质量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在国际竞品的包围圈站稳脚跟,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即使西方某些国家政府逆全球科技深度交融的潮流而行,但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改变,这是中国科技实现跨越式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科技外交领域,强化与科技强国及新兴科技国家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定,建立常态化高层科技对话机制;又如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共同规划国际科学研究议程,协调全球科技资源配置,参与各类科技领域的标准建立,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规则制定与合作项目主导中的话语权;同时鼓励国内科研团队与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知名开源技术社区,贡献自主研发的优质开源代码、算法与技术方案,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完善与创新,提升我国在全球开源技术生态中的影响力与贡献度。


在采访报道工作中,常常能听到专家、业内人士希望完善跨境科技合作法规政策体系的建议,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跨境科研合作、知识产权共享与保护、人才跨境流动等方面还未深度发掘。

图源:东方IC

在破除功利主义、重视基础性研究的维度上,DeepSeek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科研生态的隐忧与希望。 一方面,我国科研在应用层面成果丰硕,论文发表量与专利数量可观,另一方面,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例仍不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3%,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达2.68%,比上年提高0.10个百分点,略高于“十三五”以来年均提升幅度。但在世界主要国家排名中,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列第12位,已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2.73%)。


但从更深层次来看,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全部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保持在15%~20%之间,而我国近年来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在6%左右,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仍然偏低,仅为9%左右,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在35%以上。


针对基础研究长周期、高风险、成果不确定性的特质,可以打造多元化资助模式。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主要成就从来就不是短短两三年内实现的。


比如,扩大国家层面的基础研究基金覆盖面,采取滚动资助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5~10年甚至更长期限的持续支持,使其能潜心深耕基础问题,摆脱短期考核压力。


又如,我国高校的“强基计划”已经实行多年,是否可以在整体评估后,辐射到更多拥有基础性研究专业特长的高校。


又或是,鼓励并推动跨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引导国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际伙伴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芯片、智能制造这些关键产业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实现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合作。


作为科技人才的最大来源,高等教育应大刀阔斧改革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学等核心基础学科,培育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与多元思维视角。设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课题,在实践中锤炼跨学科协作与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勇于突破传统思维边界,挑战未知科学领域,容忍一定比例的研究失败,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摒弃单纯以论文数量、专利申请量及短期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转向聚焦科研成果的质量、原创性、科学价值及对学科发展的未来影响力。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豆包AI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