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初春时节常见的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甲肝和登革热,并给出了相应的防病要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传染病类型
文章介绍了四种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甲肝和登革热。
关键观点2: 传染病特点与传播途径
这四种传染病都有较高的传播性,主要通过飞沫、食物、水源和媒介昆虫等途径传播。
关键观点3: 防病要点
对于这四种传染病,文章给出了相应的防病要点,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强化身体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接近患者等。
正文
来源:
南通疾控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进入三月,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早晚温差较大,各类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可能性较高。且随着惊蛰节气过后,冬眠动物开始苏醒,蚊蝇等媒介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动。
流行性感冒
|
关注度:
★★★★☆
|
诺如病毒
感染性腹泻
|
关注度:
★★★★☆
|
甲肝
|
关注度:
★★★☆☆
|
登革热
|
关注度:
★★★☆☆
|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流感起病急,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
1.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等遮住口鼻,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
2.强化身体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4.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具有6个基因群,以GⅠ和GⅡ为主。具有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等特点。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感染后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成人腹泻为主,儿童呕吐为主。近期,多地有诺如病毒感染爆发,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正处于发病高峰期。
1.勤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特别是在如厕后、准备食物前、进食前。
2.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彻底煮熟,尤其是贝类;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不喝生水。
3.避免接触污染物:避免接触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清理时戴手套并及时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4.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开窗通风,以减少病毒在室内传播的风险。
5.隔离患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未煮熟的海产品、生蔬菜等)或水源,也可通过共用餐具、生活用品等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5-45天,平均30天,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等。
1.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及处理食物前认真洗手。
3.儿童、疫区旅行者和血清HAV IgG阴性者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接种甲肝疫苗。
5.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一旦确诊严格做好隔离。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可达39~40℃)、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出血、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当前气温逐渐回暖,南方湿热地区已进入伊蚊活跃期,登革热传播风险逐步上升,广大市民需提高警惕,注意防范。
防病要点:
1.清除蚊虫孳生地
翻盆倒罐:全面清理室内外闲置容器(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瓶罐、水桶等),消除小型积水;
定期换水:水培植物需每周换水并刷洗容器内壁,或投放灭蚊缓释剂;
环境整治:清理下水道、屋顶排水槽等易积水区域,保持环境干燥。
2.避免被蚊虫叮咬
物理屏障:安装纱窗纱门,睡眠使用蚊帐,外出选择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高效驱蚊:暴露皮肤涂抹驱蚊剂,室内配合使用电蚊香/灭蚊喷雾;
高峰时段:伊蚊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防护。
3.症状识别与及时就医
症状预警:出现突发高热伴头痛、肌肉痛、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报告疫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
重症信号:若出现持续呕吐、剧烈腹痛、牙龈/鼻腔出血、意识障碍等,需立即急诊救治;
规范救治:登革热诊断明确后,须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切勿忽视疾病发展。
责任编审|朱正 贾秋敏
校审|张亚
编辑|刘诗佳
分享+点赞+在看
让更多人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