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洞见
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新鲜独到,犀利理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书杂志  ·  中读年卡 | ... ·  10 小时前  
青年文摘  ·  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  昨天  
深夜书屋  ·  一个人即将走大运前的征兆: ... ·  昨天  
洞见  ·  人生建议:先上车,再调整姿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洞见

中年后最好的活法:入世,不入局

洞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2-16 20:20

正文

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念念

少求成,多深耕。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韩丹朗读音频


心理学上有个“穿针效应”,很多人应该都体验过。

给缝衣针穿线时,你越全神贯注地盯着它,手就越容易抖个不停。

当你放松状态,不以为意时,反而总能轻轻松松把线穿好。

这个“针眼”,就像我们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局”。

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有多复杂,而是你对其求之过切,以至在不自觉间着了它的道,沦为局中人。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不刻意强求,不用力过猛,只以轻盈从容的姿态,走好这盘充满考验的人生棋局。

01

  • 感情局:惜缘,但不攀缘。


欧阳修有句词: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我们都曾期待一生相伴的情意,但知交零落,半路散场才是人生常态。

到了一定年龄,还是太执着于把一段关系抓在手中,只会让人受困于情局,伤心伤神。

美国作家哈珀·李和和杜鲁门·卡波特,曾是一对相识于微时的朋友。

俩人都爱好文学,也都乐于做对方文学创作之路上的盟友,互相鼓励,彼此扶持。

直到1960年,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完稿并得以出版。

一开始,卡波特还很为她感到高兴,然而在其登上美国最受欢迎作家榜首后,情况就变了。

哈珀·李的大获成功,让卡波特有了落差心理,并因此渐生不满,有意制造各种矛盾疏远她。

后来,卡波特甚至对外宣称自己才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真正的作者,让哈珀·李受到不少读者的攻击。

哈珀·李没有多做解释,相比于外界的误解,真正让她伤心的,是好友那张陌生诀绝的脸。

哈珀·李选择了从此退出公众视野,回到乡下过半隐居生活。

很认可这样一句话:人与人相处,本质上是互相筛选的过程。

当关系从亲密无间变得渐行渐远,那就说明彼此已经不再匹配,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要想破解此局,我们需要做的唯有顺其自然。

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不辞而别。

导演贾樟柯在老家有一位朋友,两个曾相伴走过多年的青春时光,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后来,贾樟柯打算离开汾阳去北京生活,好友虽然不舍,却鼎力支持他的决定。

几年后,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得以和这位朋友重聚。

起初贾樟柯以为对方是有事到北京,顺便来找他,聊天后才知,好友其实是特地来看望他的。

饭后贾樟柯盛情挽留,可好友知道他事务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做陪,坚持当晚就回汾阳。

就这样,好友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回,只与他匆匆见了一面。

多年后,每当有人问贾樟柯怎么理解“情义”二字,他都会讲起了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也给我很深的触动。

中年人的生活,各有各的忙碌。

而经营一段感情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彼此在意,各自随意。

不把关系看得太重,学会随缘惜缘不攀缘,我们方能跳出情局之殇,享受一生所遇。


02

  • 社交局:合群,但不迷失。


都说树怕枯,人怕孤。

生活中,很多中年人为了融入身边圈子,不伤及和气,都在不遗力地扮演“老好人”的角色。

明明感觉身体已经很吃不消了,但就算硬着头皮撑着劲,也要坚持去参加各种酒局饭局。

明知自己跟某些人并不同频,却又害怕遭到排挤孤立,只好勉强自己说奉承话做违心事。

然而曲意逢迎他人,到头来往往是掉入社交迷局,既换来轻视,又弄丢了自己。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女主人公大岛就过了很多年这样的生活。

在公司里,大岛总是最好说话的那个人,面对同事们故意推给她的工作,她从不拒绝。

女同事们一起自拍合影,大家都美美的,只有她闭着眼睛,表情没抓好。

可她根本不好意思让大家重拍,只能任由自己的丑照被发到Ins上,还要微笑着点个赞。

直到她因为压力太大而病倒住院。

结果那些平时佯装和她亲近的同事们,如同集体消失了一般,连一通关心的电话也没有。

经此一事,她终于领悟:强行合群,反而会让人活得更孤独。

成年人到底有没有合群的必要?

在我看来,与人为善,经营好人缘人脉,是一种能力。但如果需要以自我牺牲为代价,那就违背了原有的意义。

成熟的做法,是炼就合群而不失其独的智慧。

在公众眼中,莫言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作为国内顶级作家,他待人接物不摆架子,说话时脸上总带着真诚的笑容,让人毫无距离感。

但平易近人的莫言,却一直坚持一个原则:非必要不接受采访,不出席应酬活动。

特别是获得诺奖后,不胜其扰的他直接在一次文学论坛上表态:

“今后大家最好不要邀请我,多么光彩的事我都不参加。大家各干各的,我用新作回报你。”

事实证明,也正因他敢于拒绝无效社交,才有精力在文学创作上持续精进。

诚如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清醒的处世之道,是既能与万物共鸣,又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人到中年,自恃清高不是真清高,能让人相处舒服却又不迷失自我,才是真风骨。

当你做到以局外人的随和淡然,穿行于人际纷繁,你也就活出了天地皆宽的笃定安然。


03

  • 事业局:争取,但不强求。


有没有发现,人在年轻的时候,大多经历过一个自命洒脱,视金钱如粪土的阶段。

可在经受生活捶打,领会现实残酷后,往往又开始另一种极端,变得急功近利。

把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来营营汲汲搞事业,赚大钱,以为这样就能为自己攫取到安全感。

却忘了欲望无止境,人一沉迷于追求成功,注定会背离初心,走入事业上的死局。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曾是致力于做发财梦的投机主义者。

然美梦易做却难圆,各种投资为他带来的只有屡屡挫败。

他做海上保险业务,结果被海盗挟持了由他承保的船只,生意因此而遭受巨大亏损;

他看准上层社会对香料的需求,筹钱办了麝香猫农场,结果却因销售无门而致债务缠身。

有段时间,笛福还热衷炒股,但一番折腾后,不仅没赚到钱,还被套牢了所有的积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