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学术
「丁香学术」是丁香园旗下科研类公众号,致力于传播有价值的学术报道,解读有深度的学术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学术

Cell Discov:陈雷团队报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二聚体的形成机制

丁香学术  · 公众号  ·  · 2025-03-17 16: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显著增加多种肝脏疾病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19 年全球约有 2.96 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新增感染人数达到 150 万。 此外,2019 年因乙型肝炎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 82 万,主要原因是慢性乙肝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1。


HBV 是一种包膜病毒,其包膜上唯一的蛋白质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分为三种亚型:大(L-HBsAg)、中(M-HBsAg)和小(S-HBsAg)。S-HBsAg 区域是三者共有的部分,包含重要的跨膜结构域、胞浆环(CYL)和胞外的免疫原性抗原环(AGL)。感染的肝细胞不仅产生具有感染性的 Dane 病毒颗粒,还生成不具感染性的亚病毒颗粒(SVP),后者被认为是 HBV 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重要机制 2。


尽管 HBsAg 作为 HBV 的重要标志物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被发现,其结构直到最近才得到解析。2022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 22 nm 直径的 HBV 球状 SVP 的整体结构,分辨率为 6.3 Å3,并发现 HBsAg 二聚体是 SVP 最基本的结构单元。饶子和院士研究团队经过不懈努力,于 2024 年报道了另一种直径 28 nm 的 HBV 球状 SVP 结构,并通过数据处理将单个 HBsAg 二聚体的整体分辨率提升到 3.7 Å4,但仍未能详细观察 SVP 上 HBsAg 二聚体的相互作用。HBsAg 二聚体是 HBsAg 的基本功能形式,深入研究其组装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近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陈雷课题组在 《Cell Discovery》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Structure of small HBV surface antigen reveals mechanism of dimer formation》 的文章, 该研究不仅解析了 22 nm 直径的 HBV 球状 SVP 的整体结构,还获得了 HBsAg 二聚体的高分辨结构,揭示了其亚基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并首次观察到胞浆环上的锌指结构。


研究团队利用哺乳动物表达系统异源表达 M-HBsAg,通过纯化获得自发组装的 SVP 颗粒,并进行冷冻电镜数据收集与处理,最终获得了非对称重构下分辨率为 4.7 Å 的整体电子密度图。分析显示,HBsAg 二聚体的进一步寡聚化具有 C3、C4 和 C2 对称性,形成伪正八面体的 SVP。


图片 图 1 SVP 整体结构,虚线表示不同对称性的寡聚体。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使得 HBsAg 二聚体的结构分辨率提升至 3.60 Å,重新划分了跨膜区的螺旋结构,并揭示了两个亚基的相互作用,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形成稳固的二聚体结构。同时,胞浆环首次展现出锌指结构域,作者的功能实验表明该结构域对 HBsAg 的成熟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 图 2 HBsAg 二聚体结构


综上所述,该研究从原子水平揭示了 HBsAg 二聚体的形成机制,为深入理解 SVP 的组装过程及其在乙型肝炎疫苗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博士生何潇为本文第一作者,陈雷实验室博士后康云路和博士生陶薇羽、徐家璇、刘啸宇也参与了本项研究。该工作的冷冻电镜样品制备、筛选和采集在北京大学电镜室、生科院冷冻电镜平台完成,得到了李雪梅、郭振玺、秦昌东、裴霞、惠小娟和王国鹏等人的帮助。该项目的数据处理得到了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 北极星 」 高性能计算平台及未名超算平台的硬件和技术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4-00768-8。


陈雷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研究员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PI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实验室主页:

https://www.imm.pku.edu.cn/kytd/rcdw/34142.htm


研究领域:

通过综合使用结构生物学、电生理、生物化学手段研究药物靶点蛋白的工作机制。研究对象主要是与代谢类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膜蛋白。


参考文献:

1Jeng, W. J., Papatheodoridis, G. V. & Lok, A. S. F. Hepatitis B. Lancet 401, 1039-1052 (202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2)01468-4

2 Gerlich, W. H. Medical virology of hepatitis B: how it began and where we are now. Virology journal 10, 239 (2013). https://doi.org:10.1186/1743-422x-10-239

3Liu, H., Hong, X., Xi, J., Menne, S., Hu, J. & Wang, J. C. Cryo-EM structures of human hepatitis B and 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small spherical subviral particles. Sci Adv 8, eabo4184 (2022).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o4184

4Wang, Q. et al. Inherent symmetry and flexibility in hepatitis B virus subviral particles. Science 385, 1217-1224 (2024).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p1453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