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给大家带来赵思家的小文。思家是知乎神经科学方面的优秀回答者,神经科学ULC在读博士,著有《大脑使用指南》,是一本作者用心动情写出的神经科学科普实体书。
老乡问我:有些人对科学有些抗拒,如何让他们对科普书感兴趣呢?
我回答,那不是读者的问题,是科普书的问题。
但,仔细一想,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不少好的科普书了。要是嫌书沉,还可以去买电子书,你要是不想花钱,网上也有好多好多免费的知识供人阅读。
那到底是为什么还是好多人不想看科普呢?
老乡问:为什么该看科普呢?
我支支吾吾半天,也给不出一个好的答案。
我老喜欢说:「最令人好奇的是好奇本身。」
因为我觉得,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有好奇心。
我们对火的好奇,让我们吃上了熟食;
我们对天空的好奇,让我们在发明飞行器后仅用了半个世纪就登上了月球;
我们对大脑的好奇,让我们对千百年来的「灵魂」的理解有了更加靠近真相的机会。
可能更好的问题是:为什么不该看科普?
这不仅仅是个反问,也是个自问。
这倒是让我想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的一个寓言故事。
讲的是有一群囚犯从小就被关在一个洞穴里,脖颈和手脚都绑在柱子上,不能走动、不能转头,只能往前看着投射到洞口墙壁上的影子。因为他们一辈子都只看得到那些影子,便深深相信这些影子便是「真实的世界」。(即使如此,他们的日子还是过得热火朝天,譬如说投票选举让某些人得到特殊的地位和权利啊,在此不敢细说。)
而当有人挣脱枷锁,走出洞口时,才发现以前看到的不过是虚影罢了。虽然这个寓言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柏拉图用这个故事来隐喻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分不清虚幻和真实。
教育,无论是任何一个阶段,无论是坐在教室里、还是后来需要跟上时代的进步而做的补充,很大部分都是由「科学」组成。
当然,你要是不了解科学,也能用支付宝去买东西,乘飞机去海岛玩儿发朋友圈,抱怨最新款的手机还是不够灵光,开车玩儿手机,被撞的XXXX,血流了一地,照样半年之后还能出去疯玩儿。
背后的原理、涉及的知识,你都不需要知道。你只需要有份糊口的工作,等待身边的人都开始网购、买车旅游,你跟风而用,或是出事后躺着送往医院就可以了。
了解科学,或说看科普,不能让你我明天吃得更好一点、这个月多买一个包、或是去参加同学会的时候被夸赞「是个好厉害的人」。
但,科学带给你的也一定不仅仅只是「知识」,它是一种训练,一个看世界的角度和一种怀疑思辨的态度。这又是老生常谈了。真俗。但老生常谈必有老生常谈的道理。
采铜的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非常畅销。一方面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采铜的文字可以说是高质量知乎回答的一个经典代表;另一方面我也非常惊讶,原来这么多人都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但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厉害的」的人呢?
每个人心目中「厉害的人」可能都不一样。
对我来说,宇航员是「厉害的人」。倒不是说因为他们上过天,他们就厉害。而是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那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有多少未知的情况会发生,他们也能够镇定地去完成。
想象你刚刚从太空舱里出来,首次在太空中行走。左手握着扶手,右手就是我们的蓝色星球。你的家人、你生命中一切重中之重都在这个星球上,而你与她之间的链接就在你的左手上。这时,你的右眼突然剧痛,看不见东西了,过一会儿,左眼也失明了。
万籁俱寂。怎么办?你能不惊慌吗?
加拿大航天员 Chris Hadfield 就遇到过这个事情。他说,那应该是他遇到过最令人恐惧的一件事情了。
但,不用着急,不用害怕,因为他知道这可能是因为眼泪的原因。在太空中哭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因为眼泪不会下落,而是会聚集在眼睛周围,甚至会导致暂时性眼盲。瞎了很麻烦,但,不用着急,不用害怕,因为他知道这是暂时性的,只要回到太空舱之内就好了。看不到?同伴通过音频给他向导,告诉他哪里是栏杆、哪里有障碍物。这样他在地球的指挥和同伴的引导下完成了舱外维修工作,并且安全回到了舱内。
结果呢?原来是之前用的洗发露可能有些残留物不知怎的掉落到了眼睛中,使得他流眼泪了。在此之后,他们便开始使用强生的宝宝无泪系列...(这真的不是广告)
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呢,因为他「知道」即使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也有好多种方法去解决它。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打心底里觉得佩服。对我来说,面对未知,还能够无畏——自信源于知识——才是真正厉害的人。
有趣的是,科学首先教给我们的,是我们的无知。然后再是训练我们如何面对无知,一点点地拨开迷雾。
它不仅让你知道,生病去吃庙里的香灰是没有意义的;孩子长了虎牙,找巫女敲掉她的虎牙,是令人悲哀的;还可以帮你在了解到自己得了某某肿瘤后,知道去责怪医生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迅速地接受检查治疗。
更重要的是,它能训练你,冷静地面对无知,甚至直面无知所带来的恐惧。
不知道在哪儿看到的,「不用讲大道理,懂点常识就够了」。我深以为然。问题是,好多地方,特别是内地,科学普及简直难堪,其中 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堪称「典范」。
要是能多了解一些科学,像是了解一些神经科学,你可能还会意识到:无论你是什么高校毕业的高材生,还是家财万贯,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大佬,我们都是被关在洞穴里的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连影子都谈不上。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去尝试挣脱绑住你的绳索,不要去往洞口外看看阳光下的世界。你就一直看着墙壁上的倒影好了。因为在很多人眼里,那就是真实的世界。
科普是科学家讲的故事。可能短短的一篇科普文章所囊括的知识,花了几十、几百、几千的「厉害」的科学家毕生的精力去发现和挖掘,又通过对科学怀有热情的传播者为你量身打造,那为什么不该看科普呢?
你愿意画1块钱去听一个人的悄悄话,花10块钱去听一个大v的Live,为什么不坐下来看看书,让自己变成一个厉害的人?
最后我想用最近在纽约客上看到的一段话做结尾:
科学不是一个专业或是一种职业。
它是一个承诺,毕生用系统的方式去思考;
它是一种忠贞,不断地通过实验与观测去搭建知识、了解自我和解释宇宙。
扩展阅读
六本生物学科普书,解答那些你感兴趣的基因相关的问题
如何轻松的进行分析性写作-- they say I say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