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孩子买保险的时候,咨询了好多地方,但是作为外行人,还是不免入坑。
当时我给闺蜜打电话的时候说了下,我打算给孩子买保险,然后她说过来帮我看看。原来她之前在保险公司待过。
闺蜜来了,一看吓一跳,我的熟人朋友给我推荐的保险里,有好几个是属于纯消费型的保险,根本没必要购买。
然后我闺蜜给我减掉了好多没必要的。保险没买对,真是又花钱,又买了很多没用的。
她说,她家孩子出生时买的保险,真是一肚子气,当时属于跟风买的,而且又是老乡负责的业务,果断买了,哪知几年后才发现,附带的重疾险只有一万的保障额度。
一万……有个鬼用啊!
曾经,我认为保险买一份就可以了,现在,我渐渐知道,保险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而保险之骗,并不在于保险这件事,而在于国内的从业环境。恰是
因为有那些自己都没搞懂保险就开卖的无良经纪,才让保险这件必须的事情变得复杂、坑多!
但实际上,人人都需要保险。
尤其是
上有老、下有小
的家庭。
因为你
病不起、倒不起
,你肩负着三代人的生活,
如若风吹草动,又有谁能帮助你兜底?!
所以,保险,是人人必须的。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你总要做点什么,防患于未然
。
朋友圈里经常会看到有朋友转发“
水滴筹
”或者“
轻松筹
”的救助信息,往往还会配上说明,要么是同学朋友家孩子需要救助,要么是亲戚家孩子需要化疗......
讲真,刚开始看到这类信息时,我会很紧张,赶紧点进去支援一下,可是
后来看多了,我都趋于麻木了,因为真的太多了啊,而且每一个孩子都很可怜,每一个家庭都需要救助,都不知道该帮谁了。
就这么看啊看啊,越看我越觉得心里发毛。
我经常会想:如果我的孩子或者我的家里人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怎么办?虽然这种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盼望它发生,但是风险意识一定要有啊,不然真的遇到了意外,却没有足够的钱,只能靠朋友圈一点一点的筹款,过程艰难不说,还容易错失治疗时机,多可怕呀。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应该给家里人买买保险。
但是,市面上的保险五花八门,各种说法天花乱坠,收费还贵贱不一,到底该怎么选呢?
因此,我推荐这篇来自
孙明展老师
的文章,尽管我读过不少关于保险的文章,但
孙老师的文字,始终让我觉得是最清晰、最明了,他明确地告诉你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该买多少、如何买。这种说人话、能操作、可落地的
文章,是人人都需要的自保指南。
保障意识近十年来逐渐普及,可惜国内众多保险产品遍布大坑,除非你不买,否则大多都掉坑。
如果说“富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银行理财,屌丝死于P2P”,作为精算师,我要再加上一句:“全民死于保险理财”。
到底是坑太大容易掉?还是人太傻往里跳?
我姑且先讲几个掉坑的故事,朋友们自己来思考判断。
第一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诸多粉丝朋友身上。
前几天,后台还有一个粉丝问我:
“孙老师,我前几年买了一款保险产品,一年交几万元保费,交款三年后,每三年就可以返还一笔钱,退休以后每年还可以拿到一笔钱。另外还有分红,分红最高档最终能拿回的保证保障,可以达到已交保费的五倍。您觉得这是好的保险产品吗?”
从我几年前开公号开始,这样的疑问每隔几天就会在后台出现一次,版本大同小异,比如到养老时返还,到孩子上学时每年返还,到孩子成人创业时返还等等……关键词都离不开“
保本
”、“
返还
”。
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很美,其实却是典型的保险头号深坑——
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
保本保息的分红险
此类分红险乃2008年股灾的产物。
前一年乃股市最疯狂的2007年,保险公司兜售了大量的投资连结保险(投连险)。2008年A股从6124点狂跌到1600点,这些投连险也让投保人亏得一塌糊涂,群众对保险公司的信心也消失殆尽。
为了追求业绩,保险公司设计并推出此类分红险,美其名曰
“迎合市场”,
果然击中客户软肋。
细究此类分红险的几个特点,就知道为何前面有“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这样一长串形容词:
第一,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一年保费几万元绝对不菲,占用大量财务资源,此乃保费之高;
保险期横跨几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钱,还要损失大量本金!
第二, 保费等于保额,此乃完全无保障;
因为保费高昂,投保人以为自己花了很多钱,已经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第三,所谓保单收益(包含分红和固定返还金),实际在财务现金流分析工具里精算下来,
真正的回报
比一年定期还低
,此乃低收益。
别惊讶,当年我作为精算师为就职公司设计产品时,参照的就是当时的一年定期利率。
保险公司收了大笔保费后,用各种投资手段获取巨额收益(比如举牌万科),但这跟投保人半毛钱关系没有。
还有人笃信香港市场的同类分红险,收益水平比大陆高,以为去香港买同类分红险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这是个错觉。
香港的同类产品,只是由于金融管制比大陆宽松,收益比国内此类产品高,但依然走不出“高保费,无保障”的怪圈,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仍旧然并卵。
以上一句话概括,
此类分红险
占用
大量财务资源、丝毫
没有
保障,还让家庭
形成误区
,以为自己买了许多保险,保障充足。
分红险恰恰风靡市场多年,真乃害人不浅第一大坑。
这个坑有多大?有人估计是万亿规模。
第二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妈身上(没错,我再次“家丑外扬”了)。
几年前,我偶然发现,我妈背着我在银行买了一份“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
拿回来一看,居然是一份趸缴的万能险保单。
我顿时哭笑不得,防不胜防啊!连有一定学历的中产阶级都掉坑,何况老人呢?
“万能险”的名字实在诱人,
沾了翻译的光,英文原文是Universal Life Insurance,universal恰好有“万能”的意思。
它可以随时提取账户,不用像分红险一样遭受本金损失。如果买的是期缴万能险,可以买到较高的保障额度,较为灵活。
但银行大量销售的都是趸缴万能险,那就“万万不能”了!
趸缴的万能险是
前述“大坑”分红险
的升级版本
,把不透明的保险公司的分红,变成透明的公布利率,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把每个月万能险公布的利率全部拉平,你会发现跟同期的货币基金收益几乎如出一辙。(货币基金是什么收益水平,大家看看各种“宝宝”就知道了)
当年我在就职公司设计万能险时,找的投资渠道就是给某外资银行做同业存款,即把收到的万能险保费存入银行,签订银行同业存款利息水平协议,获利后在扣除保险公司利润、账户管理费后,再把剩余收益返还给客户。
所以,趸缴万能险除了流动性强,还真是
“
换汤不换药”
的坑之所在。
已经掉入上述二坑的朋友们,该拿保单怎么办?理性冷静地做出思考和选择吧。
熬过前两年保险公司就必须赔钱?小心连保费都坑进去!
保险代理人指导:“健康告知必须都填否,只要熬过两年,保险公司就必须赔钱。如果他问到的你填了有,保险公司就不会赔你了,你写否没关系,到时候真出了事,你找我,放心吧。”
实际上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当你熬过两年后,真出事了需要找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完全可以以“客户没有如实告知身体情况”的理由,拒绝赔付,甚至拒绝偿还已交保费。
这时候,你想把矛头指向代理人,有证据吗?代理人辞职不干了,上哪找去?相反,保险公司要举证你却易如反掌,查你的社保记录和医疗记录,甚至走访你的公司单位、亲朋戚友,最后在法庭上提供证据,投保人妥妥的输。
所以,在投保时,
作为投保人我们必须做到如实告知的义务。
保险公司有问到的,需如实告知自己的身体状态,跟保险公司明明白白签订的合同,这样只要理赔符合保险责任条款,保险公司就没有拒赔的理由。
以上是老坑,再说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坑”。
近年来互联网发达,社交关系和同情心在网上也更容易被频繁利用。不知何时起,朋友圈开始互助与众筹信息满天飞。
有名的网络保险互助平台如“ 水滴互助、抗癌公社、e互助、人人互助”等等。不少粉丝看到这类平台后问我:
孙老师,我了解到网上某个互助平台,最低只要交1元,万一得了重疾就可以得到最高10万元封顶的保障。这可不可以参与?
这种互助形式,
还真不是新鲜事。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石匠中就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这被业内看做是保险的古老雏形。
虽然互助会组织筹集了资金,但并没有合适的监管,科学的风控,
没有精算师也没有核保员。成员每人交点钱,万一谁家出事了,互助组织就按照当初商定的金额进行一部分的赔款。
随着互助的发展,人越来越“聪明”,越是身体不健康的人越会参与这样的互助,出险概率越高,拿到钱的可能性越大。
于是,参与互助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对保险的需求,变成了对钱财的贪心,严重违背了保险本质。
最终,互助组织要维持下去,会遭遇巨大挑战。
互联网+互助组织,将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我真的想不明白。
如果要参加互助组织,最好抱着一种平和的助人心态。如果能得到帮助固然是意外惊喜,没有得到帮助就当捐献爱心。
如果你要解决家庭保障的缺口,千万不要依赖“互助”形式,一旦耽误大事将追悔莫及。
再说众筹,一般是在当事人罹患重病后,家人通过某些官方众筹平台向大众求助善款的一种方式。
朋友圈里常见的“我的同事生病了,大家救救他吧!”、“孩子遭遇癌症,帮帮我们!”之类的众筹信息,转发人往往号称与求助人有一定利益相关,为信息的真实性背书。
这种慈善方式无可厚非,但信息真实性一旦经过社交工具扩散,很难核实,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无法预估筹款是否能圆满解决问题。
我们不妨把问题想深一层:
与其出事后手忙脚乱,为何不一开始就购置好充足的疾病保障,非要等到出了事,才想起临时求助呢?
每个人都肩负责任,既然患病是生命中无法预料、无法避免的事情,责任就对应着一份保障,
人一旦出险就会影响家庭财务,这才是
需要
保障的根本原因
。
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众筹,才想起自己需要家庭保障时,往往就晚了。
大坑年年有,每年都很多。客观上,我们不能奢望它们自动消失。
但好歹我们也是受过教育,积极生活,每天学习以求不被时代淘汰的人,为何还老掉坑里?
本质上是思维出现了误区和盲点。如果不改善和修正,只会反复掉坑。
我总结了几个最容易导致大家掉坑的心态,分享给大家:
第一 |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是掉坑第一核心原因。
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个是颠倒了保障的目的。比如一提到买保险就先想保本、返还、收益,最后才考虑是否真的有保障作用。
另一个是颠倒了保障对象的重要性和顺序。比如许多家庭想到买保险,首先是要保孩子,反而忽略了家庭支柱。
摆脱本末倒置的心态,要
从整个家庭的保障需求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