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是其次,玩弹幕是第一
玩弹幕是指网友们在视频网站上边看剧边实时发表评论,剧透,争论甚至聊天。
当弹幕视频网站“AcFun”和“Bilibili”渐渐为人熟知,在网络上看影视剧玩弹幕已不是“二次元人类”的专利。
看剧不吐槽的人越来越少,很多网友直言“看剧不如看弹幕热闹”。
甚至有些“潜水党”看剧先看无弹幕版,再打开弹幕版重看,丝毫不介意弹幕密集时遮挡画面,因为“看剧是其次,玩弹幕才是第一”。
甚至许多曾被观众嗤之以鼻的影视剧因为“槽点”丰富,在视频网站上找到了“第二春”。
靠弹幕中的“金句”来提升人气、吸引观众,成了影视营销“公开的秘密”。
网络剧《盗墓笔记》凭借“渣特效”引来一大波吐槽后,弹幕数量和播放量齐齐上涨。
电视剧《古剑奇谭》在“Bilibili”上播出时一度每秒有75条弹幕发布,几乎掩盖了整个视频画面,甚至令一些电脑因为弹幕过于密集而死机。
弹幕风靡,反映了当今视频社交化的大趋势。通过这种新的“抱团”观影模式,哪怕是独自坐在电脑前,你也可以抛开时间空间的距离与他人互动。
有人相信弹幕火热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也有人指出,与吐槽类似的讽刺、嘲笑、批评等行为早已存在,是一种正常的交流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人吐槽春节联欢晚会,只不过精彩的“槽点”只能依靠口口相传。
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的兴起,让这种畅所欲言、想说就说的乐趣成为一种时尚。
说多了都是套路
弹幕已成网络追剧新趋势,但如何才能成为发弹幕的小能手、在成百上千条弹幕中脱颖而出呢?
讲真的,这也是个技术活。
别标榜自己不走寻常路,在弹幕界,发好弹幕的一些基本规则还是要懂的。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黑话,弹幕界也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
比如不看片头曲,直接跳到正片的可以发“空降成功”。如果跳片头失败,就是“空难现场”。
前面有些刺激桥段,就可发“前方预警”,要是特别刺激的,那就发“高能预警”。
某演员的角色结束,发“杀青”就露怯了,专有名词是“领盒饭”。
假如视频很长,够看很久,弹幕就要发“进度条感人”……
当然,弹幕名词很多,多掌握是提升自己弹幕瞩目度的第一步。
什么时候发,弹幕界也有自己的规矩。
比如视频里出现甜蜜桥段时,弹幕字体要变成粉红色;
出现大尺度的桥段,弹幕字体要变成黄色;
而视频内容达到高潮时,评论弹幕字体要变成明晃晃的大红色。
如果想别出心裁就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了。
作为发弹幕入门法则,一些约定俗成的固定句式必须知道:
有新人物角色出场时,弹幕句式是“您的好友某某已经上线”。
镜头里出现你也有的东西,句式就是“同款什么什么”。
前面出现了一条你想回复的弹幕是“前面的别走”,赞同这条弹幕就是“+1”,不赞同的就是“放学小树林见”。
做弹幕界的知乎大神
无论在哪个领域,知识上的碾压才是终极碾压,弹幕界也不例外。
在一个视频画面上会同时出现多达几十条的弹幕,这时候比的就是知识了。
所以别小瞧发弹幕,只有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成为弹幕小能手。
语文知识:同样意思的弹幕如果用当下最流行的句式发出,吸引眼球的效果自然会大增。如果你还能写几句打油诗,那简直能在弹幕界“呼风唤雨”了。
历史知识:包含冷门历史知识的弹幕也是受追捧的。
看《琅琊榜》时,一众人等发各种“这是哪个朝代”“真的有悬镜司这个部门吗”等弹幕。这时历史达人们的解答弹幕就成了视觉中心。
“从梅长苏的发型来看,是五代十国”“在明朝叫锦衣卫,在清朝叫粘蝉处”“对,就是皇上秘密调查甄嬛孩子DNA的部门!”。
如果弹幕能引经据典地指出视频里的某个道具其实是大错特错了,那更是满屏喝彩。
八卦知识:不要小瞧八卦,一条秘制八卦知识弹幕的含金量绝对不比前两者低。
如果视频出现李亚鹏,你的弹幕第一时间能解释“李亚鹏周迅王菲谢霆锋窦唯窦鹏窦文涛之间的关系”,群众一定会盛赞你的信息量丰富。
如果在看《琅琊榜》时,你发了条弹幕“演左边第三个太监的群众演员,其实是胡歌的经纪人”,好,你立刻就能被大家奉为八卦大神。
理科知识:看一些侦探类影视剧时,一些理科知乎达人慢条斯理的一句解释,就能让看弹幕的科学小白们心服口服。
比如看美剧《生活大爆炸》时,主人公谢耳朵那些关于天文物理、量子力学的东西,大家只要看到某些理科大神轻描淡写地发一条“这就是高二学的物理啊,换件衣服你们就不认识了!”随后就是一片“大神收下我的膝盖”的弹幕。
你看弹幕嘛?你是个弹幕大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