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释十三得失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虽举专修四得、杂修十三失,但专杂相对,准之专修亦有十三得。杂行十三失列举如下,反之即正行十三得。
《往生礼赞》里讲专修的地方,并没有列出十三种得,只列了四种,叫“专修四得”: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因为专和杂是相对的,既然杂有十三失,翻过来,专就有十三得,也就是十三种好处、利益。
底下没有详细解释正行十三得,我们依据其中的意思可以知道,翻过来就是,所以先列举杂行十三失。对于杂行十三失,善导大师都有明确的标题,我们就以这些标题来讲。
我们先一条一条地看,然后再总结性地串一遍,使得前后贯通。
(1)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这是第一条,“杂缘乱动”。“杂缘乱动”的情况特别多,我们遇到善导大师的教法,这是我们的福报,也是祖师的恩德。看看杂行杂修的人,“杂缘乱动失正念”,茫茫然找不到头绪,心中不安心,真是为他们感到可惜。
修杂行者,行杂行之行,受杂行之教,近杂行之人,至杂行处所,由此“行、教、人、处”四种杂缘交错动乱,退失念佛正念。
杂修有这四种杂。念佛称为正念,失正念就是失去了念佛。
“行杂行之行”,行五种正行之外的行;“受杂行之教”,既然行杂行之行,一定要在这方面去找理论基础,找它的根据、来源,就会去受杂行之教;杂行之教是谁教给他的?“近杂行之人”;到哪个地方教给他?接近杂行处所。
到了杂行处所,遇到杂行的人,告诉他杂行之教,修杂行之行,这四个一下子把人框进去,这样不就是“杂缘乱动”吗?交错动乱,心哪能稳定下来?凡夫嘛,根本没办法稳定下来,这样就会失去念佛正念。
有这一失,后面就通通失掉了。
这四种也可以翻过来,如果修正行也有四种得:修正行之行,受正行之教,亲近专修正行之人,专门去专修念佛的地方,这样不就能保证内心正念得坚固吗?
(2)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杂行非弥陀本愿所誓之行,故与本愿不相应,百中仅得一二往生;正行则百即百生:二者大异。
这两种行有很大区别。杂行与佛本愿不相应,往生困难,因为杂行不是弥陀本愿所保证的。
(3)与教相违故
《观经》虽先说定散诸行,最后唯劝念佛,可知:念佛为世尊本意;杂行非世尊本意,与世尊教劝相违。
“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与教相违背,这怎么说呢?为什么先举《观经》呢?因为《观经》说到了“定散诸行”,修杂行的人很可能拿这个作为挡箭牌。
“《观经》虽先说定散诸行”,定散诸行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但这是方便,“最后唯劝念佛”,说: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名。
“可知:念佛为世尊本意;杂行非世尊本意,与世尊教劝相违”,杂行不是世尊本意。那为什么要说呢?这是为了随顺众生的根机。所以《无量寿经》讲: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对于因果报应、罪福的道理,他还是相信的。对于这样的众生,怎么能讲纯而又纯的专修念佛呢?因为他还没有这个智慧和善根,还不能明信佛智、专一念佛。
就像《法华经》里的穷子喻说的,这个儿子已经在外流浪多年了,现在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一身债务,身上是皮开肉绽,非常贫困潦倒。他父亲是大富长者,父亲认识他,一看儿子找到了,就希望他立即回家来,这是父亲的本意。
可是由于儿子离开父亲很久了,他内心跟父亲的距离很远,让他马上回来,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他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父亲就他的根机说:“好,那你来帮我除粪、扫厕所。”但父亲的本意是让他除粪吗?可是现在不能马上父子相认,只能这样说。
念佛法门是一样的,前面讲定善观、散善观,这些都是“除粪”的工作,慢慢调理,消除行者内心的杂染、杂垢,让他的心慢慢清净。
后来,儿子在庄园里时间久了,大富长者慢慢跟儿子接近,跟他一起干活儿,父子关系也就慢慢密切了,就对儿子说:“我看你很忠诚,很老实。我没有儿子,你给我做干儿子吧。”
这样过了二十年。有一天,大富长者把所有的亲戚都招来了,说:“今天要开个新闻发布会,有重大事情要宣布!”大富长者继续说:“现在我找到儿子了,我所有的庄园,所有的财产,都交付给我的亲子!”这个时候才父子相认。
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把这句名号交付给我们,之前都讲了很多,绕了很多弯。
我们看这一点就知道,“杂行非世尊本意”。修杂行的人,没有了解世尊说十六观的本意,所以与世尊教劝我们的目的相违。
通过这些,我们知道这是话分两头讲:不了解世尊本怀、善根还比较疏浅的人,可以通过杂行进入净土要门,然后回向求往生,这样对他是进步的;已经进入净土要门的人,进一步了解世尊本怀之后,就应该割舍这些杂行,直接登堂入室,来专修正行,这样就畅佛的本怀,顺佛的教导。
(4)不随顺佛语故
《阿弥陀经》中,六方诸佛唯证诚念佛往生不虚。杂行缺诸佛证诚;既不随顺诸佛证诚之语,往生者稀少。
“杂行缺诸佛证诚;既不随顺诸佛证诚之语,往生者稀少”,杂行的人有这样的损失、缺失。
专修念佛的人,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证我凡夫必得生。“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专念弥陀的人,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佛都来证明,都来护念。杂行的人,十方诸佛没有一个开口证明的。
(5)系念不相续故
正行是与阿弥陀佛一体之行,修之者自然念念相续,心系极乐。杂行与弥陀、极乐无直接关系,行者心不系念极乐,或百人仅得一二往生,乃至千中无一往生者。
“正行是与阿弥陀佛一体之行,修之者自然念念相续,心系极乐”,这也是从行体来说的,也就是不间断,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杂行与弥陀、极乐无直接关系,行者心不系念极乐”,就行体来讲,因为他修杂行,他这样的心跟极乐、跟弥陀隔绝了,没有系念相续。
“或百人仅得一二往生,乃至千中无一往生者”,一个是宽,一个是严,是从这两个立场来说的。
(6)忆想间断故
专修之人,心住于净土境界,忆想无有间断。杂行行体牵向余方,而非忆想极乐,所以为失。
杂行忆想极乐净土是有间断的,这也是一个损失。
第五失与第六失,似同而别。“系念”即欣求,属安心;“忆想”属意业起行。
第五失和第六失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有差别的。
“‘系念’即欣求,属安心”,心心念念系念极乐,要求生极乐,欣求心属于安心的范围;第六失讲的“忆想”是忆念极乐净土,属于意业的起行:两者有细微的差别。
第五是安心的损失,第六是起行的损失。当然,因为系念不相续,自然忆想就间断。
(7)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回愿”即回向发愿,“殷重”即殷切郑重。杂行虽可回向得生,然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愿,此由回愿不殷重真实,缺于深心、至诚心,不得往生,所以为失。
杂行的人或许有侥幸心理:“即使系念不相续,忆想间断,但总可以回向求往生”,所以就进一步破斥他说“杂行虽可回向得生,然而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这样才可以得往生。如果不是决定真实心中的回向愿生,那么三心不具足,不能往生”。
这里说“此由回愿不殷重真实,缺于深心、至诚心”,“殷重”就是深心,“真实”就是至诚心,殷重恳切属于深心的范围,真实心就是至诚心。三心缺一心就不能往生。反过来讲,专修念佛的人就是回愿殷重、真实。
下面分成两个方面来说:一就能回之心,从心来讲,这个心不殷重真实;二就所回之行。
这有两方面:
一就能回之心。专修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亲,安心、起行全体相应,故回向发愿亦殷重、真实。然杂修行体与极乐无关,与阿弥陀佛疏隔,安心、起行互相违背,故回愿亦非殷重、真实。
专修正行,心行是相应的,他的回向发愿和阿弥陀佛很贴切,都是很殷重、很真实的,没有扭着劲、相违背的。
修杂行的人相反,杂行的行体与极乐无关,与阿弥陀佛也是疏隔的,安心、起行互相违背,这样回向发愿也不殷重真实。
为什么行体跟阿弥陀佛亲,安心、起行相应就是回向发愿殷重、真实?道理就是这样的。回向发愿本来就属于安心,殷重、真实都属于安心的范围。如果安心在极乐,而行体不向着极乐,那怎么能说他的心殷切真实呢?
跟别人打交道也是一样的,你要是殷重恳切,一定是心心念念围绕着他的,向着他才行。如果你要找一个人办事,“我对你很信任,很真实,我依靠、信靠你,但这件事情,单找你一个人可能不行。”然后又去找别人。那你对他能叫殷重、真实吗?殷重、真实就是说:“我就是靠定你了,完全依靠你,完全相信你,这件事就请你来办。我所有一切都是来维护、来促成这件事情的。”如果你绕了很多弯子,拜托了其他很多人,显然在信心上跟对方有所疏离。
二就所回之行。专修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一致,由阿弥陀佛发愿救度众生殷重、真实故,行者亦得真实功德。杂行行体与弥陀无关,以凡夫有为心修之,总为虚假,无真实功德,故其回愿亦不殷重真实。
“专修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一致”,回向发愿,有能回的心,心是不是完全围绕着阿弥陀佛的?如果是完全围绕着阿弥陀佛的,那就殷重、真实。
杂行的人不是完全围绕阿弥陀佛的,所以不殷重真实,有虚假。
而专修念佛的人可以不回向,当然也可以回向。即使不回向,他这种专修念佛的功德自然趋向极乐。
所以说,专杂所回之行的功德完全不一样。这是从能回之心和所回之行两个方面来说明。这是第七失。
(8)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贪瞋”“诸见”是两个词,都代表烦恼,这些来间断。前面说“忆想间断”,他自己做不到相续;这里是说“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也有两种情况。
此有二:
一谓念佛不为烦恼所染,喻如莲花出于污泥,不为污泥所染;杂行为诸烦恼所染。虽然专修、杂修俱起烦恼,而有染、有不染故,得失大异。
有两种情形,第一种,专修念佛的人也同样有烦恼,但是不被烦恼所染。
一看这句话,有人就会起疑:“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难道念佛的人没有贪瞋、诸见烦恼吗?”念佛的人虽然也有贪瞋、诸见烦恼,但是不被贪瞋、诸见烦恼所染污,譬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
虽然念佛的人仍然是有贪瞋的,也仍然有种种烦恼,但是我们不管这些,因为我们往生不是靠断贪瞋烦恼,而是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烦恼无法染污我们,而且贪瞋烦恼不可能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功德染污了。因为它是极乐的真实功德。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六字名号本身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投射到我们心中来的。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就不太清晰;但是它的体还是存在的,它就在我们心里,只是没有显示出来。
我们念佛是一样的,我们所得到的六字名号体的功德是不会有任何损失的。在我们的相用方面,或许有所不清晰,有时候有点起烦恼,但那都没有障碍,没有任何影响。地上的水再大,不可能把月亮冲走;烧一把火,也不可能把天上的月亮烧着。所以说念佛不被贪瞋烦恼所染。
如果是我们自己所修的功德,那就像水上的草一样,水一流动,就把草冲走了。
接下来就说明,专修念佛的人仍然是凡夫,也起烦恼;杂修的人也起烦恼。但是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呢?“而有染、有不染故,得失大异”,有染和不染的差异。
杂修之人被贪瞋烦恼所染,因为他的心、行是同一个境界的,是自己的心所起的行,本来就是杂毒之善。
专修念佛的人是依靠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和我们凡夫的贪瞋不是一个境界的,所以不被贪瞋烦恼所染。两者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种解释:
二谓“贪瞋”属五浊中烦恼浊,即五钝使;“诸见”即见浊之五利使。诸见损四谛、十六行相等理观,贪瞋损于供养、起立塔像等事善。若修杂行,修观法时,诸见叠起;行事善时,贪瞋竞生。然念佛,不涉观法,故诸见不起;非行事善,故贪瞋不生。由此,念佛不俱起贪瞋诸见,唯杂修俱起贪瞋诸见,故以念佛为得,杂行为失。
“五钝使”,“五利使”,这都是佛教名词。“钝”是迟钝的,“利”是猛利的,“使”就是烦恼。五利使就是五种猛利的烦恼,就是更加微细的,作用、祸害也更大。钝使就是比较粗显的,看得到的。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每一谛当中有四种行相,综合起来就是十六行相。
“贪瞋损于供养、起立塔像等事善”,前面是理上的观法,这里是事上的善行。贪瞋是五钝使,是比较粗显的。这些行法而引起的贪瞋,让人内心起烦恼和染污,所以就损于事善——事上的善行。
如果修杂行,修观法时,不管修哪种观,一定会有知见、境界的分别,要理路清晰,一定要对佛法有正知见,这是很细微的。可是,我们内心都是见浊,诸见都不是正知见,见惑还没有扫除;所以诸见纷纷而起,损害观法。
贪名,贪利,贪一个好兆头,或者贪人家鼓励我们,说几句肯定的话。这样,事善的功德还是有,但是心不纯净。
这些说明,修杂行,贪瞋、诸见烦恼会来间断。
如果把念佛当作一种修定的方法、当作一种观的话,那很可能会出魔障,因为会被诸见、烦恼所损坏。因为这不是随顺阿弥陀佛本愿、完全仰靠他力的,这是把横超法当作竖出用,把念佛当作一种观心的方法在修,这就不是本愿称名,就有可能被贪瞋、诸见烦恼所损害。
也有人提倡念佛要涉观想,或者把念佛当作观心的方法。提倡禅净双修,以禅观的理路、思维来修行念佛,这都不适合我们这样的根机。
在家里念佛也好,在别的地方念佛也好,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行事善,也不可能因为念佛起贪瞋心。如果行事善,会有人事关系等等,可能会起贪瞋,自己心里也不稳定。我们单修念佛,不涉事善,所以也没有贪瞋来障惑我们。
“故以念佛为得,杂行为失”,这是从两个角度来解释:
第一,若说念佛之人仍然是凡夫,还是有贪瞋烦恼,这没关系,不被贪瞋水火所染。
第二,从所修的行法来说,念佛行体本身不俱起贪瞋、诸见;而杂行的人会俱起贪瞋、诸见,这样就是失。
(9)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惭”为自耻,“愧”为耻他;“忏”为梵语“忏摩”之略,汉译即是悔过,“忏悔”为梵汉并称,即痛改前非之义。
何以说杂修之人没有惭愧忏悔心呢?
杂修之时,俱生烦恼,于中起惑,微细难知,既不知过失所在,故无惭愧忏悔心。
有人就讲“我没有多大错误,没干什么坏事啊”,他哪有惭愧忏悔心呢?因为他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错,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对,没有这个反省的能力。杂修的时候,要修理观,要修事善,粗的烦恼他可能知道,而细的俱生烦恼他根本就观察不到。他认为“我在努力地修行啊”,哪有惭愧忏悔心?观察都观察不到。
此从第八失相关而来。
此一过失,是从第八失“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相关而来的。就是说,贪瞋烦恼俱起的时候,他不能够觉察到;觉察不到,当然无所谓惭愧忏悔,也没有这个心,不知道忏悔什么。
下面举一个实例。
又,恶取空者,无忏悔心,此过起于缘理心,故且属于行失。
“恶取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拨无因果,一切皆空。他不是善取,没有正确理解空的意思。比如“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没事。万法皆空,吃点肉、喝点酒有什么关系啊”,甚至觉得杀生也没有关系,这些叫“恶取空”。“空”是指空性,因果是不失的。
“恶取空者,无忏悔心”,他认为这一切空了,嘴上讲的话很高,“罪过是空的,善事功德也是空的”,结果天天干罪过的事情,善事一件不修,所谓“口口说空,步步行有”,这样的人哪有忏悔心啊?
那么他的过失从哪里来呢?是因为他对空性之理错误理解了,倚仗于空性之理,说一切法都是空的,由于这样,他才起了恶取空。同时,恶取空者不了解真正的空性之理,不了解第一义空,可是毕竟他是借这个名义而来的,所以他属于行的过失。这就是杂行的过失。
专修念佛的人不可能有这个损失,因为他是从事相入手来修行的,而不是从这个空性之理来说的。
若修正行,由机深信,则“念念称名常忏悔”。
如果修正行,不管是从行业,还是从修行者的心态来讲,他都是常忏悔的。称一声名号,名号本身的法体就具足灭罪的功能,就是灭罪、忏悔,有这种功效。念念称名就自自然然地在忏悔,因为他心中常住谦卑、谦下,常住机深信,仰靠阿弥陀佛。
(10)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
“佛恩”即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重恩,又释迦如来劝化专修之重恩。若正行念佛相续之时,顺弥陀本愿,称释迦本怀,即为忆念报谢二尊重恩。
两土世尊对我们都有重大的恩德。阿弥陀佛的恩德体现在哪里?就是本愿救度。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专修念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恩德。
正行念佛相续的人,他能感受到弥陀的恩德深重。他为什么专修正行?因为他知道“我是罪业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阿弥陀佛能救度我,我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恩,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他念佛的时候是念念忆念佛恩的,是念念仰靠阿弥陀佛的,是念念忏悔的,是念念要报答佛恩的,即使没有能力,也有这个心,愿意自信教人信。
“顺弥陀本愿,称释迦本怀,即为忆念报谢二尊重恩”,能专修念佛,是真正的报恩;能往生,是真正的报恩。专修念佛之人自然就这样。
杂修之人,不明佛意,昧于佛恩,故无念报佛恩。
杂修的人不知道忆念、报答彼佛之恩德。他不懂得佛是什么用意,也不了解佛对他有什么救度的恩德。他体认不到自己是需要弥陀救度的人,是一个一切都没有能力修的人,是一个必定堕落、三业无有出离之缘的人,是靠杂行、杂毒之善不能解决自己生死问题的人,对这一切他都不了解,那他对佛哪有报恩的心呢?
不要说报恩,甚至还会抱怨说“净土法门我不修了”。为什么不修了?他感到阿弥陀佛对不起他,没有满足他的想法,觉得自己也很努力了,阿弥陀佛还没有感应,最后就退失信心了。
(11)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这也是杂修之失,他心很高慢。“轻”是轻视他人。“慢”是自己高举。虽然他也在修行,但内心不是和正法相应,不是和往生相应,而是和名利相应,这样不就腐败了吗?不就坏了吗?
比较起来,修正行的人,不是说他没有一点骄慢心了,而是从行体来讲,他的骄慢心被遮覆住了,他的名利心容易被挡住。为什么呢?
若修正行,信知自身为罪恶凡夫,无一所长,偏凭弥陀求出离故,不生轻慢,不起名利。
这样怎么能轻慢得起来?“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自己就是最差的,怎么能慢得起来呢?
念佛,能甘心跟老太太平等,他的心是很纯净的,这样他就不会起轻慢心和名利心。名利心很重的人,念佛是不容易老实的,即使念佛也要显示自己超过别人。但是在念佛这个法门里面,不要搞花样,搞花样就危险了。
杂行之人,由行体之失,或以“我身堪能修学戒定慧三学”,或以“生佛平等”,贵己等佛,如是心生慢举,染于名利,故以为失。
杂行,总之是三学六度,杂行的人,他总认为自己能修戒定慧三学,所以才去修杂行;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修不了,他能去修戒定慧吗?那只有念佛了。
“或以‘生佛平等’,贵己等佛”,修杂行的人要观佛性,观“生佛平等”,把自己想得跟佛是平等的,这是杂行行体之失,必须要有这样的心,这样的心跟他是相应的。
(12)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覆”就是覆盖,“人我”就是人我是非。
“人我自覆”即以我胜他,骄于他人,生于我慢,覆障自心。
骄慢于别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有人我是非之见,骄慢,以自己为正确,自己胜过人家,这样就障碍了自己,覆住了自己的内心。
“同行”即彼此志同道合,共修出离之行。“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同行,教授。此指教授善知识,上之“同行”即同行善知识。
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比如你闭关,有人给你护关;你要修行,有人来辅助你,这叫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就是同参道友,大家共同修学。教授善知识就是你的师父、修行的过来人、指导你的人。这里讲的“善知识”是指教授善知识。前面的“同行”是指同行善知识。
修杂行时,由行体之失,自然傲慢不逊,以我为能,轻视他人,不乐亲近专修念佛之人。
杂行的人,他不亲近同行,也不亲近教授善知识,因为他我慢高举。这也是行体上自然带来的。我们平时接触人,或者去道场,跟别人一打交道,内心就有一种感受:这个人有缘没缘,他的心是高慢还是谦卑、谦下,有慈悲没有慈悲,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13)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乐”即喜好。杂行之人,由心召感,自然好修杂行,好闻杂行教,好亲杂行人,好至杂行处;由此好乐,趋附种种杂缘,既障自身往生正行,亦障他人往生正行。
“乐”就是喜好。
“杂行之人,由心召感”,一切都是心所召感来的。
他修杂行,就要找这样的书来看。人是由心牵引来相应的缘的,杂行的人会牵引杂行的缘,专修也会牵引专修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