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百度智能汽车产品负责人 |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昨天和一个朋友讲,我们缺的不是时间,而是注意力。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浪费在太多的不必要的地方。而在对自己人生特别关键的地方却投入过少的注意力。这是大多数人人生的悲剧。我在会员语音中所努力的事情之一,就是让大家重新认识到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那才是你需要投入精力的地方!
如何找回你的注意力
原文:How I Got My Attention Back
作者:Craig Mod
翻译:醉笑三万场之狄德罗@改变自己
校对:凯西@改变自己
科技正将我们的注意力驱逐到无穷无尽、难以摆脱的漩涡中。一次远离网络的乡村旅行帮我逃离了这个漩涡。
除了看手机,世上还有千百种美好的方式来开启新的一天。可惜,人们却对之视而不见。
这个冬季,我在弗吉尼亚州中部的一个老房子里住了28天。房子靠近一个叫林奇堡的城镇,由弗吉尼亚创意艺术中心提供。过去我也曾住过类似的地方,深知为求最高的创作效率,断网是没得商量的。于是,在大选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开始了远离互联网的一个月。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拙劣的借口——好像有人不允许我逃离「真实世界」似的。然而,当我的内心越来越平静,工作越来越投入,我才越来越认识到,平日里总是「在线」、「欢迎联系我」的状态让我变得多么无能。
「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根源于他们无法安静地独自坐在房间里。」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国哲学家)如是说。有谁能不拿手机,一个人安静地坐着吗?我肯定是做不到的。Trump当选,戏已开场,政治悲剧就要上演,即便真的可以做些什么——恐怕我都没有心思。我的注意力早已失控。
我想找回我的注意力。
这是大选结束后第二天早晨出现在我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沉重的现实再次冲击着我的心,接着我想到:我要找回我的注意力。
我行走在布鲁克林。人人如丧考妣。再怎么描述那一刻的沉重都不为过(下一刻更多的是荒诞和恐怖)。
全城,全国,全世界?——仿佛都感染了绝症,主要的传播者正是我们自己。到达迷宫般的佩恩车站,我登上一辆开往弗吉尼亚的八小时专列,那些沉重的面孔不断闪现在我脑海中,我不禁想到:上一次我们控制注意力是什么时候?
在《重负与神恩》(「Gravity and Grace」)一书中,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法国杰出宗教思想家)写道:「注意力集中的最高境界无异于祈祷,它依托于信仰与爱。」反之是否亦然?注意力缺乏,是否生发于恐惧与仇恨?
我的注意力属于我自己,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专列穿越的美国,忽然令我感到如此陌生——当这种感觉延续了一天又一天,我努力回想,上一次我自信地掌控着注意力是什么时候?我想不起来了。
是在Snapchat(风靡国外的一款阅后即焚照片分享软件)或Instagram(风靡国外的一款图片分享社交软件)出现之前?在微软出现之前?在视频博客出现之前?在网红男生通过Sony高清摄像头直播给百万粉丝之前?在PO美食,PO美图的潮流风行之前?在Grinder(国外的同性恋交友网站)和Tinder(国外在高校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一款交友应用)火起来之前?在YouPorn(You Tube的成人自拍网站)里的撩人自拍看起来还没那么活灵活现之前?
科技轻而易举地变成了替罪羊。我们是不是在吹毛求疵?可是将矛头指向科技又显得那么理所应当——那些虚假消息才是罪魁祸首,Facebook才该担责,Twitter也逃不了干系,Reddit论坛也好不到哪儿去。
是因为它们,也不是因为它们。无论到底是什么,它攫取了我们的注意力,以及随之而生的同理心。然而网络从未想过要加害于我们。说来说去,它不过是一群极客在日内瓦郊外黑黢黢的房间里倒腾出来的产物,而后我们却为之疯狂。
不管怎么样,到了弗吉尼亚,走进老房子,我只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我要找回我的注意力。
去年我无意中迷上了一款叫「部落冲突」(Clash of Clans)的游戏。当时我在缅甸做一项研究,注意到所有的农民都在玩这个游戏,在田里,坐在高高的水牛背上玩(那里3G信号最强)。我想搞清楚,是什么让他们放不下手机。
玩了5个月以后,我算是彻底上钩了。我完全理解了那些农民。我定了一个目标——玩到某个级别、结成某个联盟就「差不多了」,完成这个目标,我就收手不玩了。这款游戏的阴险之处在于,你会一直建造完善自己的部落,游戏中五个月的工作就是真的要耗时五个月,这样每过一天,玩家都会觉得更难舍弃游戏了。
当我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时,我感到被程序算法算计了。它们仿佛知道我设定了这么一个目标,就把它变得可望而不可即。我是不是有点偏执?可能吧。最后一次玩,我整整玩了十个小时才放手。慢慢玩,每天玩一点,玩上几个月,这是温水煮青蛙。疯狂玩,想要加速搞定,程序便撕去了温情的面纱。我在那儿五个月只花了40刀,可那十小时的战斗却使我精疲力竭。我离目标越近,游戏变得越难,看起来可以轻易通关的地方,我却输了。很沮丧,不过我又试了一次,这次竟打败了本以为搞不定的对手。就这样反反复复下去。程序算法完美地挑动着我最本能的欲望——简直堪称杰作。我都能感觉到代码在屏幕下流淌。它的触手与我的神经元神秘地同步互动着。当然,越是将要建成部落,互动越是紧密,眼看着胜利在望,却被打回一小时前的进度。何时是个头?
这太荒谬了。我太蠢了。也许我只是个差劲的玩家。可是我就像陷入了一场骗局,一场漫长又恶心的骗局,无法摆脱。
我最终退出了。删除了应用,注销了游戏账户,消除了所有数据(希望如此,我没去检查)。重负暂时卸下了。
1992年,比尔·麦克基本(Bill Mckibben,美国环境学家、作家兼记者)「花了好几个工作月(每周工作40小时的月份)时间」,观看弗吉尼亚州91个有线电视的全天候24小时档节目(当时是全球最大有线电视系统)。在随后的著作《信息遗失的时代》(「The Age of Missing Information」)中,比尔记录了他的发现:
「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信息时代’。」他写道,「经历着信息‘爆炸’和信息‘革命’。从一种狭隘的角度出发,的确可以这么说,但从其他更重要的维度来讲,事实恰恰相反。我们遗忘了重要的信息:我们是谁?我们所居何处?这些古老的知识已远离了我们。这是一种未经开化的无知。这是一个信息遗失的时代。」
媒体提供的不再是信息,媒体变成了排泻口。
我想找回我的注意力。
我的注意力曾属于我吗?在Twitter成为乌烟瘴气、煽风点火之地以前?那时只有几个人灌灌水,粉丝破千就算是大神,一切数量级都显得……可以说更人性化?
现在,我刷Twitter可以刷一整天,可以每天都刷,还坚信自己是「高产的」。或者至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看更多的新闻,发更多的回复,开更多的主贴。收到的每一条回复都激发一次多巴胺飙升。装模作样地,一本正经地,我们推动着世界大步「前进」。
也许是因为软弱、孤独和可悲,我才丧失了注意力。也许其他人都能镇定地抵抗住算法所制造的信息晕眩——App图标上的小红点(注:表明有新的推送)就是美味多巴胺的化身。叮!又有新消息!好吧,也许只有我有问题。
但……我想找回我的注意力。
我的记忆力真的曾属于我吗?在Facebook以前?Facebook的早期界面是那么讨喜,温和、没有标签、没有时间轴,只有涂鸦墙。只不过是一种打招呼(poke)的方式——嘿,哥们,在宿舍闹啥呢?没有精心设计的算法,而且规模不大。
我越是思考注意力的问题,就越察觉到人类尺度的局限性。科技不可避免地放大了人类自身——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放大到我们几乎无法理解的尺度。那些毫无营养的虚幻之物也被放大了,结果轻易就削弱了我们的注意力。我想到了《西部世界》(美剧「Westworld」,详情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stworld_(TV_series))。我想到我们所处的怪圈。
任天堂最近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iPhone手游:「奔跑马里奥」,看起来异常新颖。我不是个游戏迷——过去二十年我玩过的手游只有部落冲突和奔跑马里奥——但也看得出这两款游戏区别鲜明。奔跑马里奥的边界十分清晰,你购买一次,任天堂就无法再从你荷包里掏钱。个人玩家不是靶子,开发商也不会狠扒你的皮。玩马里奥你可以知道结局,可以打通关,你吃的金币上限是9999块(显然任天堂当时考虑得并不周全),它符合人类玩家可以掌控的限度。部落冲突却没有上限设定,它遵循的是机器和网络的无限尺度。
我们赖以互动的系统规模过大,破坏了我们的理解力,减弱了我们对注意的控制,这时,操控就会趁虚而入。丹娜•博伊德(Danah Boyd,社会网络研究专家,微软研究院研究员)描绘了十多年来的微妙变化:
「眼下,一种新的信息操控形式正在浮出水面。它是政治方面的,全球性的,是天然民粹的。小众人群利用不断升级的网络工具劫持了民众的注意力,巧妙地操控了新闻媒体。」
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提到注意力的「武器化」。比如有人说:为了分辨事实和谎言,美国人的注意力武器化了。我认为这个说法歪曲了问题的症结。我们的注意力并不是武器化了——「武器化」的本意早已在淹没在词汇滥用中——而是机械化了。比如:我们的注意力脱离了控制,如同被惊起的群鸟,或者百万台同时运作的烤箱。过去我们基本上是拥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现在,我们却像所有的鸟、所有的烤箱一样无差别同步,这就很容易被操控。
我想找回我的注意力。
在弗吉尼亚的那个月,我找回来了。
我干了一件只有权限超大的人才能干的事情:离线。大约20年前,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网络。如今,我们在网上玩消失。移居到俄勒冈州的Normal Head,真是一项结结实实的特权。之所以「这是一项特权」,因为好像现在所有人都这么觉得。「哇?你这几天都不用看邮箱啦?真走运!」朋友这样对我说。陌生人更是这么说。
绝望之人挽回注意力的方法:
手机上不装社交软件。
永远处于勿扰模式:重要联系人的来电正常接通;其他人连续两次打过来,也可以接通的模式。
关闭一切通知推送。
如果我告诉别人我有一个月都不会在线,那听起来就像我要在火星安营扎寨似的。离线意味着对互联网的背叛和不屑。每个人都一样倒霉,一样注意力失控,大家心里才会舒服点。但是,说真的,境况真的糟糕到我们没法再争取一点儿控制权吗?其实是我们自己跳入了这一困境:砸过来吧,无穷尽的信息,随时欢迎来找。没人用枪指着你的脑袋。是我们自己自愿一头栽进信息的洪流。
不过那感觉真的好极了。我们上瘾了——「点击刷新」、消息推送音还有狡猾的小红点都让我们感觉很爽。放弃注意力吧——多么具有诱惑力的念头啊。
特瑞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 谷歌前产品哲学家)和乔·埃德尔曼(Joe Edelma,摄影师,作家)发起的「好好利用时间」(Time Well Spent,一个旨在帮助人们利用科技服务生活的项目)项目就是想要对抗放弃思考的诱惑。比安卡·博斯克(Bianca Bosker,自由作者,赫芬顿邮报前执行主编)在《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上发表了关于这两人的文章,整篇都值得一读,不过以下这段话无疑揭示了他们的核心工作:
「有些人将全社会的科技成瘾现象归咎于个人的原因,例如薄弱的意志力,而哈里斯则直指软件本身。手机应用和网站设计的初衷就是让人们尽可能频繁地查看,那种无法克制的、想要扫一眼手机的欲望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的反应而已。注意力经济——即公司通过攫取人们的注意力来获利——开启了哈里斯口中的‘抢占大脑’模式。「你可以说:这是我的责任,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应该自制些」,他解释道,「但这并不等于否认,在我千辛万苦控制我的注意力时,互联网的另一端有成千上万人正琢磨着如何让我干不成活,成不了事。」简言之,我们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已经失控,科技更多地控制了我们。」
25年前,比尔·麦克基本发现电视所能传播的信息是无限的。那四十年前呢?半个世纪前呢?
回首(迷之)宁静的过去,每天的信息量都非常小:读完所有的新闻只需要一天就够了。随手抓起两三张纸,就可以开始读了。信息是有限的,一个普通人喝完清晨第一杯咖啡,就能了然当天的所有新闻。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可以去图书馆深入了解当天的话题。
这是不是太简单了?太乐观了?
然而,图书馆往往离你很远,手机却离你很近。如何选择?为你量身优化的信息就在你的手中,不仅数量庞大,还能不断刷新。尽管如此,我们可不会在维基百科爽上一整天。
在佛吉尼亚居住的这段日子抚慰了我,在我快要屈服的时候让我保持了理智。大自然的宁静——隔绝了社交和非社交媒体——如同西蒙娜·薇依描述的祈祷。时光缓缓流逝,我的思维变得越发清晰,敏锐,乐观。
早上醒来,做些锻炼,读读书,冥想一会儿,享用美妙的早餐,轻松地散散步;还是躺在床上,玩儿会手机?这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这里,我可以专注地长时间工作,能欣赏星星慢慢淡出天际,能远离手机真正地休息会儿,还可以到树林里随意走走(狩猎季到来时,我会更谨慎些)。尽管并没有严格的上网规定,每个人在大部分时间还是选择远离网络。我们专注于并不会立刻看到价值的事情,花时间思考如何重回正确的人生轨道。听起来,我们好像在精神病院?就像亚力克山大·谢(Alexander Chee,美国小说家、诗人)对此种生活的描述:「居住在城市中,感受到最大的心理负担是,当你进入神游般艺术创作的状态,别人会觉得你不正常。但在这里就不同了,别人对你并没有‘正常’的期待,你只需要有基本的礼貌,尊重他们就好了。这简直让人舒了一口气!」
然而,在我回归网络的那一刻,之前收获的内心平静也消失了。我的心智竟然回弹得如此之快,再一次飘向了别处;我的注意力也迫不及待地想要抓住多巴胺所带来的一切美好感觉。显然,我得提高警惕了。我需要为自己制定些规则,比如下面这两条:
1. 睡觉之前远离网络。
2. 午饭后再上网。
适度的两条规则!我承认自己无法遵守再严苛些的了。
我很欣赏哈里斯和埃德尔曼的乐观,但我不想坐以待毙,等着那些以操控注意力为生的公司自我革新。所以我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限定「离线」时间的方式很有效,最重要的是,比较好坚持。
强调离线时间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某些团体的特定成员,于他们而言,网络是必需品。切断网络就意味着切断与重要社区的联系。你也在抵抗网络诱惑吗?你的社区只能线上联系?这就是我不赞成「完全离线」的原因。完全脱离互联网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很难坚持的,也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无论你利用何种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对注意力的控制都会增强其成效。其他方式都没用。利用早晨。见鬼去吧!就用早晨的第一个小时做个计划。抓住你自己的注意力。这会让你成为更棒的领导,而不是体贴细心的社区成员。
完全「离线」是世界上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特权。不过,退后一步,重新归零,于我们而言,是可以做到的。重新感受注意力的美好,而不是每一分钟都挣扎着和网络抢夺注意力。
简而言之,我意识到了注意力的重要性。幸运的是,「离线」生活也在此刻到来。
注意力就像一块肌肉,它需要锻炼。当然,注意力具有两面性——它看起来并不像肌肉;锻炼注意力也不会让我们身体更好。不过,我们的大脑会变得更健康,我们的感受力、情感控制力和理性思维会得到加强。我们总是更愿意将可视化的东西当做衡量标准,比如:房子,车子,老公,孩子,账单。而注意力是抽象的,难以考察追踪。
注意力本就属于我们。离线让我重新感受到注意力的存在。让我洗去身上厚厚的尘土,重新回归真实而有意义的世界,这远比沉浸在网络中美好得多。
我想把注意力找回来,至少现在,我做到了。
原文链接:https://backchannel.com/how-i-got-my-attention-back-c7fc9297d347#.6zh19x263
封面图 by Donghyun Lim
本文由「改变自己」编译,转载请先得到我们的授权。 授权方式:请在微信后台发送消息:转载。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张辉:上期会员专属语音和大家如约讲一下有关「品位」的话题,主题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品位?」。品位是一个大家都能感受到但是却经常忽视的事情,其实它在我们的购买选择,在我们的职场表现,甚至在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中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在意自己的未来,从在意自己的「品位」做起。在意自己的「品位」,从在意一些「小事」做起。我讲了哪些「小事」,大家的心声如何?
下面是精选的改变自己会员对张辉 20170212期语音《如何培养自己的品位》的反馈:
@会员 Cindy
品位是否有客观标准?当我们在说「这个人很有品位」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辉哥给出了两个要素:高于平均水准;有个人倾向。 我个人的理解是,对品位的认定是很主观的,各花入各眼,但加工处理的过程会被各流派审美意识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被公认的「好品位」不能太接地气但也不能遥不可及,个人倾向不能太大众但也不能太cult。我觉得最难的一点是如何建立影响力,使人信服「这是美的」。
张辉: 「好不好」是有相对客观的标准的,「喜不喜欢」属于个人喜好。
@会员 一小玫
今晚听到的品位不是教你怎么去买买买什么品牌,而是实在地告诉你品位是在标准之上有一定倾向,你选择的东西一定是在标准之上且符合你的性格和爱好。如何培养自己的品位,这句话触动非常大,如果我们这一代不去改变一点点,那怎么去期待我们下一代有很大改变呢?是这样的,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出生在什么家庭没法选择,所以一定要创造环境。努力去接触好学校,好的朋友,好的同事,好的书籍,看好的风景,去好的地方,去贵的餐厅,逛贵的店。最后分享的两小点很符合自己的改变:只使用符合自己品位的物品,买不起可以等着,但不要将就。一定要讲究。最后是不要坐着等,从可以培养你品位的小事情做起。
张辉: 「行动力」是一切的关键,从现在开始去做。
@会员 celine
以前看到别人穿的衣服,戴的配饰都很羡慕,觉得很漂亮,现在觉得之所以漂亮,是因为顺眼,适合。所以现在不会像以前那样羡慕别人,而是有意识的建立起自己的风格,而风格的建立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品位,听了这期的语音之后,让我对品位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品位意味着适合自己并且要高于周围人的平均水平。有的配饰很好看但是因为较贵,我会选择去延迟获得,而不是去将就着买仿款,觉得自己在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品位,也很庆幸自己能有这个意识,正如辉哥说的,从自己这代做起,培养起好的优秀的生活品位,才能期待以后自己的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谢谢改变自己,每一期的语音都引导着我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感觉自己找到了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并且证明这些想法是优秀的有据可循的,让我有了和身边的人持不同的观念的信心。
张辉: 对,当我们期待下一代更好的时候,我们先要自己做的好一些,这样下一代可以在我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好。
@会员 黄小姐
昨天听完辉哥的这期语音,一是非常感谢辉哥的满满干货,二是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人生处处体现着品位,而品位不同的人,玩到一起还真有难度,这并不是说清高,我把这个叫做臭味相投,三是在听语音的过程中,我得脑子也发散出了很多新的idea有种抛砖引玉的感觉,以前看过的书零星的蹦出来,虽然已经记不得是哪本。最后再次感谢遇到这个公众号,一个不哗众取宠的良心号!
张辉: 当头脑中出现idea时,一定要随手记下来。
@会员 凡莹
辉哥今天谈的话题是我这两年在做的功课,很讶异也很欣喜能在改变自己里看到有这样主题的内容输出,必须点赞。品位最深层次是源于爱,爱生活、爱自己、抑或是爱身边人,因为爱所以想要美好。男朋友是一位服装设计师,他对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服饰、摆设、工具等等都有基于设计和美感的考量,采购回来的每一样物件都是极喜欢的,因为喜欢所以用情,因为用情所以珍视,生活的幸福感会很强。在他的鼓励下,我开始有勇气尝试画油画,听古典音乐,每每都能投入、专注,能够发掘到自己从未发现的才能,那种幸福感溢于言表。最后想讲的是,品位需要投入学习研究的时间、精力和必要的金钱,个人看法是在能力范围内做探索做取舍,当然也可以作为自我激励的源动力,但切不可打着品位的名义玩物丧志。有品位往往也意味着对自己有要求,要端得住,要自律,更要沉淀积累。生活中有许多小美好等着我们,行动起来,练就你我发现美的火眼金睛吧,night。
请加入会员:
从现在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改变自己会员,就可以在本周日听到张辉上一期的会员专属语音《如何培养自己的品位》作为额外福利。
犹豫199元年费是否划算?在真正关键的事情上投入注意力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投资。我最近讲过的要事包括:品味培养(品味可以决定你的职场竞争力),人生的商业模式(为什么单纯的打工模式是错误的),用刻意练习来突破自我(如何突破自我的桎梏),第三空间与人生要事(怎样用很小的时间技巧为人生要事来分配足够的资源和注意力)...这些「要事」是否有说服力?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