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栩先生
知乎@李栩然,大家口中的“学长”,喜欢从独特的角度用真诚、温暖的文字谈论人生、职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Chouse家居APP  ·  白墙+原木,法式自热风美到我不敢认! ·  3 天前  
PChouse家居APP  ·  Deepseek怒怼ChatGPT,究竟谁更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栩先生

《哪吒2》掀桌子了! 9天登顶中国影史票房第一、预期破百亿,归结起来一个字:该

栩先生  · 公众号  ·  · 2025-02-07 12:01

正文

作者 | 栩然

发布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想和学长保持长期联系的,可以关注一下我们的小号“李栩然”。

因各种原因,近期原创都只会在那里发。

如有情况,我们那里见。

抱歉,因为牛X两个字不能用在标题里。

所以我只能用掀桌子来形容我的震撼了。

电影《哪吒1》已经够可怕了,一部动画片在5年前票房50亿。

没想到,《哪吒2》更是堪称毁天灭地的可怕,上映9天直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票房第一,预期奔着100亿票房去了。

这哪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啊。

这是要逆天啊!

所以接下来几天,我可能都要写它了,因为值得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今天先说一件最重要的。

1

我看完春节档电影。

再回顾一下这些年我们的影视剧发展。

总结如下:

不是电影业不行,也不是看电影的人不行,而是某些导演、某些电影不行,老百姓分得清好赖,群众的眼睛雪亮着呢!

《哪吒2》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票房,实现商业和艺术的双丰收,有一种说法叫, 全靠同行衬托

要知道,就在几年前,大家都觉得中国影视剧已经没啥看头了。

满屏的流量小生、小鲜肉,尬演的角色,弱智的剧情,5毛的特效。

而可怕的是,这样的影视剧还有很高的票房和流量。

而像《哪吒2》这样优秀的影视剧,凤毛麟角。

这两年好一点的影视剧稍微多一点了吧,但烂片也依然不少,可谓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于是很多不咋地的影视剧导演就出来哭诉叫骂了。

觉得自己票房不高,是中国影视业不行了,是中国的观众不行。

甚至连好莱坞电影不行了,问题根源都能找到所谓的“制度”,以及国内观众不懂欣赏身上。

总之一定不是自己不行,不是自己找的演员不行,不是自己的剧本、特效不行,更不是自己夹带的那些“私货”不行。

结果《哪吒2》用9天登顶票房之冠的方式,piapiapia给了这些人一排响亮的耳光。

烂片就是烂片,挨打就要站直。

其实,简单分析下,《哪吒2》到底好在哪里,非常简单:

一是剧情经得起推敲

甚至值得反复琢磨。

这就要求有好的剧本。

我一直觉得,影视剧的核心就是讲故事,你用什么演员,什么特效,什么剪辑,都是为了把一个故事讲好。

但如果这个故事本身就稀烂,那你再好的演员,再好的特效,再好的摄影剪辑和宣发,也都没用。

底子拉垮了,面子兜不住的。

所以那些优秀的导演,很多都是自己弄剧本的,昆汀、科波拉、诺兰兄弟……包括今年春节档表现还可以的陈思诚。

大家仔细看《哪吒》的字幕就会发现,饺子导演同时兼任了故事创作。
不会弄剧本的导演,无论功底多高,拍出来的电影就是忽上忽下。

典型的比如张艺谋、陈凯歌,遇到好剧本能封神,遇到烂剧本也能拍一坨shi出来。

而《哪吒2》的故事直接承接《哪吒1》,故事线极为清晰,甚至在1的基础上世界观更为宏大。

既跌宕起伏,又环环相扣。既热血震撼,又感天动地。
且剧情的起承转合,人物的动机、行为、选择都是符合逻辑的。

不会出现像至高神被吸干法力这种反智的设定。

剧本首先要符合逻辑,然后才是各种转折,然后才是激发情绪。

你一上来啥都没讲明白呢,就想让大家热血,让大家哭,你当是人机呢?

二是人物塑造出色、可信。

之前漫威的电影为什么那么成功卖座?

你以为真是靠什么特效、打斗啊。

那是因为人家用了十多年时间,几十部电影,慢慢铺陈,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超英。

什么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鹰眼、黑寡妇、小蜘蛛,甚至于最后的反派灭霸……都让人记忆深刻。

大家往往都是先喜欢了这个角色,才会愿意跟着ta去继续成长,继续冒险,继续拯救地球。

在角色塑造的基础上,再加上扎实的剧本,才成就了漫威复联3和4的逆天成功。

这之后,从角色塑造到剧本打造,好莱坞集体拉垮。

漫威的神话也就被戳破了。

演员是为角色塑造服务的,好的演员能让角色更加丰满可信,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当我们说全员演技在线的时候,不是他们“表演”的好,而是他们和角色贴合得好。

如果角色本身立不住,你找一堆影帝、老戏骨在那飙演技也没用。

你像《哪吒》系列,连真人演员都没有。

但就是凭借着出色的人物塑造,各种性格、情绪、表情、神态、语言,乃至肢体动作,让人觉得鲜活生动,可亲可信。

这才是成功的电影角色好吗。
三是有特效的地方不含糊。

这个就不多说了。

《哪吒》系列动画的特效当然是优秀的,也是花了大价钱精心打磨的。

很多大场面,每一帧都可以当做壁纸。
但它真的不只是赢在特效上。

要记住,特效永远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

哪怕是靠特效震惊人的《流浪地球》1和2,也都是先有了剧本和角色上的成功,才谈得上特效的震撼。

这些年光想着靠特效就成功,最后却扑街的电影数不胜数。

当然了,还有更多的垃圾电影,是打着大场面、大特效的幌子,结果却像洗钱般给大家看5毛特效。

像这种电影就扑得更加理所当然了。

2

上面说的这三点难吗?

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说白了,就是得把时间、资金投入到真正能影响一部影视剧效果的:剧情(编剧),演技(演员),效果(服化道、特效)等里去。

你的投入在哪,你的结果就在哪。

而之前的影视剧,投入又在哪里呢。

明星的片酬,流量小生,宣发,以及其他我们不一定能想到的地方。

特别是明星片酬,动辄超过一部影视剧投资的一半以上,哪里还有钱和精力用来打磨剧情,做特效啊。

演员片酬那么高,说明影视剧本身,反而不重要了。

那么问题来了,资本和导演也不傻,它为啥要把资金和精力投在“不重要”的地方呢?

这就得从头开始说起了。

其实,早几十年前,我们的演员、艺术家们,是不可能有这么夸张的收入的。

1982年的《少林寺》,一毛钱一张票,卖了一个亿,换到现在票房不得几百亿啊,但主演李连杰的片酬不过几百元。
四大名著电视剧如此经典,演员们上天入地,一拍好几年,很多连片酬没有,只是工资而已。

因为,那个年代,影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演员大多是剧院、文工团之类的铁饭碗,拿工资吃饭,拍戏真的就是工作而已。

戏拍的好,观众们喜欢,说明工作干得不错。本分,真的就是本分。

直到,时代巨变,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影视行业这个大家原来觉得只是“娱乐大众”的领域。

而这种改变,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路影视公司开始大量脱离了“大锅饭”,连很多省市电视台都开始自负盈亏,一切向市场看齐,能挣钱就是英雄汉;

另一方面,则是新生代的这些演员明星们,也开始自负盈亏,即使身在体制内,也不影响他们去市场上挣钱。

演员明星的收入,既不是谁规定的,也不是政府部门管的,而是明星和影视公司自己谈出来的。

具体多少钱,就要看影视公司觉得他值多少钱了。

饱暖思其他。物质文明丰富了,老百姓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就大了。

一开始是港台、欧美影视剧大行其道,港台明星在大陆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流行哈韩、哈日,一大批非主流的韩日明星,又捞了一大笔钱。

没办法,谁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呢?

等欧美、港台、韩日都流行了一遍后,从21世纪开始,中国大陆的明星们终于批量成长起来了。

特别是选秀节目的崛起,让无数素人实现了从一朝成名到一朝暴富的奇迹。

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娱乐圈虽然已经开始比较浮躁和夸张,但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供需理论”的。

你出名,看你的人多,收入自然高一些;你名气小一点,知名度低一点,收入自然也低一些。

明星们赚的钱,绝大多数也只是用来个人消费和享受。

像我小时候,就去参观过刘晓庆的“豪宅”。

真正的改变,应该是从08年前后开始的。

因为,资本来了。

3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里,归纳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力量形态,主要是: 暴力、金钱、知识。

资本代表的就是金钱的力量。

资本进入娱乐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资本的逐利性和娱乐圈巨大的资金体量几乎是一拍即合。

明星们的收入,从此走向“天价之路”。而且这条路,也不再和当年那种辛辛苦苦磨练演技、歌技后终于成名的艰辛路一样了。

这条路太慢,人才稀少,付出也大,不符合资本的口味。

资本想要的,是无论用什么手段,包装也好、选秀也好、综艺也罢,甚至是审丑、炒作也可以,快速地推出代表流量的偶像,然后快速收割。

资金回笼、流量耗尽,就又换下一批。

过去几年里,电影行业资本大行其道,只要有流量明星,有宣传水军,管你什么综艺电影、二人转电影、卖情怀电影、谐音词电影,都能连轴转一样地跑马圈钱。

这些shi一样的片,看多了不仅会吐而且可能会中毒。

贪婪的资本、流量小鲜肉、急功近利的导演,共同合力为我们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垃圾影视剧和铺天盖地各种人设崩塌的烂俗八卦。

资本捧红了流量明星,流量明星反过来又成就了资本的轻易成功。

造成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是投资方、制作方、市场、产业链各利益方等各个环节都在追求赚快钱的目标下,势必会造成的后果。

各方合力的结果就是一举将流量明星的身价推向了天价范畴,如果这些明星的身价达不到天价,那么产业链各利益集团也将无法分食巨额利益。

流量明星的片酬越来越高,而那些真正有演技、磨炼演技的演员收入低,也没什么好的机会,只能默默地藏在角落里。

那些想认真拍摄影视剧的人,则根本拉不到投资,要么就是项目被雪藏,要么就是卖房、借钱自掏腰包,要么就是亲戚、朋友、同学众筹。

4

但就在这几年里,形势终于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了。

一方面是国家强力整顿娱乐圈,认真拍戏、认真导演的剧作,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大众追捧,叫好又叫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则是娱乐明星的各种塌方、违规乃至违法,一些流量烂片恰不到饭,巨量资本投入变成打水漂。

这几年,我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越是烂片越是敢自我宣传。

什么“第一”、什么“首次”、什么“开创”,什么“大制作、大场面、大变革”……怎么不要脸怎么来。

问题是,真正“好不好”应该由别人来说,而不是自己说。

你见过生活里有哪个人天天逢人就说“我很成功,我牛逼死了”么?

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一定是舍得沉下心来,不声不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点点地去打磨完善而来。

《哪吒》筹拍了5年,《流浪地球》筹拍了3年,这期间很少听到他们的自我宣传。

《流浪地球1》和《哪吒》上映前,导演还在反复告诫大家降低期望,生怕作品不够好。

只有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反复较真反复打磨,才能出真正的精品。

你流量影视剧“自我感觉良好”,三个月出一部,不是废品是什么?

中学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情要发生变化都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哪吒》大火,客观上来说是因为剧作本身的完成度比较高,但主观来讲,这就是大家用脚投票的必然结果。

从高片酬、到演戏抠图、偷票房……娱乐圈的畸形,你当大家都看不见?
电影放在那么大屏幕上,谁是粗制滥造、流量收割,谁是精心打磨、呕心沥血,你当大家都看不出来?

老祖宗告诉我们四个字:人心思变。

愤怒的地火积蓄久了,总会冲破一切,震撼大地!

在影视剧的领域里,我们要想看到高质量的作品,要想打造更加成熟的电影电视剧工业体系,所需要的就是更加有力的“用脚投票”。

要通过更加惨烈的票房对比,让资本意识到所谓的流量名星不可能让电影电视剧像以前一样轻松获得暴利,而是很可能暴死。

要让资本明白,不是你天天喂我吃垃圾食品,我就一定那么心甘情愿咽下去。

欢天喜地送走了这些“垃圾食品”,我们才能真正迎来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想起《流浪地球1》里,因为地面被摧毁,人们只能生活在地下城,连蚯蚓干都成了奢侈品。一位日本救援队员,临死前留下这样一句遗言:

好想吃一碗白米饭。

我们该庆幸,吃了这么多年垃圾食品,终于尝到了一口白米饭。

是的,资本面前,《哪吒》、《流浪地球》这样的好电影,就是那碗白米饭。

在一块块巨大的电影屏幕面前。

群众的眼睛不仅雪亮着。

而且,他们这些年还学会了用脚投票。

所以,像《哪吒》这样的好电影。

赢,就该让ta赢。赢得越多越好。

像《XXXX》《XX》这样的烂电影。

输,就该让它们输。输的越多越好。

归结起来,一个字:

该。

近期好文(点击链接可读):
1、 人生的残酷真相:为什么大多数普通人要到35岁以后才能觉醒?但还有个更残酷的真相,很多人至今没有意识到

2、 栩先生2024年最值得阅读的原创好文(上):关于命运

3、 这个曾被全网群嘲的“油腻”男人,一夜之间,口碑逆转了?


—— END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