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重庆首张!西藏首张!新疆首张!中国信保助力西 ... ·  2 天前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重庆首张!西藏首张!新疆首张!中国信保助力西 ... ·  2 天前  
安徽司法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宁夏药安早知道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宁夏药安早知道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北京药监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北京药监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9.3分!刚解封它就刷新历史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10-24 23:31

正文


来源:Sir电影,ID:dushetv

提起外国人拍中国的纪录片。


绝大多数影迷,认为骨灰级的是它。


《中国》,意大利名导安东尼奥尼1972年执导。


画外,被当作贵宾接待,成片却引发外交级别的巨大争议。



但其实,还有比它更老,更传奇的。



《中国的重生》

ВТОРОЕ РОЖДЕНИЕ ПОДНЕБЕСНОЙ



拍摄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之前从未公之于世。


全程使用彩色胶片,拍摄了大量珍贵影像。


上至领导人,下到老百姓。


有真实的战争场面,也有平凡的生活日常。


显然后者更打动人心。


Sir记得网友的有一条评论是:


原来他们都曾那么开心地笑过。




01
开国大典


前段时间刷屏的彩色开国大典片段,就出自这部纪录片。


字幕来源:微博博主@廖沙烧鹅


之所以被疯转。


因为这是目前公开的,关于开国大典时间最长、内容最完整的彩色超清影像



大典之上,有庄严,也有亲切。


中国显然给这些摄影师提供了很高的自由度和权限。


最好的机位,最好的焦距。


静态,定格一幅幅以形传神的肖像。



动态,捕捉到许多有别于教科书,跃然于纸上的细节。



70年前,前苏联派出的拍摄团队,由该国10多位最杰出的纪录片大师组成,可以理解为“安东尼奥尼”的加强版。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影像资料在苏俄纪录片档案库里封存了半个多世纪。

直到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历史频道总编辑杰尼索夫从浩如烟海的胶片中发现了它们。

杰尼索夫决意公布的原因,也是Sir推荐它的理由:

70年前的中国人,曾经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过着怎样的市井生活?

最终,一代人,又一代人走到今天。

历史的 宏观是我们所经历、承受的。

历史的微观才是我们真正称之为感受的地方。

让我们从“宏大”中走出来,随着摄影师的镜头重游中国南北两大都市。

老上海,老北京。


02 老上海


开局,一场激烈的巷战,很“八佰”。



战争的硝烟,是序曲。

它半遮半掩下,是当时的都市形态:

分裂。

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短兵相接的冲突, 极度奢靡的天堂与暗无天日的地狱,压缩在同一时代横切面。

触目惊心。



先说上海的一面,是 繁华 光鲜


沿海的地理优势,发达的商业贸易。


1949年的上海,是中国最大,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


居住人口达600万。


满街的人力车,是当时上海交通的一大特点。



工业相当发达。


贡献全国三分之一的的生产总值。


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许多欧式建筑平地而起。


彼时的外滩,已然成为上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上海的另一面:


贫瘠 苦难


人力车夫,大多穿着一种类似夹脚拖鞋的草鞋。



码头上的苦力,没日没夜地把货物搬到船上。


由于体力透支,许多人就累死在货堆旁。



那些漂亮的欧式洋楼,也不是给中国人住的。


就连在门口打个盹也不行。


高耸的围墙、带刺的铁网、森严的守卫。


在英国人建造的赛狗场门口,挂着这样一个牌子。


犬与华人不得入内



剩下那么多居民住在哪?


一大部分,生活在棚户区。


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极差。


几代人饱受饥饿和疾病,在这里生老病死。



另一大部分,一生都住在船上。


人们在船上移步,好似穿行于街头。


在船上做饭、上学、结婚。


死后,甚至直接把遗体扔进河里。


这些生活在窘境中的人,还被冠以一个诗意的名字:


山水人家。



天堂与地狱,暴露出当时主要的社会弊病之一:


严重的两极分化。


社会最顶端,是相对少数的有钱人。


社会最底端,是数百万,甚至数以亿计的贫苦百姓。



正如纪录片中所说:


旧时期的中国无疑存在很多社会弊病。


但这些弊病也成为上海,乃至中国重生的催化剂。



作为后世的社会学家,或许会这样看:


天堂因为地狱的存在,越发有让人晕眩的梦幻感,是轻的;


地狱因为天堂的反衬,越发有让人清醒的真实感,是重的;


一轻一重,都市的步伐才走出了轨迹,画出上海集体记忆的脉络。


03
老北京


如果说在1949年同一年, 上海是流光溢彩的霓虹色。

那老北京则是沉郁顿挫的青砖色。


北平,北平。

可谓 北方平静之城



那时候,还没有高楼大厦。


一眼望去,城门、瓦房、蓝天白云。


苏联摄影师呈现出来的画面,不就是姜文试图在《邪不压正》还原的老北京。




由于北平当时的特殊地位和所处历史阶段,前苏联摄影师更加注重提炼“生活的诗意”。


镜头里,城市呈现出未被战火、工业侵蚀的清新、纯净。


苏联记者“都惊呆了”:


北京的街道如此干净



交通状况也很优秀。


路宽,车少,从不堵车。



和如今北京的快节奏不同。


从前的北京慢,车、马、人都慢。


很宜居,很有生活气息。


闲来没事,当地人骑着二八大杠路过天安门。


有的逛逛没啥人的故宫,有的在护城河边钓鱼。



人们口袋里也有闲钱,物价也不贵。


啥也不说了。


消费。



街头的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


一位师从少林的老大爷,一条三节棍耍得有模有样。



街头艺人一边拉绳玩“蒙太奇”,一边口述配“画外音”。


展示着中国特有的放映艺术。



如今逐渐被唱衰的京剧。


当时还是最火爆的舞台表演。




与上海的中西文化融合不同。


1949年的北京,更保留了中国很多本土文化习俗。


红白喜事,街头小贩。



寥寥数笔,勾勒出许多人陌生又熟悉的北京记忆。


大家都知道姜文的《邪不压正》改编自小说《侠隐》,作者张北海就是“老北京”。


他在书里有些描述,也证明《中国的重生》有关北平的画面,真真切切。


比如这段:
李天然(彭于晏的角色)吃完了打卤面,回房间闭了会儿眼,一阵蝉鸣把他吵醒。

刘妈可真心细,已经给他摆上了,酒、冰、苏打,全套。

“一阵蝉鸣”与纪录片中出现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