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河报
《大河报》,中国最具价值的500强品牌,世界日报发行百强,中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10强。订报热线0371-9621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新股市场重要变化!港交所详解→ ·  15 小时前  
冠南固收视野  ·  多头思维,逢低布局——2025年转债年度策略 ·  昨天  
上海证券报  ·  刷屏了!宇树科技+英伟达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大河报

为还网贷,女子被诱骗运送9公斤冰毒

大河报  · 公众号  ·  · 2025-02-07 20:55

正文

2月7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获悉,日前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了一起毒品犯罪案件。在该起案件中, 一名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因急于还网贷,被他人以金钱利诱、裸体视频威胁的方式全程遥控指挥运送9公斤毒品 ,幸亏警方及时介入,避免她误入歧途。

通过这起案件,也提醒人们警惕网络“陷阱”,以免被犯罪分子所利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女子急于还网贷,发帖找人帮忙

“本人23岁,女,想借3万元还网贷,每月可以还4000元,同城可以线下见面聊。”2022年11月20日,刚大学毕业在天津市打工的小苏不堪某网贷平台的催债,为尽快偿还贷款,不得已在某网站贴吧上发帖,公开征求“好心人”借款还贷。

“我可以替你还贷,条件是你帮我做点事情。”2023年1月16日,网名“十一歌”给小苏发来私信,“就是帮我向一些有身份的人送礼物,一次给你佣金5000元。你帮我送几次,区区3万元贷款轻轻松松就还上了!”

“平时送一次礼物是2000元,元旦春节期间人手紧张,我给你高价。”见小苏有些犹豫,“十一歌”又进一步解释。

当天,小苏与对方互留了微信(对方微信名为“薄情”),并约定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被要求拍裸体视频做担保,并跨省取送快递

让小苏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下午,“薄情”便要求小苏去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某快递站取“礼物”包裹。

为此,“薄情”开出了比前一天约定还丰厚的条件:“我可以先支付路费1000元,在你将‘礼物’交给我朋友后,我马上替你还一半的网贷。”

小苏同意后,“薄情”提出要验证她的身份,并且要求小苏以拍摄裸体视频作为担保条件。在小苏明确表示反对后,“薄情”说他可以向小苏延时转账2.4万元,48小时后到账。等小苏做完这单生意之后,他会在24小时之内向小苏的银行卡转账2.4万元。

因太需要这笔钱还网贷,小苏最终答应“薄情”的要求。

就这样,在“薄情”的指挥下,小苏使用对方先后转账的2100元,购买了天津至信阳的高铁票,并在信阳东站下车后再坐公交车,辗转来到新县裴河林场某菜鸟驿站附近取快递包裹。

按照要求,小苏拿到包裹后,再次出发前往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将包裹交给一个叫“李志远”的人。

快递包裹内藏着9公斤冰毒,警方及时介入

其间,“薄情”讲话一直神神秘秘、遮挡手机摄像头,且全程微信视频监控取包裹的一举一动。这让小苏有些害怕,犹豫不前。

“你最好按照我的吩咐去做,否则就将你的裸体视频发到网上去,让你的亲戚朋友都看看,看你这辈子还怎么见人!”“薄情”在微信视频里威胁小苏。小苏没办法,只好取出包裹并按照要求在网上约了一辆车,准备赶往湖北。

就在网约车司机打开车辆的后备箱,小苏放包裹的一刹那,多名公安人员围了上来。原来,郑州登封警方已掌握犯罪嫌疑人采用邮寄包裹的方式,从云南省普洱市向湖北省红安县运输毒品并途经河南省新县的犯罪线索,缉毒民警提前多日在菜鸟驿站附近布控并实施抓捕。

此时的小苏才如梦方醒,原来她为“薄情”代送的包裹并不是春节期间送的什么贵重礼物,而是9公斤冰毒。

女大学生被无罪释放,犯罪分子落网被严惩

警方就地突审小苏,她供述了即将赶往湖北交接包裹的事实,并表示愿意配合民警抓获毒品下家。

办案民警将计就计,由民警装扮成网约车司机,与小苏一起继续赶赴湖北“交货”。

一路上,“薄情”多次通过微信视频查看网约车内及包裹情况,未发现异常后,即向小苏和接货人发出了交接货的指令。当晚,在七里坪镇的一座桥上,一辆白色的轿车悄然停在了小苏的身旁。在双方对上接头暗号后,一名50多岁的男子将包裹放进了自己的车里。

这时,民警出现将该男子抓获。被抓男子为当地村民,名叫吴某某。

后经公安机关侦查查实,案发时小苏刚刚大学毕业不久,此前一直在天津市工作、生活,没有毒品犯罪记录。她与贩毒“上线”(即“薄情”)的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均显示,双方是通过网络偶然认识,因急于还网贷而被犯罪分子利用,在运输毒品过程中受到了犯罪分子的全程监控和威胁。现有证据无法证实小苏具有明知是毒品而帮助运输的主观故意,故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因此,在被抓获后不久,小苏即被无罪释放。诱骗小苏运输毒品的犯罪分子“薄情”,目前公安机关仍在侦查中。

2024年3月,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运输毒品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吴某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吴某某不服,提出上诉。

近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二审审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提高防范意识,警惕网络“陷阱”

办案法官提醒说,小苏的经历警示我们,一定要增强法治观念,警惕网络及各类“陷阱”,避免被犯罪分子所利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首先,要摒弃各类不切实际的“暴富梦”。本案中,小苏认为跑跑腿就能轻松赚大钱的想法本身就不切实际。如从事电诈、传销的不法分子往往抓住受害人渴望一夜暴富的心理,以高额佣金诱惑,一步步将受害人拉进事先设定好的圈套之中,最终让受害人血本无归。

其次,要谨慎对待来自网络的发财机会。特别是对于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给付金钱等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向有经验的亲戚朋友或专业人士寻求建议。

第三,要注意留存证据。遇到争议时,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发生经济纠纷或涉嫌违法犯罪时,证据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有力武器。小苏之所以被无罪释放,她向公安机关提供的与毒品“上线”的微信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及其身份情况等相关证据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最后,要充分相信、依靠法律。小苏在被当场抓获后选择了与公安机关合作,主动配合抓获了毒品“下线”,构成了立功,并如实陈述了其参与本案的过程,也成为她最终实现无罪的重要原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