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烟台大学任春光团队本科生一作 ... ·  昨天  
艾邦高分子  ·  欢迎加入新能源橡塑密封圈交流群 ·  23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南京大学陆延青、孔德圣《AM》:液态金属微网 ... ·  昨天  
艾邦高分子  ·  【邀请函】2025年第五届先进尼龙材料产业论 ... ·  2 天前  
艾邦高分子  ·  【邀请函】2025艾邦东南亚新材料论坛(4月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陈志武:金融缩小富人和草根的消费差距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19-04-18 23:28

正文

作者: 陈志武 (人文经济学会理事、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


孙挺明白,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加重要,而收入本身就是结果,所以,强调收入平等实际是强调结果平等。当然,在现实中,由于收入是显性的、看得见的东西,比机会更加具体,人们似乎更愿意集中谈论收入分配,以收入分配判断社会是否公平、公正。孙挺问,对于社会来说,是否有比收入分配结构更加重要、更值得关注的指标呢?在他看来,财富也好,收入也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够解决吃住温饱就行了。

1986 年我刚到美国时,感触最深的事情是:在美国,你真的很难从人们吃什么穿什么,去判断他们收入高低、财富多少,因为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能买到类似的生活用品。沃尔玛的衣服当然不是名牌,但样子、做工也还不错。后来想一想,也是,没有人因为自己是亿万富翁而每天吃100顿饭,那样还要减肥;也不会因为自己有钱了而大夏天穿上 20 层衣服。

这样看之后,你就知道,其实消费分配结构才是更值得关注的,而不是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结构。决定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最根本要素还是消费。只要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消费,都能体面地活着,只要消费分配不是太离谱,其他的问题就不是那么致命了。


一般而言,在任何社会里,财富差距会最大,其次是收入差距,而最小的应该是消费差距,尤其是,即使收入差距很大,只要金融产品足够丰富发达,人们之间的消费差距照样可以比较小。

那么,相对于收入分配而言,消费差距如何呢?在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里,金融又是如何缩短消费差距的呢?

美国的消费差距

就这些问题,我们先看看芝加哥大学两位教授 Meyer Sullivan 2013 年的研究。他们把美国人根据收入水平分成 10 等份组,并计算出每一组的平均收入。结果发现,在 2000 年时,最高组的人均收入是最穷组的 5.3 倍,到 2011 年这个比值上升到 6.4 倍,也就是收入差距恶化了 19% 。这的确跟很多专家指出的一致,有钱的更有钱了。

可是,如果算一下消费差距的变化,那么,在 2000 年,收入最高组的平均消费为最低组的 4.2 倍,但是,到 2011 年,这个比值下降到 3.9 倍。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两个内容,一是消费差距的确低于收入差距,二是在同期间虽然收入差距恶化了,但消费差距反而缩小了。所以,收入差距的变化并不能完全告诉我们消费分配在如何变化。

你可能会说,正常情况下是这样,但金融危机是否会过多打击穷人,变相帮助富人呢? 2007 年底到 2011 年的四年算是最近一轮金融危机的高峰期,期间,收入最高组的收入从最穷组的 5.8 倍上升到 6.3 倍,收入差距恶化了,但两者的消费比从 4.3 倍下降到 3.9 倍。从细节看,相对于金融危机之前,美国富人和穷人的消费都因危机冲击而下降,但富人消费的下降幅度更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

实际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消费波动跟收入波动几乎是 100% 相关的,两者之间没有缓冲器,有收入了你就有东西消费,没收入了你就饿肚子。后来,随着人类不断发明应对收入风险的手段,在收入波动和消费波动之间增加很多缓冲器,到今天的很多社会里,收入可以波动,但消费照样可以相对平稳,这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消费差距低于收入差距。

比如,我们之前谈到的儒家家族,姓氏、宗祠、“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等这些组建家族的要件原来都是没有的。经过两千多年把这些都建好之后,即使发生天灾人祸、金融危机或者失业使收入大跌,你也不一定饿死,因为可以依赖族内成员的救济支持。其次,今天的美国政府有一些失业保障、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特别是金融危机期间奥巴马政府给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补贴。再就是金融市场提供的各种事前保险、事后借贷的工具,这些金融工具非常丰富,让你可以在事前、也可以在事后做跨期收入配置。

这些不同的现代工具和体制安排都是消费和收入之间的缓冲器,使你的消费生活不再赤裸裸地受到收入波动的冲击。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里灾荒不再逼迫一些家庭卖妻卖女。

消费机会差距

当然,前面介绍的两位教授的研究还是停留在消费金额层面,没有涉及到普通人“不可及”的奢侈品,就是我一开始讲的在美国总体上很难根据穿着判断一个人是否很有钱的话题。对此,你可能会讲,有的奢侈品比如私人飞机、游艇等就是草根没机会碰的,就是专属富人的,那怎么会有“消费机会平等”呢?

其实,在美国,这些东西并不是只有富人才有的。私人飞机最便宜的是十万美元左右,游艇的价格还要低一点,等等。关键是这些东西不是生活必需品。如果你实在喜欢开自己的飞机或游艇,即使你没有太多存款,只要你的月收入足够高(不需要很高),那么,你就可以通过银行按揭贷款买私人飞机、游艇。我就认识好几位不富的美国人这样做,关键是要有足够多成本低的金融支持,帮你跨期安排收入和消费的搭配关系。金融帮助降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消费机会差距。

利用金融拉近富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消费距离的历史又是怎么开始的呢?启动这个历史的第一种商品是缝纫机。一直到 19 世纪中期之前,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在制造业和运输技术上,也就是围绕着提高生产力上,但还没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美国人家里只有木质家具、艺术品、金属餐具等。在 1850 年左右,缝纫机出现了,这算是第一个进入美国家庭的工业革命“大件”。原来手工做衬衣需要一天半时间,但有了缝纫机,不到两小时就能做好!好处是明显的。

可是,缝纫机太昂贵,一开始是奢侈品,只是富有家庭才买得起,而中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当时,一台缝纫机定价在 80 150 美元,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才 500 美元左右,一台缝纫机相当于普通家庭两个月的收入。由于那时候妻子一般不在外工作,所以在丈夫看来,花这个钱帮妻子节省做衣服的时间,并不能给家庭带来额外收益,那花这个钱干啥呢?可想而知,丈夫不情愿花这个钱。于是,家里有没有缝纫机成为判断家庭收入高低的标杆。

1856 年,胜家( I.M.Singer )缝纫机公司感到销售增长乏力。有一天,它的市场营销总监爱德华 . 克拉克( Edward Clark )突然眼睛一亮:“我们为什么不让美国家庭先用上缝纫机,然后分期付款呢?”他出的“先买后付”招法是:首付款 5 美元,然后每周再付 1 美元,付完为止。

克拉克的金融创新在今天看当然很简单,但在当时是非常巧妙的设计,因为他的分期付款安排把支付压力平摊到了到各个周,降低购买压力。他的主意被执行之后,胜家公司一举变成缝纫机行业的龙头公司。到 1876 年为止,共销售了 26 万多台缝纫机,远超过其他所有缝纫机公司的总和!到 1890 年代,整个缝纫机行业的营销策略都变成了“首付一美元,每周一美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